立體林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立體林業就是以生態經濟學理論為基礎,在造林經營中,合理配量上、中、下植物成層結構,充分利用環境資源,使生態生產力水平具穩定性、持久性;並考慮時間上形成長經營、短利用,長短結合,以短養長,使經濟生產力水平力求最大。[1]
立體林業的主要特征[2]
1.多層次:立體林業的主體是林木,林木上層為喬木、中層是灌木、下層是草本植物、地被物、枯枝落葉、真菌、苔蘚。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它們之間互相依存,互相促進,各得其所,形成一個有機的生態群落。
2.多結構:從生產角度看。生產結構即有採掘運輸、機械修造、加工等門類齊全的工業生產,又有土壤、氣象、栽培、植保等農業生產性質,但又不同於工業和農業,具有經營周期長、收益慢的特點。
3.多品種:森林能滿足社會各種不同的需要。因此林業產品具有多樣性,有各種不同的樹種和品種木材,林付產品的果實、種子、蘑菇、漿果、松脂和技術工藝原料、藥材、狩獵品等等。
4.多效益:森林不僅滿足國民經濟對木材的需要,還要培育森林和組織利用森林的多種效益,而森林又具有社會效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需要,又能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維護生態平衡的多種效益。
5.多行業:林業具有廣泛社會性。包括採伐運輸、機械製造;農業(種植業、養植業)兵(武警、公安)學(企業辦學)商等。一個林業局就是一個小的社會,因此它不同於工業也不同於農業,是獨立的又是綜合的特殊行業。
基本的立體林業模式[1]
(一)喬木混交模式
即以兩種以上的喬木樹種混交,選陰陽性樹種搭配,配置復層林相,充分利用光能和營養空間,以提高林木生長量。如浙江麗水地區實驗林場,在馬尾松中混交營造中性偏陰闊葉樹木荷結果表明這種喬木混交結構可明顯提高林地生產力
(二)喬灌混交模式
選擇兩種或兩種以上喬灌木混交。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多選此模式。喬灌結合,上下立體配置,深淺根系搭配,使地上雨水緩緩進入林地,地下深淺根系網狀交錯,固土保肥,涵養水源。還需指出,灌木的效用不僅能直接提供編織材料和飼料,而且還能通過營養元素的短途迴圈,起積蓄養分,減少土壤營養元素淋溶流失,並輔助喬木生長。
(三)林藥間作模式
在林下栽培藥用價值高,能耐蔭的中草藥,既是以短養長的好辦法,又是林農致富的有效措施。天麻、貝母、白術、山茱萸、穿地龍等在我國分佈面廣,經濟價值高,均可實行林藥問作。
(四)林苗間作模式
在一些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地帶採用大株行距營造速生豐產林、母樹林或經濟林,進行全面整地,林下育苗。這樣,既可以耕代撫,又可以短養長,同時又節約了某些樹種幼苗期搭蔭棚的費用。
(五)林糧間作模式
這種模式歷來被林農認可,實踐中隨處可見,凡林中套種了糧食或經濟作物,林木長勢都比較好,特別在經濟林未掛果前套種豆類、油料作物,可明顯促進林木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