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情勢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水文情勢[1]
水文情勢是指河流、湖泊、水庫等自然水體各水文要素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包括水位隨時間的變化、一次洪水的流量過程、一年的流量過程、河川徑流量的年內和年際間的變化等。
城市化對水文情勢的影響[2]
城市化對水文情勢的影響主要體現為:
1.城市化對降水機制的影響
根據現有資料分析,城市化地區降水量比其他地區會有所增加,一般平均為10%左右。引起降水機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熱島和城市阻礙效應。一方面由於城市化引起的熱島效應,城市空氣層結不穩定,有利於產生熱力對流,當城市水汽充足時,容易形成對流性降雨;另一方面城市阻礙效應是由於城市有高低不一的建築物,其粗糙度比較大,引起湍流,而且對穩動滯緩的降水系統(靜止鋒、靜止切變、緩進冷鋒等)也有阻礙效應,使其移動速度減慢,在城區滯留的時間加大,因而導致城區的降水強度增大,降水的時間延長。
2.城市化對產流特性的影響
城市化將天然流域下墊面改變為樓房的屋頂、道路、街道、高速公路、機場、停車場、公園及建築工地等不透水地表,不透水面積大大增加,從而減少了地面下滲能力,造成地下水位降低,壤中流和基流減少,而地表徑流繫數、徑流總量、洪峰流量顯著增加“。
3.城前化對匯流特性的影響
城市地區的不透水地表坡度增大、糙率減少,地面匯流速度加快;城市排水系統管網化,且多數採用混凝土管道,管道坡度大,糙率小,相對來說水力半徑增大,使徑流的匯流時間縮短,使暴雨徑流儘快地就近排入接受水體,這樣,一方面改變了城市原先的小集水區域形狀,另一方面使城市徑流流態,洪水過程線形狀及洪峰流量均發生變化,其主要特點是洪峰增大,峰現時間提前,洪水陡漲陡落,過程線尖瘦,使洪水匯流速度增快,洪量更為集中。同時,城市化往往侵占和填埋一些天然河道,減少了洪水灘地儲洪能力,使河道調蓄能力減弱,容易造成洪水漫溢,積聚在城市地面,形成的積水併在短時間內無法排除。
由於城市水文效應的改變,同時加上社會經濟發展等社會因素的影響,帶來了一系列的防洪問題。
(1)城市化使城市防洪能力脆弱化
50多年來,我國在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水災損失、頻次都大大增加的現象。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30年間,我國出現過3次大水災,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城市化水平也飛速發展,水災開始頻繁,進入20世紀90年代,水災愈演愈烈。1991年,華東等地區發生特大洪澇災害,經濟損失達685億元;1994年華南特大洪災,全國直接經濟損失為1600億元:1996年長江、珠江和海河發生大洪水,成災面積118,233 km2,受災人口2.67億,損失2,208.36億元。1998年“三江”大洪水,全國直接經濟損失為2500億元。從近年的資料來看,水災損失越來越大,而且城市受淹的損失占歷次洪災造成的總損失比例越來越大,一般達到50%~80%。
(2)城市化使城市洪澇模式改變
城市化的發展使得水災類型的比例發生了變化,使得內澇災害比例增加。城市化使天然流域迅速變化,原有植被和土壤用於城市建設,使天然流域透水面積變為認為建築不透水面積,以致大部分的降雨形成地面徑流,同時降雨時將大量泥沙帶入城市排水系統,降低了城市排水能力,導致了城市易受內澇之災,加上財富向城市聚集,所以導致內澇損失的急劇增長,使得內澇造成的損失比例增加。
- ↑ 水利名詞.中國水利教育網
- ↑ 張磊.平原感潮河網區城市防洪規劃中的水文計算方法研究[J].河海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