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回合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多哈回合(Doha Round)
目錄 |
多哈回合即多哈回合貿易談判,又稱多哈發展議程(Doha Development Agenda,DDA),是世界貿易組織於2001年11月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中開始的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旨在推動全球農業、製造業和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建立更合理的多邊貿易體系。
議程原定於2005年1月1日前全面結束談判,但至2005年底為止仍未能達成協議,最終於2006年7月22日世界貿易組織總理事會的批准下正式中止。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7月下旬,由世貿組織30多個主要成員部長參加的日內瓦會議,終因美國在發展中成員農產品特殊保障機制上拒絕讓步而陷入僵局。12月,由於無法彌合分歧,世貿組織決定年底前不再召開小型部長會議,致使2008年內就多哈回合談判農業和非農產品市場準入兩個關鍵領域達成模式協議的目標徹底落空[1]。
重啟多哈回合談判,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產生嚴重衝擊、全球貿易大幅下滑、失業增加、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的背景下實現的。世貿組織成員期望儘快結束談判,維護並鞏固多邊貿易體制,避免貿易保護主義泛濫。據估算,如果多哈談判取得成功,全球貿易由此帶來的增長量能夠在每年3000億至7000億美元之間,將對世界經濟走出危機和蕭條註入巨大動力。[1]
多哈回合的宗旨是促進世貿組織成員削減貿易壁壘,通過更公平的貿易環境來促進全球,特別是較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
談判包括農業、非農產品市場準入、服務貿易、規則談判、爭端解決、知識產權、貿易與發展以及貿易與環境等議題。談判的關鍵是農業和非農產品市場準入問題,主要包括削減農業補貼、削減農產品進口關稅及降低工業品進口關稅三個部分。
2003年9月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五次部長級會議上,各成員國在農業問題上無法達成共識,令多哈回合談判陷入僵局。
2004年8月3日,世界貿易組織總理事會議,達成《多哈回合框架協議》,為全面達成協議跨出一步。協議包括5部分:農產品貿易、非農產品市場準入、發展、服務貿易及貿易便利化。協議明確規定美國及歐盟逐步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及降低進口關稅,回應發展中國家的訴求。
2005年12月13日開幕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各國期望就多哈回合貿易談判收窄分歧,並希望可於2006年完成整個回合的談判。
2006年7月27日,世界貿易組織總理事會正式批准暫停多哈回合貿易談判。
2006年11月16日,世界貿易組織貿易談判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與會代表一致同意恢復多哈回合談判的技術性討論,併為談判最終全面恢復作好準備。[2]
2007年1月31日,在世界貿易組織全體成員大使參加的會議上,與會大使一致同意全面恢復多哈回合各個議題的談判。[3]
2008年7月29日,基於印度、中國與美國在“特別防衛機制(special safeguard mechanisms)”的歧見,多哈回合談判正式宣告破局。[4]
也就是說不會再有多哈回合的任何進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