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上市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Facebook上市: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科技公司IPO交易目录 |
北京时间2012年2月2日凌晨消息,Facebook周三盘后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递交了首次公开募股(IPO)申请,计划融资50亿美元。[1]Facebook将于5月18日在纳斯达克进行IPO,股票代码为“FB”,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指导价区间定在每股28-35美元。5月17日收盘后facebook将首次公开募股(IPO),售价定在每股38美元,募集资金将达到160亿美元,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公司IPO案例。[2]
- 股票代码:FB
- 上市地点:纳斯达克
- 计划发行的股票数量:4.2亿股
- IPO定价:38美元
- 拟融资额:160亿美元
- 融资用途:补充运营资本和其他用途
- 估值:超1000亿美元
- 承销商:摩根士丹利、JP摩根、高盛、美银美林、巴克莱资本和Allen & Company
- 主要业务:社交网站
- 广告类型:横幅、定向营销、休闲游戏
- 营收状况:2011年营收37亿美元
Facebook IPO申请五大看点[3]
财务:很多潜在投资者都希望了解Facebook的现状和财务业绩。显然,该公司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但这一优势在多大程度上转化成了收入和盈利增长?几月前有媒体报道称,该公司去年上半年收入翻番至16亿美元,净利润则接近5亿美元。
战略:Facebook对可持续性和未来增长有何规划?用户增长指标与财务指标同样值得关注。去年7月有报道称,至少每月登录Facebook一次的用户达到7.5亿。这一数字增长了没有?该公司能否保持这一增速?
广告:分享是了解Facebook广告业务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Facebook可能会分享更多与微软合作的细节信息,后者通过AdCenter发布了部分广告。乔杜里表示,他希望了解Facebook具体有多少收入来自这一交易,他很担心Facebook对微软的依赖度。
人才:Facebook的员工人数则是另外一个重要数据。乔杜里表示,他会关注该公司过去一年的员工净增(减)量。人员更替率可以凸显出一家企业挽留顶尖人才的能力,而这也正是很多大企业面临的问题。
风险:每份S-1都会包含股东风险一栏。这些风险包括对Google+等竞争对手的评价,以及该公司可能遭遇阻力的其他领域。
Facebook高价值的5大理由[4]
网络效应:要想取代Facebook主流在线社交网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它将实名身份体系带进了互联网——此举也是推动用户使用该网站的重要因素。
消息种子的EdgeRank算法:在过去的5年期间,Facebook一直在收集数据,并不断改进EdgeRank算法,此算法决定好友所分享的所有内容中,哪些内容可以最终出现在用户的消息种子中,以及这些共享的内容将如何突出显示。
人才:马克·扎克伯格具有远见卓识。他在产品方面的远见也使得Facebook不断推出新功能,从而也使得用户更愿意使用该网站,而不是选择离开。
应用和游戏平台:Facebook已经打造一个游戏平台,此平台业已证明获得了迅猛发展。尽管该服务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强劲的增长机遇依然存在,再加上一些针对游戏的网站广告所支持,因此,例如Zynga等公司已经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回报。
针对性广告:年龄、性别、当前所在城市、家乡、职业经历、教育、好友、兴趣、当前应用内活动和电子商务习惯等,当用户与好友分享这些数据时,他们同时也会与Facebook分享这些数据信息,这样,Facebook就可能获得了最具针对性的信息、最精准的广告定位数据。
Facebook上市的五大风险[5]
- 风险1:用户习惯改变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指出,社会化网络形态正在急速变化,而以下因素正成为关键:移动+位置+应用;强弱并存-现实虚拟并存-弹性社交;实时传感-智能交互-个性响应。“但Facebook不那么强健”。
- 风险2:多个强力对手
数据显示,谷歌社交产品Google+在不到一年时间用户已经突破1亿,且增速超过Facebook。业界评论人陈永东认为,谷歌有强大的业务群及雄厚的实力,这对Facebook是一种综合威胁。而Facebook招股书也提及如果进入中国市场,人人网、新浪和腾讯是主要竞争对手。
- 风险3:隐私等信息安全
Facebook掌握数亿用户数据,而互联网评论家洪波认为,Facebook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其中大量涉及个人隐私。但Facebook所提倡的开放、透明,必然与现行的隐私法律存在冲突,所以它必然会试图重新定义隐私。
- 风险4:营收来源单一
广告占据Facebook 85%以上营收。IT分析师孙永杰指出,Facebook的客户来源仍比较单一,其最大的广告客户为金融公司和游戏公司,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Facebook承担的风险比较大。随着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发展,移动营收应该成为未来Facebook的努力方向。
- 风险5:陷入专利拉锯战
成为公众公司往往面临专利诉讼,随着Facebook即将提交上市招股书,美国诸多专利持有人也将抓住“良机”,对Facebook展开专利诉讼“围剿”。其统计显示,2011年,Facebook遭遇22宗专利侵权诉讼,是2010年的两倍。
Facebook股权结构[6]
- 内部人士:
- 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本人在首次公开募股前拥有Facebook公司28.2%的表决权,包括他持有的5.338亿股B类股;以及他和股东签订的表决权代理协议,他们在特定情况下授权扎克伯格代表股东所持股份进行表决——他控制了10.7亿股B类股,4,220万股A类股,掌握着56.9%的表决权。
- 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持有190万股B类股。
- 首席财务官戴维·埃博斯曼(David Ebersman)持有220万股B类股。
- 主管工程事务的副总裁迈克·斯科洛普夫(Mike Schroepfer)持有210万B类股。
- 总法律顾问西奥多·尤里奥(Theodore Ullyor)持有190万股B类股。
- 投资者:
- 加速合伙公司(Accel Partners):持有2.014亿股B类股,拥有11.4%的表决权。
- DST全球公司:持有3,670万股A类股,加上9,460万股B类股,拥有5.5%的表决权。
-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持有6,590万股A类股,在首次公开募股前持有56.3%的A类股,但表决权低于5%。
- 共同基金公司T. Rowe Price:持有600万股A类股,加上1,220万股B类股。
- 其他股东:
- 董事马克·安德森(Mark Andreesen):360万股A类股,这些股份实际由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持有。
- 董事唐纳德·格雷厄姆(Donald Graham)持有100万股受限股票单位(RSU)。
- 董事里德·黑斯廷斯(Reed Hastings)持有20,000股受限股票单位。
- 董事彼得·泰尔(Peter Thiel)持有4470万股B类股,拥有2.5%的表决权。
- 达斯汀·莫斯科维茨(Dustin Moskovitz),Facebook公司前雇员,持有1.338亿股B类股,拥有7.6%的表决权。
首次公开募股前流通在外股票总数:
- 110位股东持有1.171亿股A类股。
- 1,070位股东持有17.6亿股B类股。
- 2.585亿股可行权股票。
- 3.788亿股已发行的受限股票单位。
IPO前股票持有状况 | IPO后股票持有状况 | ||||||||||
---|---|---|---|---|---|---|---|---|---|---|---|
A类普通股 | B类普通股 | A类普通股 | B类普通股 | ||||||||
实利持有人 | 股数 | % | 股数 | % | IPO前投票权 | 出售股票数 | 股数 | % | 股数 | % | IPO后投票权 |
高管董事: | |||||||||||
马克·扎克伯格 | - | - | 533,801,850 | 28.4 | 28.2 | ||||||
投票代理股票 | 42,245,203 | 36.1 | 538,332,591 | 30.6 | 30.6 | ||||||
总额 | 42,245,203 | 36.1 | 1,072,134,441 | 57.1 | 56.9 | ||||||
雪莉·桑德伯格 | - | - | 1,899,986 | * | * | ||||||
大卫·艾伯曼 | - | - | 2,174,999 | * | * | ||||||
迈克·施洛普夫 | - | - | 2,101,870 | * | * | ||||||
泰德·尤罗特 | - | - | 1,863,656 | * | * | ||||||
马克·安德森 | - | - | 3,571,431 | * | * | ||||||
尔斯科·博雷斯 | - | - | - | * | * | ||||||
詹姆斯·布雷尔 | - | - | 201,378,349 | 11.4 | 11.4 | ||||||
唐纳德·格林汉姆 | - | - | - | * | * | ||||||
雷德·霍斯廷 | - | - | - | * | * | ||||||
彼得·谢尔 | - | - | 44,724,100 | 2.5 | 2.5 | ||||||
所有高管和董事 | 42,245,203 | 36.1 | 1,319,305,723 | 70 | 69.8 | ||||||
其他持股超过5%的股东 | |||||||||||
AccelPartners | - | - | 201,378,349 | 11.4 | 11.4 | ||||||
DST | 36,711,928 | 31.4 | 94,567,945 | 5.4 | 5.5 | ||||||
达斯汀·莫斯科维茨 | - | - | 133,763,645 | 7.6 | 7.6 | ||||||
高盛 | 65,947,241 | 56.3 | - | * | * | ||||||
T. Rowe Price Associates | 6,033,630 | 5.2 | 12,158,743 | * | * | ||||||
其他售股股东 |
Facebook融资大事记[7]
- 2004年2月: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达斯丁·莫斯科维茨(Dustin Moskovitz)和爱德华·多萨维林(Eduardo Saverin)在哈佛宿舍创建了The Facebook。
- 2004年6月至7月,初出茅庐的Facebook获得风险投资家彼得·泰尔(Peter Thiel)50万美元投资。据说当时最大的社交网站Friendster想以1000万美元收购The Facebook,遭扎克伯格拒绝。
- 2004年12月,哈佛、斯坦福、哥伦比亚和耶鲁大学的The Facebook用户达到100万。
- 2005年5月,Thiel和Accel Partners向The Facebook投资1270万美元,估值8750万美元。当时The Facebook的活跃用户数量为550万。
- 2005年9月,The Facebook更名为更为简洁的Facebook。
- 2006年3月,报道称,Facebook将自己的定值为20亿美元。
- 2006年4月,包括Accel、Thiel、Greylock Partners和Meritech在内的投资者向Facebook投资2750万美元,估值5亿美元。
- 2006年9月,据称雅虎想以10亿美元收购Facebook,遭拒。
- 2006年12月,Thiel称Facebook值80亿美元,当时Facebook用户超过1200万。
- 2007年4月,Facebook活跃用户达2000万。
- 2007年10月,微软向Facebook投资2.4亿美元,占有1.6%股份,Facebook估值为150亿美元。当时Facebook活跃用户超过5000万。
- 2007年11月,李嘉诚向Facebook投资6000万美元。
- 2008年1月,European Founders Fund向Facebook投资1500万美元。
- 2008年3月,李嘉诚再次投资6000万美元,个人投资总额达到1.2亿美元。微软、李嘉诚第二次投资和European Founders Fund的投资让Facebook的本轮融资达到3.15亿美元。
- 2008年5月,TriplePoint Capital贷给Facebook1亿美元。
- 2008年8月,Facebook早期员工可以出售股票期权。当时Facebook活跃用户超过1亿。
- 2009年1月,Facebook活跃用户超过1.5亿。
- 2009年2月,Facebook活跃用户超过1.75亿。
- 2009年4月,Facebook活跃用户超过2亿。
- 2009年5月,DST向Facebook投资2亿美元,估值100亿美元。
- 2009年6月,DST从Facebook员工手中购得价值1亿美元的股份。
- 2009年9月,Facebook活跃用户超过3亿。
- 2009年11月,Elevation Partners向Facebook投资9000万美元,当时Facebook的年营收达到7.75亿美元,利润2亿美元。
- 2009年12月,Facebook活跃用户超过3.5亿美元
- 2010年2月,Facebook活跃用户超过4亿。
- 2010年6月,Elevation Partners再次向Facebook投资1.2亿美元,其投资总额达到2.1亿美元。
- 2010年7月,Facebook活跃用户超过5亿。
- 2010年11月,Accel Partners出售了一定量的Facebook股票。
- 2010年12月,有报道称,Facebook年营收达到20亿美元,利润约为5亿美元。
- 2011年1月,高盛和DST分别向Facebook投资4.5亿美元和5000万美元,Facebook估值达到500亿美元新高。另外,高盛还向其客户兜售价值15亿美元的Facebook投资基金。莫斯科维茨据说在二级市场上出售了大量Facebook股份。Facebook活跃用户超过6亿
- 国外媒体:
彭博社 | Facebook和Yelp被认为将带领美国互联网公司,迎来自1999年互联网泡沫之后最大的IPO年。而这也是在Zynga和Pandora Media的投资者遭受损失之后,检验IPO需求的最好方法。[8] |
金融时报 | Facebook计划近日提交IPO申请文件,这将使其成为科技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募股规模。在该公司递交文件后,市场投资者对于该公司的审查,也将日益严格。 |
福布斯 | 这只是一场炒作。公司被过高估值。它计算出了facebook高过同类网站的市销率和市盈率,认为Facebook的股价在IPO首日过后,有可能无法维持高价,而在2011年大多数科技公司的IPO都遭遇了这一命运。[9] |
美博客(Business Insider) | “Facebook上市是PC史上第四个里程碑”。[10] |
路透社 | 就在全力准备申请IPO之际,Facebook却正在成为科技产业其他竞争对手的专利诉讼目标。去年这家社交巨头共接到22起专利诉讼,是2010年的两倍,这为其上市蒙上了一层阴影。[11] |
- 国内媒体:
新华社 | 一些业内分析人士指出,Facebook未来的发展前景还不得而知,关键要看以用户个人信息为基础的社交服务能否获得持续增长。[12] |
南方都市报 | Facebook上市缔造风投神话。[13] |
- 业内人士的评论:
互联网评论人士刘兴亮 |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社交网站的重新兴起预示着互联网新一轮热潮,但技术的发展总是此起彼伏,就像Google没有击垮微软一样,而Facebook想要代替Google,“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并吸引更多的用户”。[14] |
著名市场分析人士乔舒亚·布朗 | 认为与微软、苹果和谷歌等公司不同的是,Facebook可能是第一家在上市之前就已经到达其发展巅峰的新技术巨头。但随着人们对社交游戏感到厌倦,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使用Facebook,上市可能对这家刚满8岁的公司是个“诅咒”。[12] |
易观资本分析师刘冠吾 | 认为Facebook发展迅速的原因是它采取了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使得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交流沟通成为可能。[15] |
Altimeter集团的李查伦 | :“分享的尽头在哪里?什么时候开始,Facebook的各类合作伙伴开始会贬低Facebook的质量?”[16] |
开心网(微博)CEO程炳皓 | Facebook启动IPO是全球互联网行业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社交网络“去中心化”将成现实,国内社交网络将独立发展,同时面临机遇。[17] |
人人公司CEO陈一舟 | 表示:“正如谷歌上市对搜索引擎行业带来的巨大影响,Facebook 的上市也标志着社交网络行业高速发展和商业化时代的到来。”[18] |
姓名 | 马克·扎克伯格 | 雪莉·桑德伯格 | 大卫·伊博斯曼 | 布莱特·泰勒 |
---|---|---|---|---|
职位 | CEO | COO | CFO | CTO |
职责 | 2004年从哈佛退学创建Facebook,被人们冠以“盖茨第二”的美誉。 | 主要负责管理公司的商业运作,其中包括销售、营销、业务拓展、人力资源、公共政策及通讯。 | 于2009年加入Facebook,负责该公司财务以及设施和信息技术团队。依博斯曼此前供职于基因公司Genentech,任职CFO和执行副总裁。 | 担任Facebook首席战略官一职,负责长期技术发展方向管理,并主持开发了News Feed(新鲜事)、搜索以及Facebook平台。 |
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上市文件中的公开信[19]
来自扎克伯格的一封信
最初创建Facebook并不是为了成立一家公司。它是为了完成自身的社交使命——推动世界更加开放、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我们认为Facebook的投资者理解这一使命对于我们的意义、我们如何决策、我们为什么从事现在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将尽力在信件中解释我们的方式。
在Facebook中,我们为科技给人们传播和使用信息带来的巨大变革所鼓舞。我们经常谈论到印刷机和电视这些使沟通更为有效的发明,它们带来了社会很多重要领域的彻底转变。它们给更多人提供了表达的机会。它们鼓励进步。它们改变了社会的组织方式。它们使人类生活更加密切。
今日,我们的社会处于另一变革的转折点。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大多数人能够使用互联网络和移动电话,这些必要的工具使人们能够与其他人分享他们想到的、感受到的、在做的。Facebook鼓励创造更好的服务,给予人们与他人分享的能力,帮助人们再次改造我们众多的核心机构和行业。
现在有极大的需求和绝好的机遇使世界上所有人保持联系,为所有人提供发言权,帮助改变未来社会。我们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必备技术和基础架构,我们相信这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
我们希望加强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虽然我们的使命听起来很远大,但它的起点很小:从建立两个人之间的联系开始。
人际关系是整个社会的基础,能让我们发现新理念、理解我们的世界,并最终实现持久幸福。
在Facebook中,我们开发工具来帮助人们与他们所想的人建立联系,分享他们想要分享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扩大了人们建立和保持联系的能力。
人们分享的越多——即便仅仅是与友人或家人的共享——也能创造出更加开放的文化,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生活与观点。我们坚信,这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创造出更多更紧密关系,帮助人们获得更多多样化的观点。
通过帮助人们建立这些联系,我们希望重新规划人们传播和使用信息的方式。我们认为,世界的信息框架应类似于社交图谱,应该是一个从下到上,或者对等的网络,而不是目前这种整体式、自上而下的结构。我们还认为,赋予人们对共享内容的控制权是重塑这种方式的基本原则。
我们至今已经帮助世界上8亿多人建立了超过1000亿个联系,我们的目标是推动这一重塑进程加速。
我们希望改进人们与企业和实体经济的联系。
我们认为,一个更加开放和紧密相连的世界有助于创造更强大的经济体,从而拥有更多可依赖的企业,可以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随着人们共享内容的增多,他们可以从他们信赖的人那里获得更多关于产品或服务的观点,这可以简化优秀产品的发掘过程,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与效率。
简化优秀产品发掘过程的结果之一是,企业开发个性化、以人为本的优秀产品可获得回报。我们已经发现,“以社交而设计”(social by design)的产品比传统产品更具互动性,我们希望世界上更多的产品进入这个发展方向。
我们的开发平台已经帮助成千上万的企业开发出高质量、社交性更强的产品。我们在游戏、音乐和新闻等领域已经看到了颠覆性的新模式,我们预计在更多的行业看到这种“以社交而设计”的趋势。
除了提供更好的产品,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还会鼓励企业与用户直接可信地互动。有超过400万家的企业在Facebook上开通了主页来与客户对话。我们希望这种趋势也能够延续下去。
我们希望改变人们与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关系。
我们相信开发出帮助人们共享的工具可以实现与政府进行更加坦诚和透明的对话,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直接权利,使政府官员更有责任感地对当前最严重的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通过赋予人们共享的权利,我们开始看到人们的声音可以实现有史以来最大的影响力。这些声音在数量上和音量上都在增加。它们不容忽视。今后,我们预计政府将会更加负责任地回复这些人直接提出的问题和担忧,而不是选择一小部分人所控制的中间渠道。
通过这一进程,我们相信各国都会出现支持互联网和为人民权利抗争的领导人,包括分享信息的权利,获取想要的信息的权利等。
最后,随着更多的高质量产品向个性化发展,我们预计“以社交而设计”能够进一步解决创造就业、教育、医疗等世界性问题的新服务。我们期待着能够推动这一进程。
我们的使命和业务
正如我上面提到的,Facebook原本并无意成为一家公司。我们一直以我们的社会使命、我们创造的服务及使用Facebook的用户为关注核心。这与一家公众公司行事风格不同,因此我想要解释为什么这样一家公司能够做出成绩。
出于自己的意愿,我亲自编写了Facebook的初始版本并以此起家。自此以后,Facebook的大部分构想与代码均出自我们团队所吸引来的精英。
大多数成功人士都旨在建立并将自身融入伟大的事物,但他们同样希望赚钱。通过建立起团队——同时建立一个开发者社区、广告市场和投资基地,我深深感受到,成立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是将人们联系起来、解决重要问题的最好办法。
简而言之:我们不是为了金钱而创造服务,而是利用金钱构建更好的服务。
同时我认为这是构建某些事物的有效途径。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体验一种公司的服务,这种公司有一些信仰,而不仅仅是利润最大化。
通过专注于我们的使命和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相信我们将为我们的股东和合作者在长期中创造出最大的价值——这些反过来能帮助我们吸引更优秀的人才以及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不是赚钱,但是我们明白最好实现我们使命的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强大的、有价值的公司。
这也是我们考虑IPO的理念。我们上市是为了雇员和投资者。当我们给予他们股权时,我们承诺将竭尽全力使这些股权增值并可以流通,IPO兑现了我们的承诺。当我们成为一家公众公司,我们将对新投资者作出相似的承诺,并努力使之兑现。
黑客之道
为建立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我们努力将Facebook打造成一个最好的平台,在此平台上,伟大的民族可以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并与其它伟大民族互相学习。我们孕育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和管理模式,并将其称为“黑客之道”。
媒体将“黑客”这个词描述为侵袭电脑的一类人,因此“黑客”被不公平地冠以消极的意思。事实上,黑客仅仅意味着迅速构建事物,或对可及的边界进行测试。正如大多数事物一样,黑客可以善恶兼施,但绝大多数我所见的黑客则希望对社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黑客之道是创造的一种方式,包括持续的改善和不断的重复。黑客们相信有些东西可以永远精益求精,并且所有事物皆无止境。他们正是去修复这些东西,经常面对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或是满于现状的人。
黑客们试图通过迅速释放与学习更少的迭代,从而在长期建立最好的服务,而非一次做到每件事。为证实这一说法,我们构造了一个试验框架,在任何给定的时间内,它都可以提炼出成千上万个Facebook版本。我们的座右铭是“付诸实践比追求完美更重要”,并将这句话贴在墙上提醒我们永不止步。
黑客之道还是与生俱来并自觉活跃的准则。黑客们不是为一个新的理念是否可行或构建事物最好的方式是什么而每日争论不休,而是刻画原型并检验是否有效。在Facebook的办公室内听到最多的黑客标语便是“代码胜于雄辩”。
黑客文化开放并面向精英阶层。黑客们相信最佳理念与实践能始终赢得胜利——而非那些善于为创意游说或操纵公众的人。
为鼓励这种方式,每隔几个月我们会举办一次“黑客马拉松”,所有人用自己的创意开发产品模型。在活动最后,整个团队一起检验所有成果。Facebook许多最为成功的产品都出自“黑客马拉松”,例如时间线、聊天、视频、我们的移动开发框架以及包括HipHop编译在内的最重要的基础框架。
为确保这种黑道方式都为我们的工程师所用,我们要求所有的新入职工程师,甚至包括本职工作并非编码的管理人员,都要经过Bootcamp项目的培训,从中学习我们的代码、工具以及方法。许多业内人士身为管理层不愿亲自编码,然而我们所需的是愿意接受且能够通过此培训的员工。
以上事例都事关工程,我们取其精华并概括为五项运营Facebook的核心价值观:
关注影响
若要产生最大影响,最好的方式是确保我们始终将焦点放在解决最重要的问题。看似简单,但我们认为大部分公司做得并不好并浪费大量时间。我们期望Facebook的所有成员都善于发现那些最重大的问题并加以处理。
- 快速行动
快速行动使我们能够开发更多产品,更快地进行研发。但是大多数公司在发展中,大大放缓他们的脚步,因为比起缓慢发展而错失良机,他们更害怕犯错。我们信奉:“快速行动,打破成规”。如果永远固守常规,很可能无法发展得足够迅速。
- 大胆创新
创造优秀的产品意味着冒险。这些令人胆怯的冒险阻止了大多公司勇敢尝试新鲜事物的步伐。然而,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不去挑战风险必然导致失败。我们的另一个座右铭是:“最有风险的事就是不去冒险”。我们鼓励每个人做大胆的决定,即使那意味着失误。
- 保持开放
我们相信更加开放的世界是更好的世界,因为人们掌握更多的信息,能够做出更好的决定并产生更远大的影响。这同样也适用于公司的运营模式。我们努力确保Facebook的所有成员能够接触尽可能多的公司更方面的信息,他们由此做出最佳决定并对公司产生最好的影响。
- 构建社会价值
再次重申,Facebook的存在是为了让世界更加开放,连接更加紧密,而非仅仅是建立一个公司。我们期待Facebook的每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时都关注如何为世界创造真正的价值。
感谢各位抽出宝贵的时间阅读此信,我相信我们将有机会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并建立一个长盛不衰的公司。我期待和与你们一起建立一个伟大的事物。
对中国互联网的影响[20]
《国际金融评论》报道称,Facebook提交的申请报告目标募资额为50亿美元,“但筹资规模可能还会扩大。”消息称:如果成功上市,Facebook有望创造美国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之一。分析人士认为,这对中国互联网概念股将带来一次强烈的冲击波。
总市值可排中国A股前5名
如果以各投资机构对Facebook估值的中间值875亿美元(约合5512.5亿元人民币)计算,这家公司放在A股市场上,其总市值可挤入前5名,仅低于中国石油、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高于中国石化、中国神华、中国人寿、招商银行、贵州茅台、中国平安、中国联通、万科等中国知名企业。 如果Facebook IPO募资额超过50亿美元,上述排名还要重写。
或启发管理层加力互联网上市
这家网站现已拥有8亿用户,超过世界人口的10%。以市场调查公司eMareter估计的Facebook2011年收入43亿美元计算,Facebook的估值在750到1000亿美元之间。这就意味着约为20倍的市销率。Facebook成为中国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捷径”之一。Facebook的巨大成功,有可能提高管理层对互联网股票上市的支持力度。
如果Facebook IPO募资额超过50亿美元,上述排名还要重写。有的投资机构认为其融资额可能达到100亿美元(约合630亿元人民币)。这样的回报将超过2004年谷歌的IPO。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研究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的教授开普兰说,Facebook的IPO有很大机会成为有史以来创造最高回报率的风险投资案。
中国股市会否“有样学样”
2012年1月底,人人公司短短两天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价格上涨超过了50%。而该股自从去年年中以来就一直处于下跌的趋势,该公司并没有特定的新闻事件能解释这一突如其来的股价上涨。
道琼斯公司分析师汤姆·奥利克评论道,人们很容易以Facebook的IPO作为提高人人网股价的理由。人人网毕竟是一个社交网站。它是一个中国的社交网站,占据着有利的地位,可以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网络用户的爆炸式增长中获益。Facebook在2011年的收入增长估计超过了100%。人人网的增幅则可能只有Facebook的一半左右。由于运营成本更高,同时,面对的在线广告市场更加不健全,人人今年能够收支平衡就不错了。在最近这波上涨之前人人22倍的市销率已经过高,经历猛涨后的33倍则显得有些危险了。新浪微博可能比人人更有资格被称作中国版的Facebook。
-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也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是指企业透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增发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业发展资金的过程。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向相应证券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
- 虚拟社区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他们可以借助网络,与想法相似的陌生人分享一种社区的感觉。而与这种观点相似的是埃瑟·戴森。她在其《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一书中首先承认网络世界里存在着社区的前提下认为,“在网上的世界里,一个社区意味着人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一个单位”。
- SNS英文全称Social Network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一群拥有相同兴趣与活动的人)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这类服务往往是基于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各种互相联系、交流的方式,比如电子邮件、即时消息服务等等。他们通常都是通过朋友,一个传一个地把网络展延开去,就好像树叶的脉络,所以在中国大陆有人把这类的网站称为脉络网站。
- 网络效应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网络外部性”;根据以色列经济学家奥兹·夏伊(Oz Shy)在《网络产业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Network Industries)中提出的定义,“当一种产品对用户的价值随着采用相同的产品、或可兼容产品的用户增加而增大时,就出现了网络外部性。”在这个专业领域里,《网络产业经济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经济学教材,一般在研究生阶段研读。
- 专利诉讼有狭义和广义理解的区分,狭义的专利诉讼指专利权被授予后,涉及有关以专利权为标的的诉讼活动;广义的专利诉讼还可以包括在专利申请阶段涉及的申请权归属的诉讼、申请专利的技术因许可实施而引起的诉讼、发明人身份确定的诉讼、专利申请在审批阶段所发生的是否能授予专利权的诉讼以及专利权被授予前所发生的涉及专利申请人以及相关权利人权益的诉讼等。
- ↑ Facebook首次公开发行 市值飙千亿美元.华西都市报.2012-02-02
- ↑ facebook IPO定价每股38美元 市值超千亿美元.证券时报网.2012.05.18
- ↑ Facebook IPO申请五大看点:财务指标最受瞩目.中国信息产业网.2012-02-01
- ↑ Facebook成长期明智投资标的:五大理由高估值.和讯科技.2012年01月31日
- ↑ Facebook上市仍临五大风险.北京商报.2012年02月03日
- ↑ Facebook上市最大受益人名单.福布斯中文网.2012-02-02
- ↑ 大事记:Facebook从何处获得融资.财富中文网.2011年01月17日
- ↑ Facebook上市将成互联网泡沫以来最大IPO.人民网.2011年12月28日
- ↑ IPO在即 细说FACEBOOK七大“最”状.新华08网.2012年01月31日
- ↑ 美博客评Facebook上市是PC史上第四个里程碑.TechWeb.2012.1.31
- ↑ 《热点透视》Facebook不会因上市而有重大转变.路透社.2012-02-02
- ↑ 12.0 12.1 Facebook递交IPO申请.京华时报.2012-02-03
- ↑ Facebook将缔造IPO神话:或致相关概念股溢价 (2).南方都市报.2012.01.31
- ↑ 传Facebook将上市 风投盛宴背后被指估值过高.中国企业家网.2012-01-30
- ↑ Facebook造富 粉刷工持股2亿美元 李嘉诚有望赚6.8亿.中财网.2012年02月03
- ↑ 纽约时报:Facebook定义社交时代 已成经济体.纽约时报.2012.2.2
- ↑ 开心网CEO谈Facebook上市:国内SNS独立发展.大洋网.2012-02-02
- ↑ Facebook申请上市全球亢奋 融资额高达50亿美元.人民网.2012年02月03日
- ↑ 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上市文件中发表的公开信.财新网.2012年02月02日
- ↑ Facebook上市或波及A股.深圳商报.2012年02月02日 星期四
华尔街永远只看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