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體繫結構模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供應鏈體繫結構模型是指為了更好地瞭解和掌握供應鏈的設計而進行指導用的供應鏈的拓撲結構模型。
結合供應鏈的定義和結構模型,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簡單的供應鏈模型(如圖3-1所示),我們稱其為模型I。模型I清楚地表明產品的最初來源是自然界,如礦山、油田、橡膠園等,最終去向是用戶。產品因用戶需求而生產,最終被用戶所消費。產品從自然界到用戶經歷了供應商、製造商和分銷商三級傳遞,併在傳遞過程中完成產品加工、產品裝配形成等轉換過程。被用戶消費掉的最終產品仍回到自然界,完成物質迴圈(如圖3-1中的虛線)。
很顯然,模型I只是一個簡單的靜態模型,表明供應鏈的基本組成和輪廓概貌,進一步地可以將其簡化成鏈狀模型II(如圖3-2所示)。模型II是對模型I的進一步抽象,它把企業都抽象成一個個的點,稱為節點,並用字母或數字表示。節點以一定的方式和順序聯結成一串,構成一條圖學上的供應鏈。在模型II中,若假定C為製造商,則B為供應商,D為分銷商;同樣地,若假定B為製造商,則A為供應商,C為分銷商。在模型II中,產品的最初來源(自然界)、最終去向(用戶)以及產品的物質迴圈過程都被隱含抽象掉了。從供應鏈研究便利的角度來講,把自然界和用戶放在模型中沒有太大的作用。模型II側重於供應鏈中間過程的研究。
供應鏈的方向
在供應鏈上除了流動著物流(產品流)和信息流外,還存在著資金流。物流的方向一般都是從供應商流向製造商,再流向分銷商。在特殊情況下(如產品退貨),產品在供應鏈上的流向與上述方向相反。但由於產品退貨屬非正常情況,退貨的產品也非本書嚴格定義的產品,所以本書將不予討論。我們依照物流的方向來定義供應鏈的方向,以確定供應商、製造商和分銷商之間的順序關係。模型II中的箭頭方向即表示供應鏈的物流方向。
供應鏈的級
在模型II中,定義C為製造商時,可以相應地認為B為一級供應商,A為二級供應商,而且還可遞歸地定義三級供應商、四級供應商……。同樣地,可以認為D為一級分銷商,E為二級分銷商,並遞歸地定義三級分銷商,四級分銷商……。一般地講,一個企業應儘可能考慮多級供應商或分銷商,這樣有利於從整體上瞭解供應鏈的運行狀態。
事實上,在模型II中,C的供應商可能不只一家,而是有B1, B2, ...,Bn等n家,分銷商也可能有D1 , D2, ... , Dm等m家。動態地考慮,C也可能有C1,C2,...,Ck等k家,這樣模型II就轉變為一個網狀模型,即供應鏈的模型III(如圖3-3)。網狀模型更能說明現實世界中產品的複雜供應關係。在理論上,網狀模型可以涵蓋世界上所有廠家,把所有廠家都看作是其上面的一個節點,並認為這些節點存在著聯繫。當然,這些聯繫有強有弱,而且在不斷地變化著。通常,一個廠家僅與有限個廠家相聯繫,但這不影響我們對供應鏈模型的理論設定。網狀模型對供應關係的描述性很強,適合於對供應關係的巨集觀把握。
入點和出點
在網狀模型中,物流作有向流動,從一個節點流向另一個節點。這些物流從某些節點補充流入,從某些節點分流流出。我們把這些物流進入的節點稱為入點,把物流流出的節點稱為出點。入點相當於礦山、油田、橡膠園等原始材料提供商,出點相當於用戶。圖3-4中A節點為入點,F節點為出點。對於有的廠家既為入點又為出點的情況,出於對網鏈表達的簡化,將代表這個廠家的節點一分為二,變成兩個節點:一個為入點,一個為出點,並用實線將其框起來。如圖3-5, A1為入點,A2為出點。同樣地,對於有的廠家對另一廠家既為供應商又為分銷商的情況,也可將這個廠家一分為二,甚至一分為三或更多,變成兩個節點:一個節點表示供應商,一個節點表示分銷商。也用實線將其框起來。如圖3-7,B1是C的供應商,B2是C的分銷商。
子網
有些廠家規模非常大、內部結構也非常複雜,與其他廠家相聯繫的只是其中一個部門,而且內部也存在著產品供應關係,用一個節點來表示這些複雜關係顯然不行,這就需要將表示這個廠家的節點分解成很多相互聯繫的小節點,這些小節點構成一個網,稱之為子網(如圖3-8)。在引入子網概念後,研究圖3-8中C與D的聯繫時,只需考慮C2與D的聯繫,而不需要考慮C3與D的聯繫,這就簡化了無謂的研究。子網模型對企業集團是很好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