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1个条目

4Vs营销理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4Vs营销策略)

4Vs营销理论(The Marketing Theory of 4Vs)

目录

4V营销理论简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高科技企业、高技术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营销观念、方式也不断丰富与发展,并形成独具风格的新型理念,在此基础上,国内的学者(吴金明等)综合性地提出了4V的营销哲学观。所谓“4V”是指“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共鸣(Vibration)”的营销组合理论。

   4V营销图例

  第一,顾客是千差万别的,在个性化时代,这种差异更加显著。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描述企业的定义时曾这样说,企业的宗旨只有一个定义,这就是创造顾客。从表面看,企业向不同的顾客提供的是同一种商品,但实际上,顾客所买的可能是根本不同的东西。同样是买汽车,有的购买的是纯粹的交通工具,有的则更附加了地位、声望这些车外之物;同样是买服装,中老年人注重更多的是冬暖夏凉这些功能,而年轻人则可能把款式和是否流行作为首选内容。顾客对商品看法的差异决定了他是否作为最终消费者。而从生产者来讲,产品是否为顾客所欢迎,最主要的是能否把自己的产品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让消费者一见钟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顾客就是创造差异。有差异才能有市场,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同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差异化营销正是迎合了这种需要。所谓差异化营销就是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生产出性能上、质量上优于市场上现有水平的产品,或是在销售方面,通过有特色的宣传活动、灵活的推销手段、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不同一般的良好形象。

  对于一般商品来说,差异总是存在的,只是大小强弱不同而已。而差异化营销所追求的“差异”是产品的“不完全替代性”,即在产品功能、质量、服务、营销等方面,本企业为顾客所提供的是部分对手不可替代的。为了形成“鹤立鸡群”,差异化营销一般分为产品差异化、市场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3个方面。①产品差异化是指某一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性能上明显优于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家,从而形成独自的市场。以冰箱企业为例,海尔集团满足我国居民住房紧张的需要,推出小巧玲珑的小王子冰箱;美菱集团满足一些顾客讲究食品卫生要求,生产出美菱保鲜冰箱;而新飞则以省电节能作为自己为顾客提供服务的第一任务,从而吸引了不同的顾客群。②形象差异化指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CI战略而产生的差异。企业通过强烈的品牌意识、成功的CI战略,借助于媒体的宣传,使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从而对该企业的产品发生偏好名市场差异化是指由产品的销售条件、销售环境等具体的市场操作因素而生成的差异。大体包括销售价格差异、分销渠道差异和售后服务差异。

  第二,功能弹性化。

  一个企业的产品在顾客中的定位有三个层次:一是核心功能,它是产品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主要由产品的基本功能构成。如手表是用来计时的,手机是用来移动通话的。二是延伸功能,即功能向纵深方向发展,如手机的贮存功能、与电脑联通上网功能、移动股市行情反映功能,甚至于启动家庭智能电器等功能。它由“单功能 - 多功能 - 全功能”的方向向前发展。三是附加功能,如美学功能等。总之,产品的功能越多其所对应的价格也越高(根据功价比原理),反之亦反。

  功能弹性化是指根据消费者消费要求的不同,提供不同功能的系列化产品供给,增加一些功能就变成豪华奢侈品(或高档品),减掉一些功能就变成中、低档消费品。消费者根据自己的习惯与承受能力选择其具有相应功能的产品。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许多企业盲目追求多功能或全功能,造成的功能虚靡使功能缺乏弹性,而导致营销失败就是典型。

  第三,附加价值化。

  从当代企业产品的价值构成来分析,其价值包括基本价值与附加价值两个组成部分,前者是由生产和销售某产品所付出物化劳动活劳动的消耗所决定,即产品价值构成中的“C+V+m”。后者则由技术附加、营销或服务附加和企业文化与品牌附加三部分所构成。从当代发展趋势来分析,围绕产品物耗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活劳动消耗在价值构成中的比重将逐步下降;而高技术附加价值、品牌(含“名品”、“名人”、“名企”)或企业文化附加价值与营销附加价值在价值构成中的比重却显著而且将进一步上升。目前,在世界顶尖企业之间的产品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核心产品形式产品,竞争优势已明显地保持在产品的第三个层次——附加产品,即更强调产品的高附加价值。因而,当代营销新理念的重心在“附加价值化”。

  为此应从三个角度入手:①提高技术创新在产品中的附加价值,把高技术含量充分体现在“价值提供”上,从技术创新走向价值创新。②提高创新营销与服务在产品中的附加价值。高附加值产品源于服务创新与营销新理念。许多企业已清楚地认识到,开启市场成功之门的关键就在于顾客满意,而针对于顾客满意的“价值提供”则更强调服务创新。服务创新能力不但是衡量企业能否实现消费者“价值最大化”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衡量企业自身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预警器”。③提高企业文化或品牌在产品中的附加价值。在新世纪,消费者表面上看仍是购买企业产品的使用价值,实质上是购买企业的价值;表面上看是消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实质上是消费企业的文化。因此才有了“海尔产品的价格不是产品价值,而是企业价值以及由此导致的不轻易降价”一说,也因此才出现同样是杂交稻种,袁隆平的杂交稻种即使价值高些,人们也乐意购买的“名人”与“名品”效应。

  第四,共鸣。

  共鸣是企业持续占领市场并保持竞争力的价值创新给消费者或顾客所带来的“价值最大化”,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企业的“利润极大化”,强调的是将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消费者所珍视的价值联系起来,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价值创新使其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者,“效用最大化”要求企业必须从价值层次的角度为顾客提供具有最大价值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使其能够更多地体验到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价值效用。这里所强调的价值效用,实质上就是消费者追求‘德求满足”的一种期望价值和满意程度,是企业对消费者基于价值层面上的一种“价值提供”,这种“价值提供”构成了价值创新的核心内容。因此,只有实现企业经营活动中各个构成要素的价值创新,才能最终实现消费者的“效用价值最大化”,而当消费者能稳定地得到这种“价值最大化”的满足之后,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该企业的终身顾客,从而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产生了共鸣。

  纵观国际市场竞争,在现代产品价格构成中,由“价值提供”所构成的价格愈来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价值提供”从更深层次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价值创新的着眼点就是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直接定位于消费者的“价值最大化”,通过强调“尊重顾客”和建立“顾客导向”,为目标市场上的消费者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效用组合,以此实现向顾客让渡价值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整体价值与顾客整体成本之间的差额部分。顾客整体价值包括顾客从购买的产品和服务中所期望得到的全部利益(产品价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顾客整体成本除了货币成本之外还包括非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精神成本等)。顾客让渡价值的实现要求顾客所期望得到的全部利益(顾客整体价值)在价值量上要大于顾客所花费的全部成本(顾客整体成本),即产生整体上的消费者剩余。因为每一顾客在消费产品和服务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顾客的购买行为是在对成本与利益进行比较和心理评价之后才发生的。因此,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仅要创造价值,而且更要关注顾客在购买产品和服务时所倾注的全部成本。只有顾客整体价值达到最大化后,顾客才乐意倾注顾客整体成本的全部;而企业也只有在“价值提供”上达到顾客要求时才能获得顾客整体成本的全部,从而使“利润最大化”,达成供求双方的共鸣。

“4V”营销组合模式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整体上来分析,“4V”营销组合理念不仅是典型的系统和社会营销论,即它既兼顾社会和消费者的利益,又兼顾资本家、企业与员工的利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4V”营销的展开,可以培养和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既可以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判断基准与“4V”营销组合论的关系中得到证明,也可以从我国企业由“顾客导向(CO)”到“顾客满意(CS)”再到“顾客忠诚(CL)”的“3C”实践转变中得到应证。

  从当前理论界较一致的研究结论来看,核心竞争能力至少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能否拥有创新并以其持续不断的创新(含技术、管理与制度三大创新)形成并维持其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且难于为竞争对手所模仿;②能否以其独特性(或技术或产品或服务的单一面与多面共存等)形成完整的价值增值链产业链,亦即企业的独特所在所具有的渗透力与扩展性;③能否长期稳定地给顾客进行价值提供,并带给顾客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与超值效用。显然,上述三个条件与“4V”营销组合理论中的四要素完全相关:第一个条件与“4V”中的“差异化”相对应,第二个条件正好与“功能弹性化”和“附加价值化”相关,第三个条件正是产生“共鸣”的核心基础。由此可见,“4V”营销组合理论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培养、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从企业营销的实践来看,要想培育和构造企业强大的核心能力,就必须实施顾客导向战略,即在质量、品牌、服务等方面都迎合顾客的需求和时尚,亦即“顾客导向”。中国企业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在“顾客导向”上,已走过了两个阶段,正在进入第三个阶段。①导人CI树形象阶段。相对于计划经济的“国家本位论”意识,这向前迈了一大步,注重企业的自主经营、良好形象了。这大体上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的时段。由于种种原因,其中尤其是制度创新的滞后、企业文化建设的不力,可以说多数企业只顾及了外表的形象即“表象”,内在蕴含之“理念”不到位。人们开始感到,仅仅CI是远远不够的,尽管这其中亦强调了观念层面的“形象”。②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进而开始导入并迅速实践起“CS”(即顾客满意)。这使“顾客导向”的思维进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以“顾客满意度”如何作为评价一个企业经营的成败标准。应该说,相当一批家电企业跟了上来,它们不但讲CI,进而讲CS,以CS为导向了。由此,企业又向核心能力的本质内涵前进了一步。③1998年底至1999年初,美国著名咨询公司盖洛普关于成功企业“三大法宝”——“顾客忠诚度员工满意度和品牌”被引入了中国。由此,中国的企业界、管理学界的人们开始获得了新的认识:核心能力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而后者之最高境界,体现在“顾客忠诚度”上,这是更高的标准,它要人们不但讲CI、CS,更进而要讲CL(顾客忠诚)。因此,那些领跑的企业家们,头脑更为清醒地认识到: CL即顾客忠诚度的高低,高忠诚顾客群的大小,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如从品牌视角上看,一个品牌在产品、技术、服务、价格等等方面都属第一,这当然是非常理想的事情,而要永远保持这种“多个第一”的桂冠那是近乎奇迹的事情,其关键看顾客忠诚度如何。这比“顾客满意”更高一等,更上一个档次。

  尽管目前,我国的多数企业做不到,甚至未曾想过要做到CL,他们多半还正艰难地跋涉在由CI向CS迈进的半山腰上。但我们必须看到CL,并以其为目标。因此,必须划清以CS作制高点同以CL作制高点的界限,立足核心能力提升,沿着顾客导向的路径向真正的制高点上冲刺,否则是没有出路的。当然,这决非说CI、CS不重要,事实上,3C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一个以CL而非CS更非CI为主导的核心能力系统。每一个想在市场上获胜的企业都必须以CL为主导,以整个CI一CS-CL这一3C为操作主线,不断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整个战略管理体系的再造与重构,才能真正培育和构造出自己卓越的核心能力体系。而以CL为制高点的营销展开,正是“4V”营销论的核心内涵,可以说“4V”营销论正是达成CL目标的具体途径。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2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8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4Vs营销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Ptsrml (Talk | 贡献) 在 2007年11月25日 16:35 发表

too long

回复评论
60.26.7.* 在 2008年6月13日 10:26 发表

what's the 'S'?

回复评论
218.247.188.* 在 2008年7月4日 08:51 发表

's' as 's' in "I have two hands"

回复评论
218.14.214.* 在 2011年4月21日 10:01 发表

60.26.7.* 在 2008年6月13日 10:26 发表

what's the 'S'?

没有多余的意思,作复数理解。

回复评论
Dragon cx (Talk | 贡献) 在 2013年3月19日 08:47 发表

【顾客导向】是Customer Orientation,缩写应为CO,不是CI。

回复评论
58.222.191.* 在 2014年3月19日 05:25 发表

"V" have four , so, ++"s"

回复评论
183.62.57.* 在 2014年6月13日 16:00 发表

Dragon cx (Talk | 贡献) 在 2013年3月19日 08:47 发表

【顾客导向】是Customer Orientation,缩写应为CO,不是CI。

CI是一个分析模型……

回复评论
61.179.122.* 在 2015年3月26日 20:57 发表

60.26.7.* 在 2008年6月13日 10:26 发表

what's the 'S'?

Strategy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