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轮产业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邮轮产业(Cruise industry)
目录 |
什么是邮轮产业[1]
邮轮产业是指以大型豪华海上游船为运载依托,以跨国旅行为核心,以众多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以开展航线经营为手段,以海上观光旅游为具体内容,由交通运输、船舶制造、港口服务、旅游观光、餐饮、购物和银行保险等行业组合而成的复合型产业。具有经济要素的集聚性、旅游产品的网络性、服务对象的全球性和文化的多元性等特点。
邮轮产业特点[2]
(1)经济要素的集聚性
邮轮的产业形态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形成于北美,其集聚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为邮轮及邮轮游客服务的各类机构和相关产业(如商业、宾馆、餐饮、陆空交通、金融、中介代理)一般集聚在港口附近及周边地区,以便能够快捷方便地为邮轮及游客服务,较为发达的城市因此形成了繁华的商务中心区;二是优良的邮轮母港可以吸引更多的邮轮集聚,而多艘邮轮的集聚可极大地拉动当地的经济,其聚集效应相当明显,如迈阿密港、大沼泽地港和卡纳维拉尔港,三港的邮轮游客总人数超过了全球的40%,使得该地区成长为全球邮轮产业中心。
(2)旅游产品的网络性
与邮轮网络相联系的主要有三项:邮轮游客输出地、邮轮游客旅游消费地和邮轮中转地。以上每一部分都各自有自己的网络,同时又能有机地相连,组成一个互动的系统。其连接主要通过各大邮轮公司、邮轮旅游代理、各级政府以及港口企业等。尽管有时邮轮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但上岸观光既可以提高旅游附加值,也可以调节游客的海上生活,同时还可给邮轮添加补给。因此,邮轮停靠的港口构成了邮轮产业中重要的网络节点。
(3)服务对象的全球性
尽管当今的经济正朝着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但真正具有跨区域特点的产业并不多,而邮轮产业一开始就定格为跨区域性产业,其产生之初就是以连接七大洲的整个海洋作为经营舞台。邮轮航线的生命力在于其跨国和跨洋性,如环球邮轮可以到达世界上任何大型码头。对邮轮产业而言,国界的概念并无实质性意义,因为邮轮在停靠码头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公海中航行,各国的法律对邮轮只有暂时性意义,没有长效性的约束。邮轮上的船员与游客往往来自于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他们说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货币,很难说邮轮产业会为某国所专有。实际上,如果企图使邮轮产业为一国所独有,也不会有任何生命力。
(4)文化的多元性
总体来说,由于邮轮产业起源于贵族休闲文化,故其所有相关的服务都体现出奢华的特点。许多邮轮都采取了极尽可能的华丽装饰。例如,有些邮轮接待大厅的装饰基本与“泰坦尼克号”如出一辙。金碧辉煌的奢华不但能够体现出邮轮消费的价值,同时也能提升邮轮本身的品味,吸引更多的游客置身去体验邮轮生活。各国文化在邮轮上竞相辉映,显示出邮轮产业文化的相对开放性。邮轮装饰中体现出的风格以及各种风格间的差异,也增加了邮轮之旅的神秘色彩。一些欧美籍邮轮除了展示皇室风范之外,还注重构造现代歌剧院的建筑格调。邮轮上经常安排的歌剧演出表明邮轮旅游的本身也是高雅艺术的殿堂。
邮轮产业的发展[2]
从历史的进程上看,邮轮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转型过渡期、成长拓展期和繁荣成熟期。
(1)转型过渡期(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20世纪60年代初期,每年往返于美欧大陆横跨大西洋客运班轮的客运量超过了100万人次,70年代初期一度下降到每年25万人次左右。原有的客运班轮公司迫于经营上的压力,不得不寻找新的经营方式。客观上,邮轮客运量的下降催生了海上客运向海上旅游的转型。
20世纪70年代是邮轮经营的痛苦转型期,喷气式飞机的出现使邮轮作为一种交通工具成为历史,班轮公司的角色正尝试由交通服务向休闲旅游服务转变。但当时的客运船舶本身并不适合开展旅游休闲服务,其过渡过程还面临着很多障碍,如没有空调、三等舱生活不够舒适,以及甲板上下缺乏公共空间等。这一阶段人们对邮轮知之甚少,甚至出现了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对邮轮产生误解。这一阶段的邮轮目标市场大都以本国游客为主,出行航线也多是以本国观光地为基本港和挂靠港,人们对邮轮的认识还只是局限于其华丽的外观、奢侈的内部设施以及高昂的旅游费用上。这一时期,挪威邮轮公司、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嘉年华邮轮公司以及铁行邮轮公司相继正式组建了各自的邮轮船队。
(2)成长拓展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
随着人们对现代邮轮认识的逐渐提升,邮轮市场出现了日益丰富的旅游产品,市场得以拓展,行业发展进人成长阶段。在此期间,马来西亚丽星邮轮公司于1993年进入亚洲市场。通过收购,该公司同时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全球三大区域市场开展业务,成为世界第一家真正的全球性邮轮公司。
(3)繁荣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至今)
最早进入邮轮发展繁荣成熟期的区域是北美及欧洲一些地区。这一时期,全球性邮轮公司不断投入新船,邮轮服务种类繁多,市场分割加剧,竞争趋于激烈。邮轮航线的平均航程达到6~8天,停靠目的港不断增多,航线安排灵活多样,游客消费价格逐年下降,行业集中程度增高,行业经营的规模效益明显,进而开辟了邮轮旅游向游客大众化和年轻化方向发展的通道,越来越多中等收入的游客成为邮轮产品的消费者。
邮轮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2]
(1)邮轮码头
从码头结构上讲,邮轮码头与通常的货运码头并无不同。事实上,有一些港口的邮轮也临时停靠货运码头,利用邮轮自带的栈桥作为旅客上下船通道。但对邮轮母港而言,则必须设有专用的泊位、上下船通道、候船厅和停车场。
(2)邮轮建造
造船技术是邮轮产业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每个发展阶段人类生产力的水平。就目前的技术水准而言,法国、德国、意大利、芬兰、美国和日本等基本上垄断了国际邮轮设计与建造。由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其他国家在短时间内很难进入邮轮建造和维修市场。
(3)商业服务
邮轮到港的消费,很重要的内容是餐饮、宾馆和配套服务。所以,作为邮轮母港,起码要有数家5星级酒店和相当数量的4星级酒店,以满足游客高质量的餐饮和住宿需求。邮轮母港对服务业的要求也非常高,必须为旅客提供全天候多渠道的售票及保险业务。
(4)旅游资源与交通
邮轮产业对港口后方陆域交通条件要求严格。凡是邮轮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都有比较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并且附近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旅游资源是否丰富、景区分布是否合理、景点是否密集、海陆空港是否齐备、交通是否发达、与周边城市及周边国家联系是否紧密等都是制约一个港口成为邮轮母港的重要因素。
(5)物资供应
包括邮轮自身的补给与维修、油料添加、生活必需品采购、淡水添置等。
(6)金融保险
对邮轮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如船舶和游客的保险等。服务功能完善的金融体系是邮轮港口的必要条件。
影响邮轮产业成长的因素[2]
在特定区域内发展邮轮产业经济,通常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统计数据表明,当发达国家人均GDP达到8000~10000美元时,邮轮消费开始起步,在人均20000美元时将达到高峰,然后增速减缓,但因基数较大,总量仍会保持上升状态。这是影响区域内游客数量的主要因素。
(2)区域内旅游资源的质量和分布的影响
首先,港口城市内旅游资源相对于区域内其他城市旅游资源对游客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其次,可利用的旅游资源的最佳分布应在0.5日的车程以内。这是因为国际邮轮的定期航班多为夜问航行、白天靠泊,每站靠泊时间为一两天(有时更短),这通常是影响游客选择邮轮航线的另一主要因素。
(3)区域内人群出游方式的影响
国际邮轮的消费人群不仅要有钱,而且要有空闲的时图l-19美国迈阿密邮轮码头客运站舒适的环境间。区域性国际邮轮的班期一般为7~15天,跨洋航线一般在1个月左右,不同人群显然会受到休假长短不同的约束。另外,在选择邮轮始发地时,还要考虑大多数游客对交通方式,如飞机等的选择习惯。
(4)软、硬环境的影响
包括出发地海关、检验检疫等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信息网络系统、各种服务质量和水平等“软环境”,以及靠泊设施、后勤供应、船舶维修能力等“硬环境”的影响。图卜19为美国迈阿密邮轮码头客运站舒适的环境。
(5)其他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区域内国家间关系以及宗教等因素对邮轮市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尤其是恐怖主义的盛行、海盗猖獗和局部区域战乱不断,给邮轮产业蒙上了阴影。因此,和平、安定、和谐的环境是邮轮消费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