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國民經濟分類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國民經濟分類

  國民經濟分類是指依據一定的標誌對構成國民經濟的各類經濟活動進行不同層次的類別劃分。[1]國民經濟分類是統計分類一般方法在國民經濟統計中的具體應用。[2]

國民經濟分類的特點[1]

  作為統計分類法在國民經濟領域中的應用,國民經濟分類除了必須遵循統計分類的一般原則以外,還具有以下特點:

  (1)系統性。

  國民經濟是一個多分支、多層次、多方面的複雜系統,國民經濟結構是各種具有不同功能的社會經濟活動的有機結合。由於國民經濟結構的複雜性,統計研究不可能只採用一種分類,在進行分類時,也小叮能只採用一種標誌。不能要求某種分類無所不包地再現國民經濟的完整結構。必須從系統思想出發,從不同角度按不同標準進行分類考察;每一種分類都是國民經濟結構某一側面的統計描述,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和作用。同時,為了系統地描述國民經濟結構,國民經濟的基本分類應該形成一個體系,各種獨特的分類在國民經濟分類體系中互相結合、互相補充,但不能互相取代。在此,不僅要處理好不同分類的關係,而且要處理好同一分類中不同標誌的關係;同時,還要抓住系統的重點,即基本分類和基本分類標誌的選擇問題。

  (2)可比性。

  國民經濟分類是整個國民經濟統計工作的基礎,更是國民經濟管理工作的基礎。為了在實踐中發揮其基礎作用,國民經濟分類必須具有可行性。比如,不同的國家由於經濟發展階段不同或資源稟賦條件不同,在產業結構上存在著很大差別,但國民經濟分類的標準化又是國際資料對比的必要條件,因而,在制定國民經濟分類標準時,既要考慮與國外實際存在的差別,又要充分考慮分類的可轉換性。尤其在進行中國的國民經濟分類時,要積極吸收國際上經濟分類的既有成果和有益經驗,以適應國際資料對比的客觀要求。(3)穩定性和動態性。

  國民經濟分類應該相對穩定。但國民經濟結構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為了適當地反映這種變化,國民經濟分類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在中國的國民經濟分類中,既要反映當前國民經濟結構的現狀,又要預見到以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比如,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對於重點行業和新興行業應適當增加細的分類。

國民經濟分類的基本原則[3]

  根據上述理解,在進行國民經濟分類時,必須遵守以下基本原則:

  1.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既然國民經濟分類是現實國民經濟結構的統計描述,這種劃分要客觀地反映實際,就必須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具體來說,分類要有利於反映我國國民經濟結構中存在的問題,要與我國統計工作中原有的經濟分類相銜接,要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管理工作的要求。

  2.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原則。

  國民經濟分類要科學地反映國民經濟結構的本質,必須以科學的思想體系和方法作為指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比如勞動社會分工的理論等等),為我們科學地認識國民經濟結構的實質指明瞭方向。因而,我們在分類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為指導,同時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3.系統性的原則。

  由於國民經濟結構的複雜性,統汁工作不可能只採用一種分類,在進行某一分類時,也不能只採用一種標誌。這樣,國民經濟分類中,要從系統思想出發,不僅要處理好不同分類的關係,而且要處理好同一分類中不同標誌的關係。同時,又要抓住系統的重點,即基本分類和基本分類標誌的選擇。

  4.國際對比原則。

  在進行我國國民經濟分類時,要積極吸取國際上經濟分類的經驗。在明確中外國民經濟結構差異的前提下,增強我國分類標準的可轉換性,以適應國際資料對比的客觀要求。

  5,動態化原則。

  在國民經濟分類中,既要反映當前我國國民經濟結構的現狀,又要預見到以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比如,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對於重點行業和新興行業應適當增加細分類。

國民經濟分類的基本單位[1]

聯合國關於國民經濟分類單位的若幹界定

  根據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1993)》中的討論,國民經濟分類中涉及五種類型的單位,即機構(型)單位、活動類型單位、地方單位、基層單位和同質生產單位。聯合國對這些單位的定義如下:

  (1)機構(型)單位。

  機構(型)單位通常是指這樣一些經濟實體,它們能以自己的權利擁有資產,承擔負債,從事經濟活動並能與其他實體進行交易,可以編製出一整套包括資產負債表在內的會計賬戶(住戶除外)。事實上,現實世界中的機構單位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以法律實體或社會實體形式存在的公司非營利機構和政府單位等;再就是以個人或個人群體形式存在的住戶。

  (2)活動類型單位和地方單位。

  活動類型單位是按照經濟活動性質對單位進行的分類,主要指從事一種生產活動,或其從事的主要活動的增加值占絕大部分比重的單位。地方單位則是按照地點對單位進行的分類,指在某一地點從事生產活動的單位。在分類和分析中,這兩者往往需要結合考慮。

  (3)基層(型)單位。

  基層(型)單位是同時兼顧經濟活動性質和地點兩個方面對單位進行的分類,指位於一個地點,僅從事一種生產活動,或雖然從事幾種活動,但其主要活動的增加值占絕大部分比重的單位。

  (4)同質生產單位。

  同質生產單位指只從事單一生產活動的單位,是在基層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分解而生成的單位,主要用於投入產出的分析。

  以上,活動類型單位和地方單位的作用與基層單位類似,其不同之處主要是從資料採集的角度考慮的,而且它們都最終歸結到基層單位的確定。至於同質生產單位,通常是對基層單位加以分解的結果(未必就是現實生活中可以直接觀察到的經濟單位),由此可以組成更具同質性的“純部門”,並被應用於特定的核算和分析領域(如投入產出核算和分析)。

  因此,從核算的角度考慮,國民經濟的基本分類單位主要是“機構(型)單位”和“基層(型)單位”兩種。兩者之間的區別在於:一個強調經濟單位在法律和財務上的獨立性與決策權,並以能否編製一整套完整的會計賬戶作為基本判據;而另一個只是關註經濟單位的生產經營上的相對獨立性和決策權,以及能否提供基本的生產活動數據(如關於投入、產出和資本形成等方面的數據)。劃分機構單位的目的,是為了通過這些單位取得相應的財務資料,並以這些單位為基礎組合成相應的機構部門,以便進行資金流量、資產負債核算和編製完整系列的國民經濟賬戶

  劃分基層單位的意義則在於,這類單位是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基礎,通過這些單位可以取得分行業的國內生產總值核算資料,進而為研究各產業間的投入、產出等技術經濟聯繫提供所需的基礎資料。

中國國民經濟分類的基本單位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國家統計局決定參照聯合國的SNA,並結合具體國情,啟動舊國民核算體系向新體系的變革和轉軌。為此,國家統計局於1992年成立了專門課題組,對基本單位的界定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索。參照聯合國的分類方法,中國的國民經濟分類仍然以機構單位和基層單位作為基本分類單位,但其界定和劃分方式在保持科學性的前提下,既照顧了歷史上的傳統做法,又有較強的操作性。

  在中國國民核算體系中,機構單位被定義為這樣一類經濟實體:它們依法成立,能夠承擔民事責任,獨立擁有和使用(或授權使用)資產,承擔負債,有權與其他單位簽訂合同,在會計上獨立核算,能夠編製資產負債表。這個定義與聯合國SNA的定義原則上一致,但在表述上增加了諸如“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等限定,對“獨立核算”附加了“能夠編製資產負債表”的具體內容。這主要是為了與中國現行的法律法規相銜接,並使得有關概念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方便核算人員的實際操作。

  在中國國民核算體系中,基層單位被定義為這樣一類經濟實體:它們在一個場所從事或主要從事一種社會經濟活動,相對獨立組織生產經營或業務活動,能夠掌握收入支出等業務核算資料。這個定義與聯合國的基層單位的定義在原則上也是一致的,但強調了業務核算資料的掌握。這是充分考慮到過去各專業、各部門有關規定的長處而做出的,顯然有利於核算資料的採集。

國民經濟分類的作用[4]

  從數量上研究國民經濟,不僅要把握其靜態總量,而且要探尋其內部結構、數量關係和動態迴圈過程,這就必須對國民經濟進行分類。通過分類,旨在將大量、豐富的國民經濟核算資料分門別類地加工整理,使之條理化、系統化。也只有以科學的國民經濟分類為基礎,才能正確地說明國民經濟各部門、各環節、各要素、各方面的相互聯繫和比例關係,進而深刻地反映出國民經濟的內在結構機制和運行規律性。總之,國民經濟分類是國民經濟統計和巨集觀經濟分析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國民經濟的分類並不是單一的、絕對的、固定不變的,而是多層次的、相對的、不斷演進的。一方面,根據考核對象和研究目的不同,可以選擇不同標誌、從不同角度對國民經濟進行分類,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分類體系;另一方面,國民經濟的結構本身也是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經濟制度的不斷發展而變化的,因而,國民經濟分類和分類體系也要適時地反映出這種變化。

  國民經濟分類是一個涉及面廣、內容複雜的問題。限於篇幅,以下僅介紹一些國民經濟核算中最常用的重要分類。

國民經濟分類的意義[5]

  國民經濟是一個複雜系統的有機整體,要對其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描述,以達到巨集觀管理與調控的目的,就必須對其進行分類,以保證核算資料標準化和科學化。

  國民經濟分類具有多層次、相對性和不斷演化的特點。一方面根據考察對象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選擇不同標誌,從不同角度對國民經濟進行分類。另一方面,國民經濟本身的構成也是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生產關係和社會經濟體制的變化而變化。例如,由於經濟技術的迅速發展,促成新的經濟分工,並不斷出現新的活動領域,產生新的國民經濟部門。歷史上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導致農業(種植業)與原始畜牧業(採集漁獵)相分離;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又使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則產生了專門從事商品流通等活動的領域,從而在國民經濟中逐漸形成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以及將繼續產生的其它眾多的新興產業等等。另外,從國民經濟類型考察,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如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成分已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到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及其他經濟類型並存的新格局。這說明對國民經濟分類問題的認識,必須採用系統的、發展的和辯證的觀點。

  國民經濟分類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也是開展國民經濟深入系統研究和構成分析的基本條件。下麵著重闡述國民經濟分類對描述和分析國民經濟結構方面的作用。

  1.反映國民經濟結構的狀況

  巨集觀經濟分析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反映國民經濟結構的狀況。經濟結構一般用各類經濟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或各類經濟相互之間的數量關係來描述。例如,要研究部門產出結構的現狀,就要進行部門分類,計算各部門的產出在總產出中所占比重。要研究投資結構的狀況,就要對總投資進行分類,計算各類投資在總投資中所占比重。可見,沒有分類,就不能從數量上描述國民經濟結構,有了對國民經濟結構的描述,才有可能對結構狀況作出客觀評價

  2.評價產業結構的水平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水平怎樣,表現在產業結構的水平上。為了評價產業結構水平的程度,首要問題是對國民經濟進行分類,計算出不同生產力水平的產業在國民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如要衡量一個國家產業水平高級化程度,則可以將其國民經濟分為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三類產業,然後計算技術密集型產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比重越高,說明產業結構水平越高。

  3.分析經濟結構的動態及其發展變化趨勢

  運用國民經濟分類的歷史資料,分析經濟結構變化的過程,可以發現國民經濟發展變化的趨勢和某種規律性。例如,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對國民消費總額進行分類,計算各類消費支出額與消費支出總額的比例,將歷年的比值進行比較,發現了“隨著國民收入總額的增長,國民消費支出中用於食品支出的部分所占比例會越來越小”的規律,這就是著名的恩格爾定律。以後,一個國家國民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總額的比例,稱作恩格爾繫數,被用來作為確定國家貧富的一個標準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楊燦主編.經濟與管理類統計學系列教材 國民經濟統計學:國民經濟核算原理.科學出版社,2008年01月第1版.
  2. 蔣志華主編.國民經濟核算基礎.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07.
  3. 邱東主編.國民經濟統計學.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4. 袁衛,龐皓,曾五一等主編.統計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7.
  5. 蔣志華主編.國民經濟核算基礎.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0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國民經濟分類"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