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快闪族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Flash mob)

快闪族(Flash mob),亦称快闪党,又有聪明暴民、快闪暴走族、行动帮等称呼   

目录

什么是快闪族

  快闪族,是一群人透过互联网手提电话简讯相约在指定时间和地点集合,然后一起做出一些特定的动作(例如拍手掌、叫口号等,一般是不违法却很引人注意的动作),又在短时间内若无其事般急速消失。这种行为被称为“快闪行动”,可视为一种短暂的行为艺术。

  所谓“快闪族”是一个从事看似自发、实则配合一致的行为的族群。快闪行动原是一种网民游戏,是指互不相识的网民借助网络及手机联系在特定地点、特定时间聚集,同时一起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无聊”动作,而后迅速解散,正是基于其“快”的特点,人们又将这一词语译为“快闪暴走族”。[1]举例:

  • 300人齐集纽约曼克顿一间百货公司,同一时间一齐向售货员说要买同一款地毯,弄得店员不知所措。
  • 在某个公众场合,碰见有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人先低头看一看手表上的时间,立刻不约而同做出一些行为,譬如在报摊前“拍拍两下手掌,一齐指名要买某份报纸

快闪族的起源

  快闪族若以形式上来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的文人张岱。他于《金山夜戏》提到,自己在崇祯二年中秋节晚上二更的时候,在金山寺的龙王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等戏曲,唱完就离开了。

  而近代快闪则起源于2003年5月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后来扩展至欧洲、亚洲等地。开先河的是《哈珀氏》杂志的编辑比尔·瓦希克。他形容参加者都是“莫名其妙的一伙”,他把它当作一种街头表演,以对时髦文化从众性构成反讽。

  当他给素不相识的人发了几十封电子邮件,号召在曼哈顿商店聚集。召集了570余人,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玩具反斗城中,朝拜一条机械恐龙,5分钟后众人突然迅速离去,“快闪族”因此而闻名。但他不承认是领袖,也不认为“快闪党”可席卷全球,因为整个意念由嬉戏开始,有的是纯为搞笑,有的被视为社会政治活动。

  此后的快闪包括一帮人群栖在中央公园同时学鸟叫,在旧金山进行“僵尸行走”,在伦敦维多利亚车站举办无声舞会。这些快闪基本无害,但可以吸引注意力。

  flash mob一词最先在cheesebikini网站一篇题为“Flash Mobs Take Manhattan”的文中出现。“快闪党”活动策划人大多数匿名,各地不同。

  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 Rheingold),堪称快闪运动的旗手,正是他在理论上前瞻性的推动,使得“快闪暴走族”这一运动成为席卷全球的风潮。

快闪族的特点[1]

  (一)组织的虚拟性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一方面,快闪组织并无其实体,其参与者身份和姓名也是虚拟的,他们中大多数人严格遵循网络游戏规则,即不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所属单位;另一方面,参与快闪行动的人相互间大多并不认识。在“快闪族”行动展开前,通过群发功能的MSNQQ、聊天网站、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形式,传递活动的时间、地点、路线、口号等方面的信息,实现了既不正面接触,又组织高效的目的。

  (二)“即兴主义”为其思想指导

  “快闪族”行动的思想基础是“即兴主义”思潮。推崇“即兴”的娱乐和生活,通过快聚即散的方式和荒诞怪异的行为,追求瞬间的快乐和刺激。作为当代网络生活中迅速流行的一种“即兴主义”行为方式,快闪族所追求是快速,参加活动的网友根据互联网上约定行动信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突然聚集并实施同一行动,而后又迅速地离开现场,来如风,去如雨,令旁观者一头雾水,完全摸不着头脑。这是其有别于其他族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吸引社会关注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无厘头”的表现形式

  从已知的快闪族实施的活动中可以发现,他们的行为具有典型的“无厘头”特征,可以说“‘快闪’就是一个纯粹无厘头的游戏,他们可能在广场上迅速聚集,喊出统一口号,然后迅速消失;也可能统一着装聚集到麦当劳,对着服务员大喊“我就是不喜欢”,然后在服务员意识过来之前又迅速离散,类似行为还有很多。

  (四)参与群体混合型

  虽然当前快闪族从年龄结构上看具有纯粹性,即年轻人为主体。但是与当前网民复杂的社会成分相适应,“快闪族”也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群体。在这个族群中,职业、社团、地域、性别、年龄等社会因素则存在差异,无论学生、职场人士,无论男女只要网络上有相关信息的约定,行动时限一到,特定的“快闪族”群体便聚合行动,然后销声匿迹。

快闪族的律例

  “快闪族”,他们一般拥有高学历和有固定职业,只是平常接触电脑的机会多,并愿意去尝试一些新的行为,当然前提是不准损害社会和危及安全的言行。

  快闪,Flash,做完了即闪,从网络的虚拟世界走入了现实社会后,就要快些闪回到虚拟世界去,绝不相认。如果你问其他快闪友:“我们一起去泡吧……好吗?”那可是违反了快闪族的“天条”了。

  遵守规则:

  1.所有快闪言行,必须遵守当地法规和注意安全;

  2.快闪指令,必须“时间、地点、言行”三明确;

  3.快闪内容,要简单易记、任何人士均可实施:

  4.快闪的标准时间,要约定先进入某一网站或打电话到“117”报时台核准时间,做到分秒不差。

  相关约定:

  1. 发生要自然。不能让路人感觉到有明显的“开始”的痕迹。

  2. 参与人数不能太少,没有气势(不过考虑到本国实际情况,很有可能被视为非法聚众……

  3. 出现的地方路人也要多,这样才够戏剧化,看路人的表情应该是相当经典的!

  4. 发生和结束都应该相应“闪”的号召,一定要快,快,快,在路人反应过来这是怎么回事之前一定要彻底消失在人群中。这样才能回味无穷。。

  5. 事先一定要排练,动作要整齐。时间分秒要把握好。这绝对是一个很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的事儿!   

各地的快闪活动

  中国

  北京大学也出现了快闪族的活动。在三角地,一些人迅速聚集,打开伞,短暂时间后散开。

  2008年3月30日和4月1日,北京数百名“快闪族”分别进行了两次定格表演。

  HOBY即Hugh O'Brian Youth Leadership世界青少年精英峰会每年的中国区选拔营均会在营队城市展开快闪活动,例如2013年2月6日HOBY营员在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附近举行了一次快闪活动。

  其他曾被提出的行动有,在北京大兴采育镇镇政府中心外喊“我爱中国”、在某超级市场集体拍西瓜等。该行动被称为全港首个成功的快闪行动。

  2010年8月15日,由批踢踢Perfume_desu板与PerfumeSound论坛共同组成Perfume快闪团,于台北捷运沿线进行举办六次快闪活动,地点分别在台北车站、台北西门町、台北东区、台北捷运淡水站、淡水区观光夜市,表演现场聚集了许多路过的游客在旁观看。

  2011年年底,宝岛歌舞行动音乐剧团队,到台湾各个县市,进行与观众零距离的唱跳快闪(演唱 我的未来不是梦)。一路上遇见许多可爱民众,让团队和表演者感受到直接的回馈热情,更有许多民众表达想要参与此活动的意愿,掀起一股热潮,也带给大家欢乐与感动。

  2013年从台南起家的‘FMT幸福in快闪’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快闪在台湾各地出没,让快闪不单单只是舞蹈才能快闪,使快闪更添加一分色彩!

  法国

  如果你一下火车就看见你最喜欢的乐队主唱在高呼你的名字,或者被一群快乐小丑包围着逗你玩,又或者被一群蜂拥而上的美女疯狂示爱,又或者是置身于中国功夫和日本忍术的江湖PK之中……遇到这种种场景,你会怎么样?这就是法国在用快闪方式制作的广告

  意大利

  假装买书:罗马是欧洲首个出现快闪族的地方。2007年7月24日,300人在10分钟内蜂拥至一家图书馆,向馆员查询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书,时间一到,他们一同拍手15秒后迅速散去。

  加拿大

  扮青蛙跳:8月初多伦多首度出现“快闪族”活动。当晚6时半,数十名本地快闪族在央街与艾灵顿道交界处一商场外聚集,听取首领现场指示后,数十人便一起步入商场内的TOYSRUS玩具店,扮青蛙在店内跳来跳去。

  德国

  2007年7月24日,策划的男子在街头拿彩色雨伞,号令在场75人随意跳高、鼓掌或伸展双臂、转圈。8月1日傍晚6时过1分,德国柏林闹市区街头突然有40多个人一起使出手机,大喊“是啊是啊”,然后开始鼓掌。

  西班牙

  2011年2月14日,一群“快闪族”的年轻人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皇宫前进行了一场吸引人的枕头大战。

  英国

  2009年1月,伦敦著名车站Liverpool street station,广告公司雇佣了350个舞者, 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播放音乐,所有人按照事先组织好的舞步跳跃, 终于引起很多乘客的共鸣,于是得到了最真实的人们兴奋场面。

  日本

  日本的快闪族曾约定穿上黑色西装或套装,白衬衣,打黑色领带,戴黑色墨镜。在同一时刻出现于某广场上,然后一起拿起手机边走动边做打电话状。当上百号人按约定出现时,周围的人们都惊呆了:仿佛突然进入了“黑客帝国”一样。正当人们还在愕然时,突然哨子一响,“黑客”们迅速从四面八方撤离现场,10来秒钟的工夫就无影无踪了。

快闪族的影响

  对于“快闪”活动,有专家认为,采用这样激烈的形式的人可能具有比较强烈的“冒险心理”,敢于尝试,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是希望被别人注意的。现代社会虽然通讯发达,但人们之间的内心关注却在减少,“快闪族”的出现,从表面上看,是通过一种有时甚至是“无厘头”的游戏在公众面前表现自我,跟社会开一个玩笑,实际上是为了寻找归属感,在一个群体中宣泄青春的各种情绪,满足一种心理需要。但这种行为应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损及他人,同时要注意安全。

  快闪族强烈地希望通过刺激,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进而“影响周围人”,吸引他们的注意。如果他们能“回归”社会,做一些既是个人兴趣爱好又对社会公益事业有好处的事情,比如涂鸦、街舞等和街头表演结合,也就更能被年轻人和大众接受了。   

快闪族的相关分析

  一时没看懂

  “挺有意思的。”路过的王小姐虽然没看懂眼前发生的一切,还是很喜欢这种方式,她说都市里年轻人活得很累,需要有释放的机会。但更多的旁观者却莫名其妙,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年纪较大的受访者则表示对“快闪族”无法理解。一名妇女在突然出现的“快闪族”面前搂紧了自己的孩子。她称很难猜透年轻人心里都想些什么,这样的行动没有任何意义。

  渴望被人注视

  快闪族中,年龄层次也同样集中在十几到二十几岁之间。一位护士李小姐也是某快闪族成员之一,她告诉记者,自己的工作感觉很平淡,总是不自觉在内心呼唤一种激情和被人注视,所以加入了这种外人眼里很荒唐的团体。“不过感觉很刺激很好玩,下次有活动还要参加。”

  宣泄青春情绪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赵颖认为,现代社会人们内心的交流减少背景下,“快闪族”的出现,可以从三个角度看待,首先,从表面看是通过“无厘头”的游戏在公众面前表现自我,张扬自我,第二,就是寻求一种刺激,第三,现代社会年轻会常感觉到“无价值感,无意义感”,在日本被称作“无气力”,即没有生机地活着。我认为年轻人“力比多”充沛,但很多时候无处消耗,快闪运动提供了平台,宣泄青春情绪,于是风行起来。

  快闪族所做的大喊大叫等被视作莫名其妙的动作或者没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人生下来就有展现自我的意识,婴儿的大哭也是一种需要引起周围人的注意,需要得到周围人的“回应”。快闪族强烈地希望通过刺激,张扬自我,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进而“影响周围人”,吸引他们的注意。

  攻击他人的快闪族是因为安全感不足。同时,快闪族心理也是一种逃避现实压力的选择,他们在寻找刺激的过程中,从破坏性的行为中寻求满足自己本能上的快感。起初可能是从无意识的伤害到别人,如果当事人做出受到性侵害类似的尖叫、害怕、手足无措等反应,则会使实施者得到鼓励,进而使其有意识地伤害他人以获得快感。

  通过一次快闪行动,他们的因寻求意义,即自我而产生和郁积的焦虑得到了暂时的释放,在强大的现实和社会面前的软弱和无力的感觉得到了暂时的纾解,可当通过快闪建立起来的“虚幻自我”头上的光环黯谈下来时,他们隐隐感觉到了这个自我背后的虚无正张着那可怕的大嘴虎视眈眈地盯着自己——因为快闪的背后一无所有,它并不指向任何意义,于是,或许这正是另一次快闪行动或者与此相类似的行动开始的时候了罢。

参考文献

  1. 1.0 1.1 罗一娴,叶玲弟.“快闪族”现象探析[J].理论观察,2008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otf125,Llyn.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快闪族"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