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媒介即隐喻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媒介即隐喻

  “媒介即隐喻”是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基本理论命题。

  他继承并发展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观点,在批判20世纪80年代美国电视媒体的同时,也揭示了媒介的文化力量。

  波兹曼指出,媒介即是一种隐喻,具有强大的暗示力。媒介通过隐喻能够影响现实,重新定义现实,甚至于重构整个世界。

  当人们沉醉在技术带来的生活狂欢时,技术也逐渐统治人,人依赖科学技术,成为技术人当文化成为一种工业,艺术也成了可以无限复制的商品,当人们靠近了文明又再次疏远的时候,大众媒介向人类昭示的是技术的重要,而不是文化的价值。技术发展并不完全让人走向更文明,其反向作用也在技术垄断和盲目的技术崇拜中彰显出来,这是与人类追求科学、技术的初衷相违背的。任何一种新技术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隐含着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技术的应用、推广,必将导致一种新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的诞生,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

媒介即隐喻理论来源

  正如《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所作的评论“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单从语句的表述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媒介即讯息”与“媒介即隐喻”的相似性,波兹曼并不讳言自己理论的历史渊源。波兹曼做研究生时就坚信麦克卢汉对未来的预言,赞同麦氏“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就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的观点。不过麦克卢汉只是波兹曼理论来源之一,另一重要的启示却是来自《圣经》“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最终能控制文化。” “某个文化交流中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波兹曼的理论到此为止的话,我们所看到的只能是麦克卢汉的重复。但是显然将“讯息”置换为“隐喻”,波兹曼自然有着自己的立论基础和独特的看法。

媒介即隐喻关于隐喻

  首先,波兹曼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表示了赞同。“和语言- 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 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语言是如此,印刷、广播和电视也是如此。

  其次,波兹曼认为麦氏“媒介即讯息”的警句必须进行修正,因为“信息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明确具体的说明,但是我们的媒介,包括那些使会话得以实现的符号,却没有这个功能。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务的方式,但是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

  再次,波兹曼坚持媒介作为形式对文化内容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他认为这种改变发生的真正根源在于“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麦克卢汉的不足就在于对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把握上过于简单或直接,忽略了中间环节即“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形式对内容反作用的间接性。“ 媒介即隐喻”就是要提醒人们注意到不同媒介环境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为了理解这些隐喻的功能,我们应该考虑到信息的象征方式、来源、数量、传播速度以及信息所处的语境。”“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涵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那么理解这些隐喻就会容易多了。”

电视的隐喻

  波兹曼认为,媒体能够以一种强大的隐形力量来规定现实世界。技术改变所带来的媒体的形式变化是隐形力量的源泉,因为特定的形式会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整个文化的特征。因此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媒介,每一个时代必然蕴含着自己的思维方式,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质。

  1、印刷文字与“阐释时代”

  波兹曼把过去以“文字阅读开始成为主导性的传媒”的印刷时代称为“阐释时代”。这个“阐释时代”,有着自己的特殊的话语生产媒介和方式,人们依靠文字和阅读完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与把握。线形排列的文字促进了逻辑表达和抽象思维的发展,要求人具有更高的“自制能力,对延迟的满足感和容忍度”, “关注历史的延续性和未来的能力”。阅读习惯的养成推动着人们“理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印刷文字对应的是严密的逻辑、形而上的思考。这种理性和思辨为主要特征的思维方式对人类的宗教、科学和政治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文化。

  2、电视文化与“娱乐至死

  20世纪的传媒技术发展,使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其中电视图像已经成为当代支配性的传媒形式,它改变了社会认知与人际交往的模式,引发出深刻的文化变迁。

  电视的诞生包容了几乎所有话语形式,并迅速成为我们了解文化的最主要方式,而电视的声像话语形式最易于展示的就是娱乐。电视文化的大发展必然将我们带入一个追求感官刺激的“ 感性时代”。作为一种媒介形式,电视话语的“声像”结合,直接刺激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于是人们开始了不经过大脑思考的“文化生活”。“娱乐”迅速成为满足人们视觉和听觉需要的最简便路径。正如波兹曼所说“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 电视正把我们的文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 电视的倾向影响着公众对于所有话题的理解,娱乐的精神已经成为文化的精髓。不管新闻还是宗教,政治还是教育,都成为了娱乐的内容,娱乐是现实的主流,它成了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当一切都趋向娱乐化时,这“一切”也就变成了“娱乐”,只剩下娱乐。表面上看去如此辉煌的电视文化,不过是一片, 吞噬人们肉体和灵魂的“文化的沙漠”。

  所以,“媒介即隐喻”所要传达的就是两层意思:“所要 阐发的表达思想的方式将影响所要表达思想的内容”;这种影响往往受到人们的忽略,因为它以一种“隐性”的近乎“神话”的方式存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解读这个神话,否则人类所能面对的就能是“娱乐至死”。

  文化的救赎在于人类不断的死我反省,当笑声完全取代了审慎的思考,人们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笑,为什么不在思考的时候,文化的死亡和人类的死亡也就逼近了。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8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媒介即隐喻"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