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費指向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勞動費指向論是指運費隨著空間距離的變化,表現出一定的空間規律性:而勞動費則不具有這種特性,它是屬於地區差異性因數,它是使運費形成的區位格局發生變形的因數。
在此所說的勞動費不是指工資的絕對額,而是指每單位重量產品的工資部分。它不僅反映了工資水平,同時也體現了勞動能力的差距。勞動費主要反映在地區間的差異性上。
在圖中,P為運費最小地點,勞動力低廉地為L1、L2,如果在L1、L2處佈局工廠,分別比P(最小運費地點)處勞動費低3個單位。臨界等費用線為標記為3的綜合等費用線,因L1在臨界等費用線的內側,即增加運費低於節約的勞動費,工廠區位將移向L1處;相反,由於L2在臨界等費用線的外側,則不會轉向L2處。
韋伯為了判斷工業受勞動費用指向的影響程度,提出了“勞動費指數”的概念,即每單位重量產品的平均勞動費。如果勞動費用指數大,那麼,從最小運費區位移向廉價勞動費區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則,這種可能性就小。但韋伯也認為勞動費指數只是判斷勞動費指向的可能性的大小,而不是決定因素。因為儘管某種產品的勞動費指數高,但如果該產品生產所需要的區位重量非常大的話,也不會偏離運費最小區位。為此,他又提出了“勞動繫數”的概念,即每單位區位重量的勞動費,用它來表示勞動費的吸引力。
勞動繫數=勞動費/區位重量
勞動繫數大,表示遠離運費最小區位的可能性大;勞動繫數小則表示運費最小區位的指向強。進一步也可以說勞動繫數越高,工業也就會更加向少數勞動廉價地集中。
勞動費指向受到現實中各種各樣條件的影響,韋伯把這些條件稱為環境條件。在環境條件中,人口密度和運費率對勞動費指向的作用較大。人口密度低的地區自然地勞動力的密度也低,人口密度高的地區勞動力的密度也高。勞動費指向與人口密度相關,人口密度低的地區勞動費相差小,人口密度高的地區勞動費相差大。因此,人口稀疏的地區工業區位傾向於運費指向;人口稠密的地區則傾向於勞動費指向。
工業區位從運費最小地點轉向廉價勞動力地點,取決於運費增加程度。當運費率低時,即使遠離運費最小地點,增加的運費也不至於很多,從而增加的運費比節約的勞動費少的可能性就大。因此,可使工業區位集中在這個特定的勞動供給地。
綜上所述,決定勞動費指向有兩個條件:一是基於特定工業性質的條件,該條件是通過勞動費指數和勞動繫數來測定;二是人口密度和運費率等環境條件。
韋伯同時也論述了技術進步與區位指向的關係。他認為運輸工具的改善會降低運費率,勞動費供給地的指向將變強。而機械化會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降低勞動繫數,導致在勞動供給地佈局的工業會因運費的作用轉向消費地。因此,技術的進步會產生兩種相反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