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發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後發效應(The After Effects)
目錄 |
後發效應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國家在顧及一般產業發展的同時,針對自身特點,緊跟產業發展的最新方向,努力做到在創新科技的某幾個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並逐步產業化、市場化,最終實現經濟發展由人為推動發展向自發的、主動的、敏銳的內在推動發展形態轉變。
第一,引進知識、技術、人才和資金後起工業化國家可以從早期工業化國家引進積累的“知識寶庫”,最新的技術、最科學的經營管理體制,節省摸索時間。
第二,勞動力和資源的相對優勢。晚起步國家一般勞動力價格較低,資源沒有充分開發。
第三,百業俱興,輕裝前進。晚起步國家樣樣工業都在蓬勃發展,而且沒有陳舊設備的負擔。
世界工業化過程有先後順序。英國是第一個開始工業化的國家,隨後步入工業化軌道的國家成為追趕者;從經濟發展速度分析,追趕者往往超過早期工業化國家。德國追趕英國、工業化速度超過英國。美國追趕英、德,工業化速度超過英、德。日本是晚近的追趕者,速度又超過美國。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是後發效應的又一實例。從我國農業發展的產業要素來看,農村合作組織發展不僅存在著資源與勞動力成本低廉、組織制度模仿、政府政策支持等諸多後發優勢。同時也存在著資本稀缺、市場缺位、產業結構失衡等方面的後發劣勢。因此,我國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不僅要充分發揮後發優勢,而且還應該在發揮後發優勢的同時儘量避免後發劣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促進農村合作組織的持續快速發展,使後發優勢變成現實的後發利益,真正發揮“後發效應”,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莫定堅實的組織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