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互證法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三角互證法(Triangulation/Triangle method)
目錄 |
三角互證法的基本原則是從多個角度或立場收集有關情況的觀察和解釋,並對它們進行比較,使三角互證法中每一方都可以獲得更加充足的資料來測試和修正觀點。
三角互證(triangulation)是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同一現象,以彼此驗證得出的結論﹐它原是土地測量﹑軍事﹑航海等領域中的方法,後被借用到教育科學中。其中的三角除指多種不同的研究方法外,還指不同的資料來源﹑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理論假設﹑不同的時間和情景﹑樣本中不同的人群等等,採用三角來研究同一現象的目的是為了彼此驗證,增加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它既是資料收集的方法,又是為定性研究保證效度和檢驗效度的方法。[1]
比如在教育研究領域,一般認為通過文獻、考古、人類學三種方法相互印證研究教育問題,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提升研究的品質。我們稱之為“三角互證法”。[2]
再比如審計證據的三角互證法是指從三個基本的來源獲取互相增強證明力的證據,以幫助審計師形成合理的判斷,如圖所示:
ERS、MII與MBR之間是互相增強的、互相制約、互為條件的,它可以放大每一種證據的有用性,提高合理保證的水平。如果三方證據來源顯示了一致的信號,那麼審計師的判斷就更具可信性與說服力;如果三方證據來源顯示了互相矛盾的信號,那麼審計師就可以發現潛在的錯報風險,據此考慮獲得額外審計證據的性質和範圍,從而提高審計質量。[3]
三角互證法的特點是在研究同一經驗性單位時,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研究策略。它是比較不同來源的信息,以確定它們是否相互證實,其目的是為了評價資料的真實性。因此,在做出最終決定之前,要從多個渠道收集和核實信息。這種思考方法可以讓你對問題有更好的看法。它還可以幫助你消除偏見,不只是依靠單一的信息來源。
這種方法最早運用於軍事和航海領域,埃利奧特率先將之引用到教育研究領域,他要求行動研究者不僅用不同的技術去研究同一問題,而且應該從不同的角度,讓不同的人去分析評價同一現象、問題或方案,他們觀點之間的一致性和差異對行動研究的結果都極為重要。
三角互證法的評價[1]
三角互證在教育科學中被廣泛應用是為了提高其研究的效度與信度,排除主觀偏見的干擾,但是這樣一種對待科研的觀點只有在實證主義的分析框架之內才是適用的。
實證主義認為科學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認識教育現象的客觀規律,以便進行預測和控制。人們設計種種複雜的研究方法就是為了增加研究的客觀性,排除個人的偏見﹐三角互證即是如此。大多數教育科學研究者都認為,質的研究和量的研究是當今兩大研究範式,質的研究在現象學和解釋學的理論指導之下,而量的研究遵循的是實證主義的假設。
解釋學者認為任何研究以及認識過程都受研究者主觀價值觀的影響,沒有絕對中立的﹑絕對客觀的研究﹐因此,我們不能一味追求研究的客觀性,研究本身就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互動。質的研究者是解釋論者,但在質的研究中運用三角互證卻在實證主義的框架之內。因此,用三角互證進行質的研究,其研究是不徹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