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媒介即隱喻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媒介即隱喻

  “媒介即隱喻”是美國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的基本理論命題。

  他繼承併發展了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理論觀點,在批判20世紀80年代美國電視媒體的同時,也揭示了媒介的文化力量。

  波茲曼指出,媒介即是一種隱喻,具有強大的暗示力。媒介通過隱喻能夠影響現實,重新定義現實,甚至於重構整個世界。

  當人們沉醉在技術帶來的生活狂歡時,技術也逐漸統治人,人依賴科學技術,成為技術人當文化成為一種工業,藝術也成了可以無限複製的商品,當人們靠近了文明又再次疏遠的時候,大眾媒介向人類昭示的是技術的重要,而不是文化的價值。技術發展並不完全讓人走向更文明,其反向作用也在技術壟斷和盲目的技術崇拜中彰顯出來,這是與人類追求科學、技術的初衷相違背的。任何一種新技術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隱含著一種新的文化。這種技術的應用、推廣,必將導致一種新的思想、行為、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的誕生,影響人類文明的發展走向。

媒介即隱喻理論來源

  正如《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所作的評論“波茲曼在麥克盧漢結束的地方開始”。單從語句的表述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媒介即訊息”與“媒介即隱喻”的相似性,波茲曼並不諱言自己理論的歷史淵源。波茲曼做研究生時就堅信麥克盧漢對未來的預言,贊同麥氏“深入一種文化的最有效途徑就是瞭解這種文化中用於會話的工具”的觀點。不過麥克盧漢只是波茲曼理論來源之一,另一重要的啟示卻是來自《聖經》“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內容,從而最終能控制文化。” “某個文化交流中媒介對於這個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質重心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如果波茲曼的理論到此為止的話,我們所看到的只能是麥克盧漢的重覆。但是顯然將“訊息”置換為“隱喻”,波茲曼自然有著自己的立論基礎和獨特的看法。

媒介即隱喻關於隱喻

  首先,波茲曼對麥克盧漢的“媒介即訊息”表示了贊同。“和語言- 樣,每一種媒介都為思考、 表達思想和抒發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從而創造出獨特的話語符號。”語言是如此,印刷、廣播和電視也是如此。

  其次,波茲曼認為麥氏“媒介即訊息”的警句必須進行修正,因為“信息是關於這個世界的明確具體的說明,但是我們的媒介,包括那些使會話得以實現的符號,卻沒有這個功能。它們更像是一種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實世界。”“媒介的獨特之處在於,雖然它指導著我們看待和瞭解事務的方式,但是這種介入卻往往不為人們所註意。”

  再次,波茲曼堅持媒介作為形式對文化內容的改變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他認為這種改變發生的真正根源在於“人類思維方式的轉變”。麥克盧漢的不足就在於對在形式和內容的關係把握上過於簡單或直接,忽略了中間環節即“思維方式”的影響以及形式對內容反作用的間接性。“ 媒介即隱喻”就是要提醒人們註意到不同媒介環境對思維方式的影響。

  “為了理解這些隱喻的功能,我們應該考慮到信息的象徵方式、來源、數量、傳播速度以及信息所處的語境。”“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我們創造的每一種工具都蘊涵著超越其自身的意義,那麼理解這些隱喻就會容易多了。”

電視的隱喻

  波茲曼認為,媒體能夠以一種強大的隱形力量來規定現實世界。技術改變所帶來的媒體的形式變化是隱形力量的源泉,因為特定的形式會偏好某種特殊的內容,最終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整個文化的特征。因此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媒介,每一個時代必然蘊含著自己的思維方式,有著獨特的文化特質。

  1、印刷文字與“闡釋時代”

  波茲曼把過去以“文字閱讀開始成為主導性的傳媒”的印刷時代稱為“闡釋時代”。這個“闡釋時代”,有著自己的特殊的話語生產媒介和方式,人們依靠文字和閱讀完成自己對世界的認識與把握。線形排列的文字促進了邏輯表達和抽象思維的發展,要求人具有更高的“自製能力,對延遲的滿足感和容忍度”, “關註歷史的延續性和未來的能力”。閱讀習慣的養成推動著人們“理性思維”的發展。因此印刷文字對應的是嚴密的邏輯、形而上的思考。這種理性和思辨為主要特征的思維方式對人類的宗教、科學和政治等多個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塑造了那個時代的精神文化。

  2、電視文化與“娛樂至死

  20世紀的傳媒技術發展,使人類從以印刷文字為中心的“讀文時代”轉向以影像為中心的“讀圖時代”,其中電視圖像已經成為當代支配性的傳媒形式,它改變了社會認知與人際交往的模式,引發出深刻的文化變遷。

  電視的誕生包容了幾乎所有話語形式,並迅速成為我們瞭解文化的最主要方式,而電視的聲像話語形式最易於展示的就是娛樂。電視文化的大發展必然將我們帶入一個追求感官刺激的“ 感性時代”。作為一種媒介形式,電視話語的“聲像”結合,直接刺激人們的視覺和聽覺,於是人們開始了不經過大腦思考的“文化生活”。“娛樂”迅速成為滿足人們視覺和聽覺需要的最簡便路徑。正如波茲曼所說“電視只有一種不變的聲音——娛樂的聲音。... 電視正把我們的文化轉變成娛樂業的廣闊舞臺”。 電視的傾向影響著公眾對於所有話題的理解,娛樂的精神已經成為文化的精髓。不管新聞還是宗教,政治還是教育,都成為了娛樂的內容,娛樂是現實的主流,它成了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當一切都趨向娛樂化時,這“一切”也就變成了“娛樂”,只剩下娛樂。錶面上看去如此輝煌的電視文化,不過是一片, 吞噬人們肉體和靈魂的“文化的沙漠”。

  所以,“媒介即隱喻”所要傳達的就是兩層意思:“所要 闡發的表達思想的方式將影響所要表達思想的內容”;這種影響往往受到人們的忽略,因為它以一種“隱性”的近乎“神話”的方式存在。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解讀這個神話,否則人類所能面對的就能是“娛樂至死”。

  文化的救贖在於人類不斷的死我反省,當笑聲完全取代了審慎的思考,人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在笑,為什麼不在思考的時候,文化的死亡和人類的死亡也就逼近了。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媒介即隱喻"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