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地方創生(Placemaking)
目錄 |
地方創生在於建構與培育人與所在環境的相互關係。通過廣泛且專註地經營地方品質,打造地方城市的共用價值、社區能力、跨領域合作,是韌性城市與活力社區的基礎。
活力充沛的“地方”,能夠直接地影響我們實踐社會改變、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多研究顯示,當我們對於“地方”擁有歸屬感時,不僅有助於自身健康與福利,對於城市實質環境與經濟健全也非常重要。這樣的經驗,有部分來自於過去人們積極地參與了對於“地方”在意義上與使用上的創新;但是若一個地區已經出現高度風險而難以持續下去,人們反而不願意投入太多關註與資源去經營彼此之間的關係。所以為了實踐韌性,需致力推動地方創生,就如同韌性也是實踐地方營造的必備要素。
面對21世紀最迫切課題,我們藉由專註於對於地方創造與支持的能力,將找到真實且整合的解決方式。今日都市所要面對的挑戰將不僅止於一個,包括貧窮、環境惡化、社會隔離、運輸、不平等。聚焦在地方創生提供一個實際、主動與整合性的方式,在不同空間尺度中面對全球變遷與韌性議題。
地方創生的過程必須以社區為基礎,才能強化“地方”自主永續的能力,而非由主政者或規劃師強制執行一個政策或解決方案。再者,以社區為基礎的創生過程,社區居民將能夠感受到歸屬感,在後續營運中也將成為重要的一份子。當以這樣的方式推動,地方創生就會是建造社區共同資產的必要因數,如同歸屬感根植在社區居民心中一般。
對城市而言,推動這類由“地方主導”的施政項目,應向市民承諾提供更好的服務與基礎設施,同時重點放在強化社區對抗災害的應變能力,以及風險管理的能力。從相關證據與經驗顯示,這種地方尺度的治理方式,對於緊急狀況發生時是最有用,也最有效率的;並且在災害來臨時,有許多的援助是來自於既存的社區網路。
在底特律,地方創生成為一種動力,讓所有社區成員可以對於城市的新生貢獻一份力量,併在其中相互分享。從老住戶到年輕學生、藝術家,從小商店經營者到百萬投資者,不同年紀、能力、社會經濟背景的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為了身處的“所在”,及其文化、社會與實質生活等面向上貢獻力量。如 Campus Martius公園再生,在底特律經歷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刻與美國汽車工業瀕臨垮臺之時,花費兩千萬美元,將韌性的概念引入底特律市中心,使公園產生明顯的轉變。這次成功的經驗在整個城市產生連鎖反應,包括底特律、甚至更廣範圍的密西根州;其所展現的“在地引導城市轉變(place-led development)”是一個創舉,可在各個國家的不同城市進行應用。
澳洲南部第一大城阿德雷德,試圖在沒有災害或經濟困境壓迫的情況下,建立起城市自身的韌性,這段時間地方創生與地方治理成為建立韌性與社區能力的重要策略。這座原來繁榮的城市所面臨的危機包含社區投資與責任共用議題,它嘗試複製應用世界其他區域非正式、資源有限的地方治理模式。這種將權力下放至街區或社區尺度的治理方式,成功的關鍵是建立在對在地資產與社區能力的持續性影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