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撤退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品牌撤退指一種在市場上存在的品牌 ,逐漸退出市場的過程。
品牌同其它事物與現象一樣 ,都要經歷一個投入 (或創造 )、成長、成熟與衰亡的過程。而到了一個品牌 該“衰亡”時。就必須逐步“撤退”,否則如果繼續經營 ,必然會出現經營的“不經濟性”。在現代社會 ,科技日新月異 ,市場需求變化萬端 ,競爭日趨劇烈。“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有的企業順應 時代潮流而崛起 ,有的歷經磨難後來居上,有的則走向衰敗而被淘汰出局。“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是名牌之源,離開了這二者名牌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今技術進步很快,只有通過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 給名牌增加活力 ,提高名牌的附加值,創名牌才會日新月異。技術創新促進了產品創新,提高了產業的競爭能力。市場競爭的根本目的不在於直接擊敗對手,而在於 如何創新新產品,穩定地占領市場。沒有創新,沒有開發,老跟在別人後面,生產的產品只能是大路貨,無市場優勢可言。
品牌撤退的實例[1]
曾經的購物天堂香港,從今年的零售業財報來看,“購物天堂”的風光,早已不在了。隨著中國大陸游客的持續減少,香港的零售業也在持續遇冷。
早先對大陸游客自由行簽證的政策放寬,中國游客的消費成為香港零售和商業地產行業的主要動力所在。在繁榮時期,市內的LV、Chanel和Gucci門前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因為在香港出售的奢侈品比中國內地便宜40%。
但是隨著內地的反腐以及打擊炫耀消費的盛行,加之在全球旅游城市都紛紛通過放寬簽證制度吸引中國游客消費而香港依然實行對比更嚴格的簽證制度(具體看,只有持有深圳戶口的居民才可享受一周多次往返香港的制度便知),香港正在失去了以往的吸引力。
從2015年11月開始,奢侈品牌Prada、Miu Miu及Gucci部分商品低至五折,甚至促銷活動無限期進行,而英國奢侈品牌Burberry也加入減價促銷大戰,最低五折的促銷也是非常的罕見。最近,連Chanel香港店鋪也開始加入了促銷大戰中。同時,整個香港零售業也呈下滑態勢。二手包供應商米蘭站表示,香港門店上半年利潤下跌達28%,化妝品零售商莎莎和卓越,截至2015年9月和2015年6月的前六個月內,利潤分別下跌10.6%和14.4%。雖然零售價格通過促銷下降,但是部分商品的價格仍舊高昂。因此,消費者便能很輕易的從香港轉移到其他提供更便宜價格的目的地購買。比如日本和南韓。
而在香港政府在大規模抗議活動之後,嘗試著舉辦大型餐飲和體育賽事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但是,在硬體設施上的建設仍需時日,吸引游客也需要時間,行業分析師認為,香港時尚零售業明年可能會持續下滑,甚至裁員,而更多的奢侈品品牌也許會選擇縮減門店、或從香港市場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