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科教兴国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科教兴国战略)

目录

什么是科教兴国[1]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我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的历史进程[1]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我国发展战略的首位。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为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农业工业国防、财贸等行业和部门都提出了依靠科技振兴行业的发展战略。各省、市、自治区及各地(市)、县(市)也制定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针。1988年,江苏省率先提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决定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主要依靠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逐步转换到主要依靠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上来。“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战略提出后加速了地方科技事业和经济的发展。1996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立,各地方随继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或科教兴省(区、市)领导小组,截至到1997年6月,全国共有26个省(市、区)和计划单列市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据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200多个城市制定了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计划。

  1998年4月,在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第3次大会上,我国学者宣布,从1981年到1997年的10多年里,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1.65%。同年5月,为了严格执行《教育法》、《科技进步法》,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有关教育、科技投入的规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科技经费预算安排和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保证预算内教育和科技经费拨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通知》第一次明确了对财政预算执行中的超收部分,也要相应增加教育和科技的拨款,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法律规定的增长幅度。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对策与思路[2]

  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措施, 是实现增大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实力、增加人均水平的必然抉择。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 党中央、国务院不断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和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当前正面临着有利的形势。

  首先, 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大环境正在形成, 科教兴国的氛围日益浓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教工作。其次, 我国具备了加快发展科技教育的一定基础和条件。一是有一定的科技实力; 二是有发展中的教育; 三是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正在缓解; 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 五是有了一支人才队伍等。

  再次, 国际形势逼着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发达国家纷纷加大教育投入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美国到2010 年前, 短缺15万名博士生水平的科学家和67 万名工程师与高级专门人才, 德国20 年内缺计算机人才6万人。日本也在研究新的科技和教育战略。现在不仅是不进则退, 而是不进也是落伍。

科教兴国战略的问题

  虽然我们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但更应该清楚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一是我国农业基础地位脆弱, 农业科技水平比较落后。人口、资源、环境保护、生态问题突出, 面临巨大压力。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匮乏, 而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5倍, 法国的3.6 倍, 美国2.6倍。

  二是我国工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 低水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人均劳动生产率比发达国家低几十倍。高技术产业在工业总量中所占比重只有10% 左右,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比重仅为6.8% , 而主要工业国家的高科技产业的比重已达30%~40% 。我国主要行业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10 年~ 20年。

  三是我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还有1.45 亿。在城市中,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工业部门职工总数的68% , 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1.6%, 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适龄人口的7%左右, 远低于中等发展中国家20% 和新兴工业化国家40% 的平均水平。面临上述严峻的形势, 必须更加深刻地认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地位, 增强自觉性和历史责任感, 使科教兴国落到实处, 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 把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做到高点起步, 高位跨越, 高效管理,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科教兴国战略问题的对策

  1.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 牢固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国策, 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确立的。学习小平的科技、教育理论, 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教育是基础”的观点, 是全党全社会首先是各级领导的迫切需要, 是牢固树立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迫切需要。

  2.深化改革, 转换机制, 走“科教经”相结合的道路

  要进一步深化经济、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 促进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机制的加快形成。建国50 年来,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改革实践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确定正确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 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促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努力攀登科技高峰, 以实现经济、科技和社会的综合发展。今天, 这条我国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面向与依靠”的方针, 同样完全适合可持续发展。

  3.实施人才战略, 把培养人才、稳住人才、用好人才和引进人才统一起来

  要提高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人才忧患意识, 切实把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人才, 尤其是高级科技和管理人才放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 防止现有人才的进一步流失。现在国家人才流失很严重, 在美国, 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约万人, 中国血统的约占1/ 4, 美国著名大学的系主任1/ 3 是华人或华裔, 美国电脑中心19个负责人中12个来自中国。所以我们要尽快建立人才激励竞争机制, 对优秀人才采取成果重奖、科技成果入股、关键岗位高薪聘任等一些优惠政策, 制定出知识、技术、管理等无形资产入股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实施办法, 充分调动和发挥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要加快人才市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人才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培养人才的基础在于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增加国家财政在教育、科技上面的投入, 动员社会力量办学, 组织“希望工程”等方面, 都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当前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口文化素质提高的重要原因是高等教育劳动生产率不高。1995 年全国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之比平均为1:7.2, 1992 年美国为1:17.3, 英国为1:15.4, 澳大利亚为1:20.7, 日本为1:10.1, 均比我国高出许多。究其原因我国主要是“学校办社会”, 西方国家则不然, 行政和后勤负担减少到最低限度, 实现了社会化, 属典型“社会办学校”性质, 创造了颇高的教育劳动生产率。我们应借鉴这个经验,走内涵式提高教育劳动生产率的道路。

  4.依靠科教兴农, 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所在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中国12亿人口中有9 亿农民, 农业和农村的进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我国要以占世界7% 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其形势是非常严峻的。一是资源短缺, 开发潜力小。人均占有的耕地、草地、林地分别为世界人平均水平的30% 、40%、13.3%。二是生态恶化。目前全国遭受“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不断扩大, 每年因此损失粮食达120 亿公斤; 全国有些河流水质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使自然抗灾能力减弱,旱涝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三是资金短缺, 农业投入不足。针对上述情况应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 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并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切实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黄河、长江、淮河等江河的整治, 提高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切实推进农科教结合, 积极探索和建立农科教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使农业在相对稳定、相对充裕的投入环境下, 发挥其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使农业健康、稳步发展, 支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5.加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建设

  具体地说, 国家的知识基础设施由四部分组成。一是载体。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是知识生产、扩散和应用的载体。这里包括劳动大军整体素质的提高, 每个人在学中干, 在干中学, 终身学习, 总体提高人员的素质。二是主体。即知识机构, 包括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服务, 是知识生产、扩散和运用的主体。这个主体关键在于互动作用、相互的联系。三是建立渠道。以知识网络来改变教育和知识的交换, 影响偏僻地方的生活和文化, 使更多的人参与知识网络学习, 促进各方面知识的转移和信息的转移。四是电信基础设施。包括电视、广播、通讯以及容易使大众参与信息和知识共享的技术手段等。这四个部分的内涵, 是要把科技和教育看做是经济的内在部分, 而不是经济外面的事情, 同时强调知识的生产、扩散、应用不是三个独立的环节。现在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 就是如何去加强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 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

  总之, 现代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只有抓住机遇, 开拓进取, 深化改革, 提高国家创新能力, 将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和现化化建设事业推向21 世纪, 才能使我国的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更加协调,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1.0 1.1 科教兴国战略.中国网
  2. 姜彦秋.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9(4)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y桑,Mis铭,寒曦,LuyinT,YamyHuang,Tracy.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科教兴国"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互联好运 (Talk | 贡献) 在 2017年6月24日 23:38 发表

科技兴强~国迈富强,教育未来~育出人才!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