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 Parks)
目录[隐藏] |
生态工业园是继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它与前两代的最大区别是:以生态伦理学,工业生态学为指导,着力于园区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源头上将污染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与传统“设计一生产—使用—废弃”生产方式不同,生态工业园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它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建设生态工业园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循环性原则。这是生态工业园的重要原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a物质循环。工业发展所依赖的资源是有限的,但工业生产总是在不断消耗这些资源,同时经过生产和消费等环节后又大量地产生废物,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要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工业体系内的物质循环。
b合理用能。能量虽然不能循环使用,但是可以根据能量品质的不同实现梯级用能、回收生产过程的废热或利用废弃物充当能源,合理用能是节约能源的重要途径。
c信息共享与反馈。信息的传播将部分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生态工业稳定发展的有力保证。
(2)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是建设生态工业园生态链网结构的基础。在生态工业园建设中,可以引进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生产过程和不同的企业,利用它们对资源和能量需求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灵活、高效的合作关系。
(3)地域性原则。生态工业园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调整产业结构,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4)进化性原则。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人们的观念是在不断更新,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认识也逐渐深入,所以生态工业的实现具有进化性。
从总体上说,生态工业园应使人们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耗费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取得较大的经济成果的同时,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其具体标志为:(1)高效益的转换系统。(2)高效率的支持系统。(3)高水平的环境质量。(4)多功能的绿地系统。(5)高质量的人文环境系统。(6)高效益的管理系统。
生态工业园的哲学基础[1]
1.以生态伦理学的精神指导生态工业园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伦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跨世纪的学科,实际上它适应了环境革命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生态文化素质的需要。生态伦理学是伦理学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是生态环境危机的哲学反思,实质是对人类自身活动的反思。其研究对象是: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动态平衡关系为研究内容。宗旨为了揭示生态平衡的规律。生态伦理学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人和生物只是构成系统的一个有机要素,所有的自然界的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都是有“内在关联”的客体和本体。任何一个生命或构成要素的变化都会通过系统结构对其他生物产生影响。因此,人不应该对生命网进行过多的干预。工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90年代,以工业生态学为基础学科的生态工业逐渐被应用到工业体系的建立上来,使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排放、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工业生态学认为,人类并非是惟一的评价者,生态系统自身具有内在的价值,这是一种与人类利用无干的介于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过渡价值。即使人类不存在,内在价值依然有,如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涵养水源等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过程。工业生态学的本质内涵倡导以一种发展观和全球观的新视角重新审视整个工业体系与生态系统,任何人类“独善其身”的行为在此是行不通的。因此,工业生态学的环境伦理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边界的生态伦理观与可持续生存的伦理观。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本身充满着许多悖论,它以全局的损失换取局部的利益,以长远的损失换取眼前的利益,实质上是小层次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大层次上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1933年,莱奥波尔德(Aldoloopld)发表了《保护伦理学》一文,提出将伦理作为辅助手段管理自然,拓展传统伦理学到自然领域的观点,并在《大地伦理学》一书中提出了生态伦理学的概念,创立了生态伦理学,其主要内容是:将伦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充到整个大地与动物、植物范畴;确立了生态伦理的科学基础和价值取向;规定了一切事情皆以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美丽为善恶标准的基本伦理原则;要求政府和资源所有者都要对环境的良性发展尽职尽责。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换言之,人类应首先学会和自然如何相处。生态伦理学认为人具有特殊的文化、知识积累和创造力,人的基础文化能使获得的自然知识加速增长,因此对生态恶化的结果只有人类能自觉认识到它无益于人类的利益和价值的实现,主动反思和修正行为,履行对自然的责任。和谐指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物种多样性及其协调的关系。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根本方法,要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首先是要在认识方面重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观念。研究生态伦理的意义不但利于人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还在于通过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唤起人们对自然的“道德良知”和“生态良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我们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来确立我们的价值取向,合理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来缓解生态危机给人类造成的压力。生态工业园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生态伦理学的观念要贯彻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始终,政府、生态工业园中的的企业、员工都要树立在生态伦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信念,改变传统的环境观,解决环境问题。
在人类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得到各方面重视。党的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写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之中。可持续发展就是“不要吃了祖宗的饭,断了子孙的路”,这句话很形象的告诉我们要合理利用资源,给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空间。建设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是社会持续发展最为先进的模式,它是受自然生态系统循环的启迪而萌发的,通过建设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消费子系统而形成的。传统工业是最大的资源使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产业,需要通过大量高新技术的注入,通过清洁工艺替代、产业共生、产品生态设计、可再生资源开发和生态工业园构建等技术的突破才能实现。其最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能源优化利用,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污染的源头防治,达到发展生态工业的目的。在实践中,已有很多成功的实例:如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它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为核心工业。电厂给制约厂供应高温蒸汽,给居民供热,给大棚供应中低温循环热水生产绿色蔬菜,余热流到水池中用于养鱼,实现了热能的多级使用。同样、粉煤灰用于生产水泥和筑路,脱硫石膏用来造石膏板等。通过企业间的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群落关系,建立了”纸浆一造纸”、”肥料一水泥”和“炼钢一肥料一水泥”等工业联合体,既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费用,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长期沿用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生态环境己不堪重负,迫切呼唤建立新的经济模式,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生态工业园的发展阶段[2]
- 1.初级的生态工业园
早期的生态工业系统只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模拟,在整个园区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全部由企业来承担(上图)。这种早期的工业园区的显著优势是具有环境的稳定性。前一个环节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由下一个环节的企业作为原材料(或其他材料)使用,由充当还原者角色的企业(专门进行废水、废气或各种固体废物处理的企业)对最终废物进行集中处理,因此其对环境的污染很小。我国广西的贵糖生态工业园属于此类(下图)。但这种初级阶段的生态工业园也存在较大的缺陷,即具有经济(市场)的脆弱性。由于整个废物的处理过程处于单向的线性模式,一旦其中一个环节的企业因市场不景气而停产,则整个系统均遭到破坏,原来的生态园区也不复存在。
- 2.成熟的生态工业园
随着工业系统逐渐复杂,系统内部的联系方向和方式增多,生态工业园逐渐走向成熟。当然,在生态工业园成熟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过渡的形式,如吉林省九台市生态工业园。在成熟的生态工业园区内的每个企业不再只简单地充当一个角色,它们既可以是生产者、消费者,也可以是分解者和还原者。
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废料,打破了原来简单的单向线性模式,而形成了多向流动的非线性结构,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料在循环中完全被消化,因此不需要专门的污染处理企业(下图)。与早期的生态工业园相比,成熟的生态工业园除具有生态稳定性之外,还具有较高的市场稳定性:因为其各个环节均有多个企业,废物的处理也不再受每一个企业的局限,即使某一企业因市场原因而停产,也不会导致整个园区系统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