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服务贸易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要素服务贸易(Trade in factor service)
目录 |
要素服务贸易是指根据IMF统一规定和使用的各国国际收支帐户形式对国际服务贸易进行的一种操作性分类。其中,要素服务贸易专指国际金融资产的跨国输出(包括国际投资和国际信贷)所形成的资本服务收益流量的跨国转移,这类项目包括股息(利润)、利息、国外再投资收益、其他资本净收益等。
要素服务贸易的相关内容及基本形式[1]
要素服务的概念源于传统的生产力三要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经济中所有财富的产生都是劳动、资本和土地(自然资源)提供服务的结果。劳动服务的报酬是工资,资本服务的报酬是利息及利润,而土地服务的报酬是地租。在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领域,显而易见,土地由于有流动性的限制,传统观点一般认为它不能够提供跨国的要素服务,所以,国际服务贸易一般不考虑土地要素所提供的服务及报酬流量。在另一方面,短期的或长期的劳动跨国服务则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国际工程的承包和建设、向国外提供某些专门知识的教师和专家、在飞机上照顾国际旅客的空中服务人员、在我国南海石油钻探平台上工作的外国技术人员等,这些劳动服务所得到的报酬自然要作为国际服务贸易流量的一个成分反映在国际收支的帐户中。但是,正如刚才我们所指出的那样,统计分类关于“要素服务贸易”和“非要素服务贸易”的区分是以同国际收支帐户的资本项目是否直接相关为标准的。劳动要素的服务及其报酬同国际资本流动或金融资产流动只有间接的关系,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劳动服务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增减不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分类的 “要素服务贸易”。这样,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要素服务贸易”的含义就专门指资本服务的收益流量的跨国转移。在现代世界经济体系中,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形式是国际金融资产的跨国输出和输入,主要的实现方式有两种:国际投资和国际信贷。
国际投资有两种主要的方式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如果本国的公司在外国设厂、开店、建立分支机构或购买现有的生产经营设施,这些本国公司就通过金融资本的国外输出而对这些国外资产拥有了管理控制权。当一国居民(公司、企业或个人)因为某项海外投资而获得对国外资产的管理控制权时,我们就称这种投资为国际直接投资。严格说来,直接投资的收益流量并非单纯的资本要素报酬,对外直接投资其实是经营管理技能同金融资产跨国转移相结合的国际投资方式,因此,国际直接投资的收益流量实际包含两种成分:一是资本要素的报酬流量—利息或股息;另一是经营管理技能的报酬流量一一利润。国际直接投资收益流量的这两种成分都作为要素服务收益的内容记入国际收支帐户的服务贸易项目。假如在另一国的一项产权或债权的投资并不获得管理控制权,则这种投资叫做国际间接投资,也叫国际证券投资。间接投资的方式是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购买外国政府发行的债券或购买外国企业发行的股票或债券。买入证券是资本流出,卖出证券是资本流入。证券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金融资产的利息或股息收益。因此,直接投资收益是一种较为纯粹意义上的要素服务报酬,理所当然地记入国际收支帐户的服务贸易项目。
同国际间接投资一样,国际信贷的利息收入也是一种较为纯粹的要素服务报酬。国际信贷的方式主要有3类:
1、民间国际信贷。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一商业信贷和银行信贷。商业信贷是企业与企业间的国际信贷往来,主要形式有进出口信贷、租赁信贷和补偿贸易信贷等。银行信贷是商业银行的国际贷款,主要有单一行贷款和银团贷款(ConsortiumLoan)两种形式。单一行贷款与一般国内贷款的形式没有多少差别,当代国际金融市场上中长期贷款的主要形式是银团贷款。银团贷款是由一家银行牵头,组织若干家银行联合起来向惜款国的政府、企业、银行或某项工程项目提供大额外汇贷款。由于大型项目需要的外汇资金量大,一家银行资金有限,满足不了大额资金贷款的需要,因此组织多家银行联合起来发放贷款,一方面可以提供大额资金,另一方面多家银行共同分担贷款风险和汇率风险,风险相对小一些。
2、国际金融机构信贷,包括世界性和区域性的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前者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会员国提供的信贷,后者如亚洲开发银行、拉丁美洲开发银行等对本地区国家和地区提供的信贷。
3、政府间贷款,一般由贷款国政府或政府机构,如美国的国际开发署、日本的海外经济协力基金组织以及一些国家的进出口银行等,以优惠利率对外国政府提供。这类贷款由贷款国对贷款的建设项目或专门用途进行严格审查,并由借款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做担保,以保证投资安全。所有以上这些类型的国际信贷,其收益流量均作为金融资产的要素报酬记入国际收支帐户的服务贸易项目。
总而言之,一切与国际收支的资产项目直接相关的金融资产收益流量,无论其表现形式是利息、股息还是利润,在国际服务贸易操作性统计分类的标准之下,都划归国际服务贸易的要素服务贸易类型。
- ↑ 刘东升.《国际服务贸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