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收入費用觀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收入費用觀

  收入費用觀是指直接從收入和費用的角度來確認與計量企業收益,認為收益是收入與費用相配比的結果,這種計量收益的方法又稱為收益表法。

收入費用觀的內容[1]

  該方法主張以交易為中心,強調收益的確定要符合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歷史成本原則穩健性原則

  財務會計處理的重心應該是對收入、費用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而資產負債要素的確認與計量要依附收入和費用要素;

  在財務報告體系中,收益表是整個報告體系的核心內容,資產負債表是收益表的補充和附屬。

收入費用觀的缺陷[2]

  收入費用觀不足之處是在確定收益時不以現實的資產、負債為標準,而是運用遞延、應計、攤銷和分配等會計程式,使收益數據帶有很大的主觀性,特別是管理當局收益平滑或盈餘管理行為,有可能使賬面收益與實際業績完全脫離,反映的收益也不夠全面。

收入費用觀理論與資產負僨觀理論差異[1]

  (一)兩種理論在會計準則制定的指導思想上不同

  資產負債觀理論要求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在制定基本會計準則以及制定規範某類交易或事項的具體會計準則時,要以資產負債觀理論作為指導。具體而言,在制定會計準則時,首先要定義並規範由該類交易或事項產生的相關資產或負債或其對相關資產或負債造成影響的確認與計量,然後再根據資產和負債的變化確認與計量收益。在該種理論的指導下,會計準則重點和首要的問題就是規範資產和負債的定義、確認、計量與披露,收入和費用只是對前者所提供的收益總額信息的明細說明。收入費用觀理論則要求以收入費用觀作為會計準則制定的指導思想。具體而言,在制定會計準則的過程中,首先要關註的是與某類交易或事項相關的收入和費用的直接計量,然後再根據兩者的比較來確認收益。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會計準則重點和首要的問題就是規範收入和費用要素定義、確認、計量與披露,然後再將其分攤計入到相應的資產和負債中。因此資產和負債要素只是收益確定的副產品或過渡產物。

  (二)兩種理論在會計目標的側重點不同

  在收入費用觀理論的指導下,企業對外提供的財務報告中利潤表處於核心的地位,而資產負債表則作為利潤表的補充報表。而利潤表中的收益信息都是基於歷史成本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所產生的。從信息的效用角度來看,利潤表中的收益信息更主要的是提供有關企業在某一特定期間的經營業績和經營成果,反映的主要是企業管理當局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且主要是基於本期的考慮。該信息有助於企業所有者客觀、公正地評價企業管理當局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因此,收入費用觀理論體現的主要是受托責任觀的會計目標,其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要求也主要是以可靠性為主。在資產負債觀理論的指導下,企業的財務報告體系以資產負債表為核心,利潤表只是作為資產負債表收益總括信息的一個詳細說明。在資產負債表中,由於資產和負債的定義採用的是未來利益觀,資產和負債的價值量反映的是資產和負債對企業未來經濟利益的影響程度,是未來現金流量的一種現值反映,是面向未來的。該信息有助於現在的和潛在的股權投資者、債權投資者以及其他用戶去評估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發生的金額、產生的時間以及其不確定性。 因此,資產負債觀理論體現的主要是決策有用性的會計目標,其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要求也主要是以相關性為主。

  (三)兩種理論在會計要素的優先地位上認識不同

  在資產負債觀理論下,資產和負債是會計要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兩個要素。只要規範了資產和負債的定義,其他要素都可以通過資產和負債的變化來定義。如我國基本準則首先定義了資產和負債,認為“資產是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負債是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在此基礎上,所有者權益是“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後由所有者享有的剩餘權益”;收入“只有在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從而導致企業資產增加或者負債減少、且經濟利益的流入額能夠可靠計量時才能予以確認”;費用“只有在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企業從而導致企業資產減少或者負債增加、且經濟利益的流出額能夠可靠計量時才能予以確認”。在收入費用觀下,收益要素是優先考慮的要素。在六大會計要素中,該理論要求首先定義收入與費用要素,併在此基礎上定義利潤要素。但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與收入、費用要素沒有明確的聯繫。

  (四)兩種理論在會計計量上的不同

  兩種理論在會計計量重心上存在差異。在資產負債觀理論下,會計計量重心是資產的計量。資產是最為基本的會計要素,其他各要素的計量都從屬於資產的計量。資產計量強調資產的未來價值觀,而不是其歷史成本觀。具體而言,資產強調其未來的服務潛能,或在未來能夠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流入的能力。但在收入費用觀理論下,會計計量的重心是收益確定。資產也需要計價,其計量要麼是為了計量已實現的收入所對應的存在形態的價值量,要麼是為了計量已發生的支出中有多少應作為費用,還剩多少應作為資產。可見在收入費用觀理論下資產計價的目的主要為收益的確定服務,其計量主要是面向過去。

  兩種理論在會計計量屬性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資產負債觀理論下,資產的未來價值觀必然要求資產的計量面向未來,從而打破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一統天下的局面,引入現行市價現行成本公允價值以及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等多種計量屬性。但在收入費用觀理論下,收益計量的核心地位使得資產的計量完全服務於收益的確定,服務於對企業過去的經營成果和經營業績的總結,由此必然會以歷史成本作為其主要計量屬性。

  兩種理論在未實現損益的處理方面存在差異。在收入費用觀下,收益的確定首先是直接確認已實現的每筆收入和費用,然後再根據配比原則確定收益。而在資產負債觀下,企業的收益是當期凈資產的凈增加額(不包括投資者新增的投入或分配給投資者所引起的凈資產的變化);收益的確定不需要考慮是否實現,也不需要考慮交易因素與非交易因素,只要企業的凈資產確實增加了,就應作為收益的內容之一予以確認並加以計量。這樣,傳統的歷史成本模式下受實現原則所限制而不能確認的很多未實現損益項目,如由於物價變動而導致的企業資產所產生的持有收益等,在資產負債觀下就可以確認成為收益的一個組成部分。

  (五)兩種理論在會計披露上的不同

  在收入費用觀下,收益信息是會計對外提供的核心內容,利潤表在整個財務報表體系中處於主導地位。收入費用觀以會計期間假設為基礎,根據企業經濟業務中收入與費用的變動來計量利潤,不僅操作性強,而且還可提供各種性質的收益明細資料。但在強調配比和實現原則下,那些不符合配比原則和實現原則而對企業收入或費用產生影響的項目,通過採用遞延、應計、攤銷和分配等會計程式,作為跨期項目暫記到資產負債表中,待到以後會計期間再逐步轉入到相應的利潤表中;從而造成資產負債表中出現了一些本質上是費用、收益或損失的項目卻被當作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項目加以列示。這樣,資產負債表成為利潤表的過渡性報表,其相關性大打折扣。在資產負債觀下,資產和負債的信息是會計對外提供的核心內容,資產負債表在整個財務報表中處於主導地位。由於所有的資產和負債項目都嚴格遵守了資產和負債的再確認與再計量原則,資產負債表所提供的信息真實、完整地反映企業在某一時刻基於未來視角的財務狀況。但由於資產負債觀下收益的確定主要是對期初和期末資產和負債的計量,其收益信息只能是一個總括的內容,無法提供收益的明細信息,減弱了收益信息對使用者的有用性。也正是基於此,在資產負債觀下,企業需要增加報告全面收益的會計信息,擴展現行的利潤表,形成對資產負債表收益總括信息的補充與說明。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施先旺,劉美華.資產負債觀與收入費用觀比較研究.2010-3-15
  2. 黃山.資產負債觀和收入費用觀理論計算收益的比較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鲈鱼,Tracy,寒曦,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收入費用觀"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