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不足周期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消費不足周期理論:一種把經濟危機原因歸結為消費品的生產超過了人們對消費品需求的理論。
消費不足周期理論,代表人物英國學家馬爾薩斯和法國經濟學家西斯蒙第和近代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森等。這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理論,主要用於解釋經濟周期中危機階段的出現以及生產過剩的原因,並沒有形成為解釋經濟周期整個過程的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經濟中出現蕭條與危機是因為社會對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消費品的增長。而消費品需求不足又引起對資本品需求不足,進而使整個經濟出現生產過剩性危機。消費不足的根源則主 要是由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平等所造成的窮人購買力不足和富人儲蓄過度。
消費不足周期理論一種把經濟危機原因歸結為消費品的生產超過了人們對消費品需求的理論。這一理論與投資過剩理論構成經濟周期理論的兩大主流學說。從西斯蒙第於19世紀初提出這一學說以來,馬爾薩斯、霍布森等人又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消費不足理論的共同點是認為由於國民收入的一部分用於儲蓄,造成對消費資料需求的不足,從而造成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霍布森認為資本主義體制最根本的缺陷就是國民收入分配不均,造成富裕者過度儲蓄,因而造成消費不足。解決辦法是改善國民收入的分配。關於消費不足理論的最新論述來自美國經濟學家斯威齊的《資本主義發展理論》(1942)斯威齊根據資本家行為的特點,即儘可能多地將其利潤轉化為儲蓄,認為資本家個人消費的增長有別於利潤的增長,前者以遞減的比率增加。此外,由於工資的增加相對於儲蓄總額呈現遞減的比率,即消費增加率(消費總額與消費增加部分的比率)與生產手段增加率(生產手段總額與投資的比率)之比不斷降低,因而存在著消費的增加低於消費資料生產量的增加這一內在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