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互证法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三角互证法(Triangulation/Triangle method)
目录 |
三角互证法的基本原则是从多个角度或立场收集有关情况的观察和解释,并对它们进行比较,使三角互证法中每一方都可以获得更加充足的资料来测试和修正观点。
三角互证(triangulation)是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同一现象,以彼此验证得出的结论﹐它原是土地测量﹑军事﹑航海等领域中的方法,后被借用到教育科学中。其中的三角除指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外,还指不同的资料来源﹑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理论假设﹑不同的时间和情景﹑样本中不同的人群等等,采用三角来研究同一现象的目的是为了彼此验证,增加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它既是资料收集的方法,又是为定性研究保证效度和检验效度的方法。[1]
比如在教育研究领域,一般认为通过文献、考古、人类学三种方法相互印证研究教育问题,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提升研究的品质。我们称之为“三角互证法”。[2]
再比如审计证据的三角互证法是指从三个基本的来源获取互相增强证明力的证据,以帮助审计师形成合理的判断,如图所示:
ERS、MII与MBR之间是互相增强的、互相制约、互为条件的,它可以放大每一种证据的有用性,提高合理保证的水平。如果三方证据来源显示了一致的信号,那么审计师的判断就更具可信性与说服力;如果三方证据来源显示了互相矛盾的信号,那么审计师就可以发现潜在的错报风险,据此考虑获得额外审计证据的性质和范围,从而提高审计质量。[3]
三角互证法的特点是在研究同一经验性单位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研究策略。它是比较不同来源的信息,以确定它们是否相互证实,其目的是为了评价资料的真实性。因此,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要从多个渠道收集和核实信息。这种思考方法可以让你对问题有更好的看法。它还可以帮助你消除偏见,不只是依靠单一的信息来源。
这种方法最早运用于军事和航海领域,埃利奥特率先将之引用到教育研究领域,他要求行动研究者不仅用不同的技术去研究同一问题,而且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让不同的人去分析评价同一现象、问题或方案,他们观点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对行动研究的结果都极为重要。
三角互证法的评价[1]
三角互证在教育科学中被广泛应用是为了提高其研究的效度与信度,排除主观偏见的干扰,但是这样一种对待科研的观点只有在实证主义的分析框架之内才是适用的。
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认识教育现象的客观规律,以便进行预测和控制。人们设计种种复杂的研究方法就是为了增加研究的客观性,排除个人的偏见﹐三角互证即是如此。大多数教育科学研究者都认为,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是当今两大研究范式,质的研究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理论指导之下,而量的研究遵循的是实证主义的假设。
解释学者认为任何研究以及认识过程都受研究者主观价值观的影响,没有绝对中立的﹑绝对客观的研究﹐因此,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研究的客观性,研究本身就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互动。质的研究者是解释论者,但在质的研究中运用三角互证却在实证主义的框架之内。因此,用三角互证进行质的研究,其研究是不彻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