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網路巴爾幹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互联网巴尔干化)

網路巴爾幹化(Cyber-balkanization)、網路巴爾幹、巴爾幹化論、互聯網巴爾幹化

目錄

什麼是網路巴爾幹

  “巴爾幹化”(Balkanization)原本是一個地緣政治術語,意指地方政權在諸多地方之間的分割,及其所產生的地方政府體制下的分裂現象,也稱為“碎片化”(Fragmentation)。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巴爾幹化”的應用範圍得以擴展,不僅適用於地緣政治領域,而且在互聯網領域以及組織管理領域也都存在相應的“巴爾幹化”現象,意指某種情境下的割據與隔離。[1]

  “網路巴爾幹”概念由美國麻省理工教授馬歇爾和埃里克提出。意指網路已分裂為有各懷利益心機的繁多群類,且一個子群的成員幾乎總是利用互聯網傳播或閱讀僅可吸引本子群其他成員的信息材料協同過濾其他不同的意見和信息。在互聯網龐大的用戶群中就形成了無數個小團體,這些小團體都有不同的共識,相互之間很難溝通,但內部意見是一致的。這些分裂開來的小團體如同巴爾幹半島的局勢一樣複雜多變,被稱為“網路巴爾幹化”。

網路巴爾幹的影響[2]

  網路的公共輿論環境為網民參與慎議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平臺。然而在觀察中發現,網路媒體可以把興趣、經驗相似或類似的人群發展成為同質化的小團體,並且小團體內部的交往會超過群外交往。

  馬歇爾·範、阿爾斯·泰恩和埃里克布萊卓夫森稱之為“網路空間的巴爾幹化”。巴爾幹化的原意是指,地方政權等在諸多地方之間的分割。這裡用巴爾幹化來形容一種同質化小團體對於網路空間的話語分離。這種情況如果不加遏止,會導致“族群政治”或“議題政治”的出現,對網路慎議平臺產生影響。

  網路媒體中交流溝通的平等感和自由感使網民更勇於暢所欲言,多元化的話語源在網路中流動。有研究也表明,“網民與非網民相比,的確更加支持多樣化的觀點,容忍度也更高。',然而,當網民進入虛擬社區時,便常常會以某種相同的興趣或目的集合成一個個談論組,因頭腦相似可以減少信息成本的原因聚集在一起的網民形成了一種“興趣社區”,他們大都對某一話題持有相同的意見和觀點並且這些網民由於在所在的社區中接觸到的觀念都是自身思維所能接受的,於是不再做網路的游離者,他們依附於各個虛擬社區並很少和外界討論,形成了一種“壁壘化論壇”,社區內的觀點和意見在網民的一致同意下變得更像“真理”。

  美國學者威爾海姆對政治類新聞網路組的抽樣調查內容分析顯示,超過的帖子都對主導立場表示堅決或溫和的支持。“回聲室效應”由此產生,即信息和想法在一個封閉的小圈子裡得到加強。在這樣的環境下,網民的思維因為周圍充滿相同觀念而變得懶惰,他們不必過多思考這些東西是否值得懷疑,因為大家都是這麼認為的,於是網路虛擬社區中的部分網民便失去了珍貴的提出質疑和討論的機會。

  網路媒體滿足慎議需求的可貴之處就在於網路承載著多元化的觀點和態度,可以真正的實現反思性論辯,而這種導致網路空間的巴爾幹化的同質化小團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網路媒體中的多樣化因素,影響著網路慎議的進行。

  面對這樣的窘境,網路媒體作為公共領域的功能遭到質疑。的確,網路媒體提供的公共領域與社會學者們預想的烏托邦式的公共領域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就滿足網民參與慎議或者說滿足網民參與議題的質疑與討論方面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虛擬社區中成員數量的增多對其發展的具有重要價值,數量為多元化帶來機會,多元化的思維最終會喚醒社區成員沉睡的激情。隨著網民素質的提高,網路多元化的發展,相信網路慎議會逐步走向成熟。

網路巴爾幹與網路主權[3]

  “網路巴爾幹化論”是指網路空間分裂為各懷利益動機的繁多子群趨勢的觀點。這種趨勢是國家、市場和社會在網路空間互動的結果。

  虛擬網路邊界在不同利益集團間逐步顯現,網路空間從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逐步變為受制約的空間。國家藉助其主權概念和傳統權力正在加強對網路空間的介人;各種市場行為者如網路服務提供商操控著大量人群的網上活動、個人數據等,它們在網路空間承擔著保證用戶身份識別、維持網路社會秩序等傳統國家才有的職能;而網路的全球互聯互通和便捷性又導致了某種程度上網路空間“全球社會”的誕生。儘管還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社會”,但是各種民間團體的網路空間行動卻是不可忽視的網路空間力量。

  國家和政府是網路空間全球治理中最明顯的利益相關者。網路空間面臨著來自國家和政府越來越大的管制壓力。通過各種治理論壇、國家間的協商機制以及各國的審查過濾措施,國家和政府逐步加強對網路空間的規範、塑造甚至干涉和權力實施。自由放任和市場導向的網路空間立場逐步讓位於國家主導的管控。網路空間審查和過濾常態化以及“網路邊界”在國家間的顯現是“網路巴爾幹化”的重要例證。

  如今的現實是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不管是轉型中國家還是成熟的西方民主國家,互聯網過濾已經成了普遍實踐。對網路空間的審查和管控已經不僅限於所謂的極權國家,也不再是大眾視野之外偷偷摸摸的行為,而是正在形成一種全球常態和規範。儘管許多國家可能仍羞於承認自己採納措施對網路內容進行過濾或對敏感網站查封,但或多或少都在一些模糊的國家安全法律的掩護下對本國網路空間進行管制。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李鵬虎.論我國研究型大學中“巴爾幹化”式的組織割據.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9-05
  2. 宋琳琳. 網路媒體使用與滿足形態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 2009.
  3. 蔡翠紅. 國家-市場-社會互動中網路空間的全球治理[J]. 世界經濟與政治, 2013, 000(009):90-11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ly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網路巴爾幹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