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賓模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托賓模型(Tobin Model)
目錄 |
凱恩斯在貨幣投機需求理論中認為,人們對未來利率變化的預計是自信的,併在自信的基礎上決定自己持有貨幣還是保持債券,由於各人預計不同,因此總是有一部分人持有貨幣,另一部分人保持債券,二擇其一而不是兩者兼有。然而現實情況卻與凱恩斯的理論不相吻合,投資者對自己預計往往是猶豫不定的。一般人都是既持有貨幣,同時又持有債券,於是許多學者對凱恩斯的理論發表了新的見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 “托賓模型”,主要研究在對未來預計不確定性存在的情況下,人們怎樣選擇最優的金融資產組合。
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認為,決定投資者資產組合的基本原則是預期效用極大化。投資者在選擇其資產組合時,既要考慮所獲收益的大小,又要考慮所冒風險的大小。在托賓模型中,資產的保存形式不外兩種:貨幣與債券。持有債券可以得到利息,但也要承擔由於債券價格下跌而受損失的風險,因此債券稱為風險性資產;持有貨幣雖沒收益,但也不必承擔風險(排除物價變動情況),故貨幣被稱作安全性資產。[1]
面對同樣的選擇對象,由於人們對待風險的態度不同,就可能作出不同的選擇決定。據此,托賓將人們分為三種類型:一是風險迴避者。他們註重安全,儘可能避免冒險;二是風險愛好者。他們喜歡冒險,熱衷於追逐意外收益;三是風險中立者。他們追逐預計收益也註意安全,當預計收益比較確定時,他們不計風險。托賓認為,現實生活中後兩種人只占少數,絕大部分人都是屬於風險迴避者,資產選擇理論應以他們為主進行分析。[1]
托賓認為,收益的正效用隨著收益的增加而遞減,風險的負效用隨著風險的增加而增加。若某人的資產中只有貨幣而沒有債券時,為了獲得收益,他會把一部分貨幣換成債券,因為減少了貨幣在資產中的比例就帶來收益的效用。但隨著債券比例的增加,收益的邊際效用遞減而風險的負效用遞增,當新增加的債券帶來的收益正效用與風險負效用之和等於零時,他就會停止將貨幣換成債券的行為。這一理論說明瞭在不確定狀態下,人們同樣持有貨幣和債券的原因,以及對二者在量上進行選擇的依據。托賓引用這樣一句諺語來說明分散投資的意義:“不要把你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隻籃子里。”即分散投資能分攤風險。[1]
托賓模型的圖解[1]
該圖上半部分表示預期收益率,橫軸表示風險,OC1,OC2,OC3線表示在不同利率(r1,r2,r3,r3 > r2 > r1)水平下的投資機會軌跡。I1,I2,I3是一組無差異曲線,在任一既定的曲線上,不同的收益與風險的組合都具有等量的效用。該圖下半部分左縱軸表示風險資產率(債券)的構成比例,箭頭向下從0-1(100%);右縱軸表示安全性資產(貨幣)的比例,箭頭向上由0-1(100%)。當利率為r1時,無差異曲線I1與OCl 相切於A點,此時資產組合比例是M1 + b1 = 1。顯然M1 > b1,故在A點,風險與收益都較小。若市場利率上升為r2,投資機會軌跡OC2與I2相切於B點,資產組合的比例也隨之調整,風險資產從b1增加到b2,安全資產從M1減到M2,因此在B點的風險與收益都大於A點。若利率升至r3時,切點為C,則b3的比例大於M3,此時的收益率和風險遠遠高於A、B兩點。
此圖說明A、B、C點都是人們資產組合的均衡點,即風險負效用等於收益正效用之點。從這些均衡點的變化中可見,利率越高,預期收益率越高,而貨幣持有比例越小,證實了貨幣投機需求與利率直接存在著反方向變動的關係。托賓模型還論證了貨幣投機需求的變動是通過人們調整資產組合實現的。這是由於利率的變動引起預期收益率的變動,破壞了原有資產組合中風險負效用與收益效用的均衡,人們重新調整資產組合的行為,導致了貨幣投機需求的變動。所以,利率和未來的不確定性對於貨幣投機需求具有同等重要性。
托賓模型是托賓對凱恩斯投機性貨幣需求理論的發展。通過這個理論,托賓論證了在未來不確定的情況下,人們依據總效用最大化原則在貨幣與債券之間進行組合,貨幣的投機需求與利率呈反方向變動。
“托賓模型”雖然較凱恩斯貨幣投機需要理論更切合現實,但許多西方學者也指出該模型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例如模型忽略了物價波動的因素;托賓模型只包括兩種資產,即貨幣和債券,而不包括其他金融資產,這顯然與當代金融實際情況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