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生态产业链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生态产业链(eco-industrial chain,EIC)

目录

什么是生态产业链[1]

  生态产业链是指依据生态学的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2种以上产业的链接所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

  生态产业链概念的4个要素

  (1)增大自然资源存量

  使自然资源存量增大,是生态产业链设计与开发活动的宗旨,即所设计与开发的生态产业链的最高目标是在求得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良性循环。使生态圈产生出更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提高和扩大自然生产力的水平与能力

  (2)提高资源生产率

  生态产业链系统是为提高生产率而设计的,但这一生产率要用“资源基本生产率”的概念来评价,即从资源的原始投入对生态圈的作用算起,到产品退出使用、回到生态圈为止,全面和全过程地测度其生产率由于在生产转换过程中,人力资源劳动生产率问题已得到广泛的注意,因此,它更侧重于通过产业链的链接与转换过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使生态资源在原始投入和最终消费方面提高效率,进而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全面持久地提高生产率.

  (3)社会性长期需要

  生态产业链应该具备社会性,即它建立的是依社会长期需要为主体的商业秩序与环境,它在生产、交换流通消费过程中所建立的秩序既要使商家及产业链上各方获取利润,而且要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着长期的友善与协调

  (4)系统创新活动

  生态产业链是一项系统创新工程,它要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生态经济为约束,通过探讨各产业之间”链”的链接结构、运行模式、管理控制制度创新等,找到产业链上生态经济形成的产业化机理和运行规律,并以此调整链上诸产业的“序”与“流”,建立其“产业链层面”的生态经济系统;再以该系统为牵动,在相关产业内部,调整其“流”与“序”,形成“产业层面”的生态经济系统;最终,生态产业链应该是这两个层面上系统的交集,它要通过链的设计、开发与实施,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有机地融为一体,开创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

生态产业链设计的生态学原理[2]

  生态学的“关键种”理论、食物链及食物网理论、生态位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和生态系统耐受性理论在生态产业链建设中具有综合指导作用,为发展生态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运用这些理论指导构筑企业共生体、构筑生产产业链、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工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合理规划生态工业园,使建立的生态工业网络不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简单模仿,而是集物质流、能流、信息流等的高效生态系统,这是生态工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1.关键种理论

  关键种理论应用于生态产业链,就是指导设计人员选定“关键种企业”为生态工业园的主要种群、核心企业,构筑企业共生体。“关键种企业”是这样一些企业,在企业群落中,它们使用和传输的物质最多、能量流动的规模最为庞大,带动和牵制着其他企业、行业的发展,居于中心地位,对构筑企业共生体、对生态工业园的稳定起着关键的、重要的作用。这些“关键种企业”“废物多”,能量多,横向链长,纵向联结着第二、第三产业,带动和牵制着其企业、行业的发展,是园区内的链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企业可以反映所在生态工业园的特征。因此选定“关键种企业”构筑企业共生体,是建设和发展生态产业链的关键。

  2.食物链(网)理论

  食物链及食物网理论指导人们模仿天然生态系统、按照自然规律来规划工业系统。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工业群落中的企业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它们互依存、相互作用,根据它们的作用和位置不同将其分为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和分解者企业,一个企业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作为下一个企业的“物”(原料),形成企业“群落”(工业链),从而可形成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的生态产业链。也就是说,生态产业链是指某一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资源(原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等)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衔接关系的工厂或企业联盟,实现资源、能源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

  在规划生态产业链时,依据食物链(网)理论通过对区域内现存企业物质流、能量流、水流、“废物”流以及信息流进行重新集成,依据物质、能量、信息流动的规律和各成员之间在类别、规模、方位上是否相匹配,在各企业门之间构筑生态产业链,横向进行产品供应、副产品交换,纵向连接第二、第三产业,形成工业“食物网”,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完善资源利用和物质循环,建立生态工业系统。同时还可引入高新技术、新产品,延伸各条产业链,做大做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可提升整个生态工业园的竞争实力。

  3.生态位理论

  生态工业园区的生态位是指其可被利用的自然因素(气候、资源、能源、形等)和社会因素(劳动条件、生活条件、技术条件、社会关系等)在区域竞争和全球竞争中的地位。生态工业园的生态位确定后就意味着建立了园区与园区、园区与区域、园区与自然界相互之间的地域生态位势、空间生态位势、功能生态位势,形成了生态工业园的比较优势。这样的生态工业园有利于构筑生态产业链,有利于系统的稳定,有利于吸纳、驻留可赢利的企业,并使这些企业在全球、国家或地区等同层面扩大潜在的或已有的市场份额,避免由于园区定位雷同而造成的恶性竞争。生态位理论对提高生态工业园及园区内企业的对外竞争能力具有指导作用,明确生态工业园的生态位,有利于生态工业园区健康发展和具有其特色。

  4.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

  生态工业园的多样性也有利于工业系统的稳定。生态工业园的多样性就是指:①生态工业园类型的多样性;②园区内成员的多样性;③产品种类、产品结构的多样性;④园区企业物流、信息多渠道输入和输出;⑤园区内管理政策的多样性;⑥园区景观的多样性等。

  5.生态系统耐受性理论

  生态工业园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形式,可达到对环境的影响最小,保证其活动不超过环境容量范围。但生态工业园区通过不断获取资源、生产产品实现发展,因此,在规划生态工业园时,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要合理,园区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要合理,要充分考虑物质、能量流动的数量、质量和方向,在保证各条产业链有足够的资源的情况下,不超过资源可利用的阈值。在分析生态系统生态阈值的基础上,对生态产业链进行合理规划,使产业链的发展与其所处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结构相适应,以符合生态系统耐性定律。

生态产业链设计的方法

  1.主导产业链优选

  因地制宜,优选出突出地方产业优势或反映出园区产业建设主题的主导产业链。根据关键种原理,优选出“关键种企业”,“关键种企业”就是能源、资源和水消耗较大,废物和副产品排放量大,对环境影响较大且带动和牵制着其他企业、行业发展的重点企业。优选出“关键种”企业后,分析其工业代谢补链,对其进行生态产业链的设计。

  2.引入补链企业

  分析以“关键种企业”为核心的主导产业链,以其副产品和废物为突出点,有针对性地引入补链企业或工厂,把主导产业链产生的副产品和废物作为补链企业的原材料,延伸主导产业链,构建生态产业链。引入的补链企业作为生态产业链的一个重要节点,其生产规模应匹配产业对接的企业,并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同时补链企业在满足其对接企业的前提下,应建立原材料多方供应渠道,满足生产,从而稳定生态产业链。通过发展关键补链项目和创建资源回收型企业来丰富工业系统的多样性,增强工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区域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与实力。

  3.横向共生、纵向耦合

  依据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原理,注重工业园区分解者和再生者的地位,在规划设计中体现如下几点:鼓励各企业从产品、企业合作、区域协调等多层次上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生态产业链设计要本着促进企业内部或企业间成横向共生、纵向耦合的原则,利用不同企业之问的共生与耦合以及与自然态系统之间的协调来实现资源的共享,物质、能量的多级利用以及整个园区高效产出与可持续发展。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工业生态统、人工生态系统在内的区域生态系统整体的优化和区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生态产业链建设模式[3]

  依据生态工业区的主导产业链的行业性特征,可分为产业链主导型和产业共生型两种。

产业链主导型的模式

  产业链主导型是指: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链行业特征明显。主导企业能够根据行业产业链中物质、能量、废水、信息等的交换模式,采取纵向一体化策略,通过在不同工艺间建立将各种废弃和排放作为投入的产业链,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零污零排”,而且延长了产业链的长度,实现了多环节的价值增值。但这种产业共生链也要注意产业的横向联合,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副产品或废弃物的资源化。例如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糖业)示范园区、沱牌酒业和上海化学工业区等,都是这种类型的典型实例

  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产业链主导型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副产品的投入与再用。
Image:产业链主导型网络.jpg

产业共生型的模式

  产业共生型是产业园区由存在废弃物交换的不同行业的产业链组合而成。对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改造的生态工业区,多数都属于这种类型。

  在这类产业园区推进循环经济,要通过企业间以副产品和废弃物交易的形式组建产业共生链,并由此实现园区在整体上废弃和排放的减量。同时针对企业对能源和水的质量的不同要求,在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建立能源和水的梯次利用关系,在整体上提高能源和水的综合利用水平。同时根据产业共生链的特性来建立资源再生园,实现园区的“零污零排”,产业共生型网络如下图所示。
Image:产业共生型网络.jpg

  对于产业同质的园区,由于产业分布单一,各企业往往都具有相同的副产品和废弃物。为了达到规模经济效益,可以通过绿色招商的形式,在园区中引入能够利用这些副产品和废弃物作为投入品的企业。但有些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所占比例很高,如入园企业主要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行业,其环境标准一般都要高于平均水平,有些甚至远远超过地区环境标准,而且这类企业由于其生产过程中本身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废弃较少,排放对环境影响不大,因此可以将其生产视为清洁生产。如果多数高新技术企业都实行了清洁生产,则这类园区就应将推行循环经济的重点放在资源共享和提高服务水平上面。如能源和水的集中供应、信息的集成共享,以及在园区中加强环境的净化和提供优良的社区服务等。

  建设重点:根据园区规模,一是纵向延伸主导产业链,通过物质替代、源头削减、工艺过程改进、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措施,核心主导产业在资源使用、生产工艺、流程设计、产品设计等方面形成明显优势,将主导产业链做长、做强;二是横向拓展寄生企业的废物利用链,围绕主导产业建立起废弃物或副产品的交换关系和能量、废水的梯次循环利用。

生态产业链的构成

  生态产业链构成应该满足的几个基本要求:

  第一,生态产业链设计与开发活动的宗旨是增大自然资源存量,把推动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良性循环提高和扩大自然生产力的水平与能力作为构造产业链的动力。

  第二,生态产业链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产业链上某一产业的产出成为另一产业的供给。这样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又通过在牛产、交换、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建立的秩序使产业链上各环节都能获取利润,符合市场规律而具有持续性。

  第三,生态产业链是一项系统创新工程,以技术创新为基础,以生态经济为约束,通过探讨各产业之间“链”的链接结构、运行模式、管理控制和制度创新等,找到产业链上生态经济形成的产业化机理和运行规律。

  生态产业链又可细分为生态农业产业链、生态工业产业链、生态旅游产业链等多种形式。

生态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的区别

  生态产业链有别于传统产业链,传统产业链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为基础,是一种粗放型的产业内与产业间的对接。而生态产业链则着眼于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着眼于如何通过对有限资源和能量的高效利用,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投入量,强调多次利用以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限度,把废弃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再纳人生态经济系统。生态产业链是“循环经济”理论在生产过程中的具体体现,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的实现路径。

  在各区域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优化中,生态产业链的延伸是构建生态产业模式的基本要素,在构建中要尽可能把环境保护与治理纳入思考,逐步对传统产业链进行改造,以建立新的生态产业体系,探索既体现生态效益又体现经济效益的产业结构优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尹琦 肖正扬.生态产业链的概念与应用.环境科学,2002年11月
  2. 络世明主编.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5.
  3. 孔令丞,谢家平著.循环经济推进战略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5.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Gaoshan2013,寒曦,Lin,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生态产业链"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