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人際認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人際認知

  人際認知是指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認識,是社會認知的一個主要內容,它包括個人對個人、個人對群體、群體對個人、群體對群體、群體對自身的認識。人際認知僅限於對人際傳播中的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傳播雙方各自的特性狀況、行為特點的認識,而不涉及人們之間更深層次的社會關係和社會本質的認識。

人際認知的類型[1]

  人際認知的類型根據認知的對象劃分,可分為4 種類型。

  1.對他人的認知

  對他人的認知是指與他人交往時通過對他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覺,進而判斷他人的需要動機、興趣、情感和個性等心理活動的過程。人的服飾、髮型等儀錶特征為知覺一個人的年齡、職業、角色與身份提供了信息,並部分地反映出一個人的動機、性格等特征,在初次接觸時,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人們在最初的交往中,最先引起註意的往往是人的儀錶是否吸引人。一個氣度瀟灑、相貌英俊的人比一個面孔醜陋、身體肥胖的人更能打動人; 一個衣著得體適宜總比一個衣衫不整不修邊幅的人給人們的第一印象好。因為一般人覺得儀錶端莊、穿戴整齊者比不修邊幅的人更有教養,更懂得尊敬別人。行為學家邁克爾·阿蓋爾做過實驗,他本人以不同的打扮出現在同一地點。當他身穿西服以紳士模樣出現時,無論是向他問路或問時間的人,大多彬彬有禮,而且看來基本上是紳士階層的人; 當他打扮成無業游民時,接近他的人多半是流浪漢,或是來對火的,或是借錢、借煙的。在交往中,儀錶是一種無聲的“ 語言”。在某種程度上,一個人改變自己的服飾,實際上是在改變著自我形象,改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對他人的認知,除了受儀錶的影響外,還可以通過觀察他的表現、言語、表情、眼神,瞭解他的經歷等途徑獲得信息。例如,瞭解一個人的過去生活經歷,有助於對其性格的認識。從小生活在逆境中的人,由於遭受的社會挫折多,不順心的事情多,他有可能形成孤僻倔強或軟弱順從的性格。生活在溫暖安定的家庭里的人,其性格多半是樂觀的、友好的; 生活在備受寵愛,以我為中心的家庭里的孩子,由於百依百順,受到過分的關懷和愛護,有可能會形成自私自利、好逸惡勞的性格。

  對他人的知覺還依賴於知覺者的知識經驗、態度和價值觀世界觀等。如,待人寬容的人易見他人的優點和長處,待人苛刻的人善於觀察他人的不足和毛病。一個持有性惡論的看法的人,在與人的交往中,總是懷有戒心,覺得對方不可信任,不可依賴,甚至把一些無關緊要的行為視為自私或姦詐之舉。相反,如果一個人持有性善論的看法,那麼,他就把對方看成是可信任、可依賴的。甚至對一些過火之舉也表現為大度。

  另外,一個人的情緒狀態也影響對他人的判斷。非常興奮的情緒易泛化到被評價的對象身上,使評價偏高; 惡劣的情緒狀態下,易把本來好的東西也看得不好。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就是對自己的需要、興趣、能力個性、行為及心理狀態的認識。一個人只有正確認知自己,才能在社交中不卑不亢,恰當自如地協調人際關係。否則,自視過高,目中無人,必然會引起眾人的反感。有的研究表明,自大的人比不學無術的人更令人討厭,因為,他直接挫傷了他人的自尊心。但是,如果自視過低,也會在社會活動中處處退縮,不敢抓住機會,呈現自己,壓抑社交才能的發揮。一個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獲得社交的成功。

  3.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認知

  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認知,包括對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他人之間關係的認知。人與人關係的認知是個相互感知的過程,人們按照自己的動機、價值系統去知覺他人,同時觀察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並以此來修飾自己的行為和反應。此外,人們在交往中還會形成一定的態度,並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表現,如愉快、友好、喜歡、厭惡等,與之相應的行為方式,如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相互攻擊等。

  4.角色認知

  角色認知是指對他人或自己的地位、身份及行為規範的認識與判斷,這是占有某一社會位置的人應有的行為模式,每一個人在他所屬的社會環境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權力,負有一定的義務,這就是他的社會角色。每一個人在社會上扮演著多重角色,而每一種角色都有被周圍的成員期望著的一定的行為標準,這也是角色本身的努力目標和行為方式。一旦彼此間的角色關係明確了,二者間的人際關係也趨向確定。如父子、夫妻、師生、乾群關係等。一個人只有按社會多數人的認可的客觀人際關係模式行事,即扮演好社會給你安排的角色,才能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自我認知的結構[1]

  自我認知,是人的意識的最高階段,是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自己的生理、心理、社會活動及自己與他人關係的認識。按照自我認知的對象來分,可把自我認知的結構劃分成物質自我認知、精神自我認知、社會自我認知3 部分。

  1.物質自我認知

  物質自我認知是指認知主體對自己的外貌、身材、健康等物質機體的認知,又稱為生理自我認知。

  2.精神自我認知

  精神自我認知,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思想、智慧、能力、道德等內在精神素質的認識。是指從精神方面把握自己的個性,從而形成自我的精神概念。

  精神自我認知是個體自我認知的核心。個體通過精神自我認知能夠根據主客體的需要,調節、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為,不斷修正自己的觀念,最終確立一定的信念和信仰,支配自己去追求真理和高尚的精神生活。

  3.社會自我認知

  社會自我認知,是指對自己在社會活動中的身份、地位、名譽、財產及與他人關係的認識,是個體對自己被他人或群體所關註的程度的反映。通過社會自我認知,人們對他人或群體對自己的重視程度有了明確的概念,形成反映自身社會需要的自我意識,構成社會自我的概念。

參考文獻

  1. 1.0 1.1 薛可,餘朝陽主編.第四章 人際傳播過程.人際傳播學[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人際認知"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