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税收征收率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税收征收率(tax ratio)

目录

什么是税收征收率

  税收征收率是税务机关一定时期内的应征税款征收款与应征税额之比。反映税收征收工作对同期应征税款的征收程度,是考核税收经济效益的基本指标。

税收征收率的计算[1]

税收征收率=

应征税款征收额

X 100%

应征税额


  式中分母应征税款是指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义务人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计算出来的应当缴纳的税款额。分子应征税款征收额是指税务机关依照税法规定向纳税义务实际征收的税额 分子和分母的指标数值都是指经税务部门征收的各税种的应征、征收总额。上式计算结果为lO0%,说明该期应征税款巳全部被征收;如果小于100%,则说明该期应征税款还有一部分未被征收,要查明原因,如系受纳税义务人欠税、偷漏税款所影响,说明征管工作存在有一定的差距,其效益欠佳。

税收征收率提高的影响因素[2]

  一、混淆销售折扣折让销售回扣返利的区别,减少税基

  税法明确规定,纳税人采取折扣方式销售货物,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同时规定,因商品品种、质量等不符合要求,纳税人销售货物向购买方开具专用发票后,发生销售折让,在购买方已付款或者货款未付但已作帐务处理,发票联及抵扣联无法退还的情况下,销售方必须凭购买方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进货退出或索取折让证明单方可开具负数专用发票抵减当期销项税额。但是,据调查,当前在汽车、摩托车、服装、电器、金银首饰等品牌经销行业,供货商经销商往往制定鼓励销售的政策,基本上是规定根据经销商一年内销量的多少,对其业绩进行考核,计算一定的返利、库存补差、价差、补贴等优惠政策,定期结算返还。供货商往往要求经销商凭进货退出或索取折让证明单方可取得返还收入。而根据目前的税法规定,只有因商品品种、质量等原因而形成的销售折让,方可申请开具折让证明单。纳税人通过隐蒙真实情况,“狸猫换太子”,将返利、回扣等视同折让违法骗取折让证明单。一方面导致供货商“合法”抵减销售收入和销项税额,少缴增值税和所得税;另一方面经销商不按规定冲减进项税额,偷逃国家税收。而且由于供需双方往往跨省、市、县(区)经营,各自主管税务机关相互间信息沟通、异地核查较难,管理上的盲区和政策上的不明确给不法纳税人造成了可剩之机。因此,亟需从税法上进一步明确折让与返利的具体界限、范围及规定,建立和健全异地税务机关进货退出或索取折让证明单的稽核比对机制,实行“以单控税,网络比对,属地核查,双向管理”的监控模式,强化证明单的税源控管,不断提高税收征收率。

  二、人为调节会计结帐期,侵蚀税基

  税法和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都明确规定,企业的会计结帐日期统一为月度、季度、年度的最后一天,对不按规定轧帐的,税务机关有权依法进行调整补税等处理。由于防伪税控的全面推行和“一窗式”管理的日益强化,大大提高了以票控税力度。但是,由于普通发票目前尚未能纳入税控稽核比对,目前的征管体制、征管机制、信息化建设和征管措施亦尚未能对纳税人利用会计结帐的人为调整调节各期应纳税额问题实施及时、高效的信息化税源控管。笔者在日常税收评估和管理中就发现,当前不少跨地区的总分公司纳税人、连锁经营企业纳税人、规模较大且纳税额较多的企业纳税人,随意自订轧帐期人为调节应纳税款现象较严重。经调查,某企业2003年度销售收入22606万元,入库增值税 853万元,企业所得税1167万元,税负率3.7733%,从表面上看还较正常。

  然而,在对该企业2003年-2004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情况进行审核和跟踪管理过程中,无意中从一张记帐凭证与所附原始凭证的相互审核中发现,该企业此张凭证计入税“销售收入(不含)”科目的金额竟然等于现金解缴单金额。经对该疑点进行进一步询问和审查,发现该企业平时月度轧帐到25日,而2003年度未轧帐却只到12月18日,截止2003年度尚有1400多万元收入未能及时入帐申报纳税,截止2004年10月底,仍有700多万元收入未能及时入帐申报缴税,累计追缴入库税款104万多元。还有一家大型连锁企业分支机构,也存在轧帐日期不符合规定现象,涉及税款80多万元。据了解,此种情况在全国各连锁企业及总分公司纳税人中普遍存在着,其间的税源流失和占用的国家税款十分严重。一方面造成迟缴、少缴流转税和所得税;另一方面大量占用国家税款,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税收秩序,造成不公平税收竞争,也影响着企业的社会纳税信誉。因此,笔者建议税务机关稽查部门和管理部门应切实加强对纳税人会计结帐期的日常管理。管理部门应建立和完善纳税人会计结帐期报备制度,加强对报备情况与实际执行情况的日常检查,对不一致者及时按规定处理。稽查部门应加强对管理部门相关信息的共享利用,强化选案针对性和效率性,在实施稽查过程中,认真核实纳税人会计结帐日期制度的执行情况,有无在某个月份、某个年度人为调节应纳税款的现象,并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以查促管,以管带查的效能,提高纳税申报的真实性,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税收征管措施。

  三、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税法规定与纳税人自身经营、结算方式的内部规定不一致,导致税收收入得不到及时确认和实现

  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根据纳税人货款结算方式的不同,规定了不同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结算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政策规定已难以完全适应新的结算方式的变化,造成征纳双方在纳税义务实现时间上理解、执行不一致,严重影响着正常税款的实现和确认。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型机械设备、仪器制造行业此种问题较大突出。在对几家液压机行业调查中发现,由于液压机生产周期较长,大型的要6个月以上,价格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该行业均订有合同,生产厂家基本上是以销定产,订购方一般先预付整机价一定比例的定金,待交货后再付一定比例货款,并留一定比例的质量回访金。该行业确认收入时大多以货款全部到帐后再确认收入,理由是设备未安装到位,货款未全部结清。而税法明确规定,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的,以货物发出时间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亦即货物发出时,无论货款是否全部到位,都应及时、全额确认收入。经检查,仅一家企业已经核实确认并追缴入库的税款近50多万元,该行业的税收管理应当引起税务机关的高度关注。另外,钢结构行业、出口产品企业都普遍存在这种问题,严重影响着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因此,笔者建议,一方面在现行税法框架下,税务部门应着重对企业经营方式、结算方式进行核查,看企业是否按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及时、准确确认收入,以提高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弥补“一窗式”和金税工程管理上难以覆盖的缺陷;另一方面,税务部门应加强调研,及时反映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经营方式、结算方式灵活多样化的情况,从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并不受侵蚀的高度,对现行税法中基于当时结算方式制定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政策进行修订和完善,在确保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税法与合同法结合起来,去异存同,衔接一致,大力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者的利益关系

  四、劳务行业的纳税归属不一,政策不明,削弱了税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为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提供避税空间

  现行流转税法规将加工、修理修配纳入增值税征管范畴,将其余劳务如中价、服务等纳入营业税征税范畴。然而,据调查,当前劳务行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劳务合同签订时,输出的劳务工人的人员归属和工资发放发生了较大变化。用工单位与劳务单位签订劳务合同,而劳务单位与劳务人员签订聘任合同,缺少法律意义上的劳动合同。实质上劳务人员常年为异地用工单位打工,日常管理亦由用工单位负责;劳务单位仅负责全额收取含工人工资在内的费用,并代为转付给工人。在具体纳税上,由于核算方式和合同条款的不同,有的纳税人按财税[2003]16号文件规定,以扣除代收转付给劳务人员工资后的差额申报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有的纳税人将劳务工人视为本单位员工,核算工资成本,全额收取用工单位收入,也按扣除发给工人的工资费用后的差额计缴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还有有的纳税人在申请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后,向用工单位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按规定缴纳增值税,基本上没有进项抵扣。这就引起同一项劳务纳税归属不一致,纳税税种截然不同,造成国、地税部门对同一项劳务由于对政策理解和掌握不尽一致,在执行上出现了标准岐义和不同的结果,导致征管错位,造成税收负担的不公平。同时也极易诱发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现象,扰乱正常的税收征管秩序。而且现行企业所得税政策法规对劳务行业在收入确认上是否与营业税确认收入的政策一致,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因此,笔者建议国家尽快对该行业有关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予以进一步明确,并规定具体征管操作标准,统一省一级税务机关的实施意见,便于国、地税税务机关认真对照,加强协作,正确确认其纳税归属,执行好国家税收政策,防止少数纳税人人为改变核算方式和合同条款,趋“利”避“害”,逃避纳税,从而切实保护绝大数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创造公平的税收征管秩序。

  五、税负预警成为少数纳税人人为控制税负的“保护伞”

  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一定时期内应纳税额与销售收入的比例。理论上的税负是根据一定的参照值,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测算出来的税收负担,而纳税人的实际税负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与理论税负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税务机关税源监控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各级税务机关定期采集颁布了行业平均税负和预警税负,作为税源监控的参考。然而,笔者发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行业平均税负和预警税负竟然成了纳税人调节税负的“保护伞”。不少纳税人人为调节和控制本企业的税负,使之保持在税务机关的警戒线附近,以逃避税务机关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的选案,“合法”避评避查。其实,这些纳税人本身在税收上大多有隐匿收入、迟做收入、多报进项、下脚料、副产品收入等不申报纳税现象,且较普遍。原因之一是征纳双方都误认为只要纳税人的税负不低于税务机关定期公报的预警税负,也就不会发生大的问题,征纳双方都可以交待得过去。孰不知,定期公布的预警税负仅是行业参照值,同一行业由于纳税人地区、规模、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情况不同,其利润率和增值水平大不相同,税负水平既可以高于预警税负,也可以低于预警税负。绝不能以预警税负代替税收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笔者在对一户达到预警税负的企业的调查中就发现,其迟做、少做收入应补缴税款就达80多万元。因此,笔者建议税务机关应切实加强对高税负行业的评估、检查,规范行业预警税负的通报和利用机制,在加强对低税负纳税人检查时,不能 放松对高税负纳税人的税收监控和管理。要建立和健全高税负纳税人的税收管理机制,尤其要切实加强对该类纳税人生产工艺流程、财务核算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产品增值水平等的了解,认真核实和掌握该类纳税人的真实税负水平,真正将依法应纳的税款及时足额征收入库,以杜绝纳税人的侥幸心理,矫正税务人员的麻痹思想,做到税负预警和税源监控有机结合,尽可能减少监控盲区,不断提高税收征收率。

  当然,税源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偷逃税的手段也是多样的。笔者试图通过这几个实践案例的分析,对在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和税务稽查的效能,以弥补现行税收政策的不完善之处和现行信息化监控覆盖不到之处,尽可减少税源监控的盲区,拓展税源监控的广度和深度,而不能仅停留在以政策代替管理、以管理代替稽查的浅层次监控层面上,更不能满足于现有税负的上升和税收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应积极加强对市场经济深化完善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的调研,推动税收政策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修订、完善,使之与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目标时刻保持相适应,从而不断促进市场经济和税收秩序的稳定、规范,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生态及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曙光.关于税收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的设想.华东经济管理1995年1期
  2. 吴强胜.影响税收征收率提高的因素浅析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鲈鱼,泡芙小姐,Mis铭,寒曦.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税收征收率"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