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窄框架效应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诺贝尔奖得主查德.塞勒曾提出狭窄框架效应,意思是:在框架非常小的时候,个体会陷在框架之中,看不到事情的全貌。通俗的解释就是坐井观天。
狭窄框架效应就是当一个问题有2种或以上相似的逻辑意义时,我们可以选择的决策应该有2种或以上。但有时因为我们只把全部注意力放到其中1种逻辑意义中,所以决策时会忽略全局的问题所在,狭窄框架效应就产生了。
案例一:
很多出租车司机,旺季时,早上8点出车,下午3点一看,钱赚得差不多了,于是便收工回家;但是在淡季,到了晚上8点,也没多少乘客,一想到公司的份子钱,还有油钱,觉得会亏本。所以一直在街上转悠,等着人上车。
这就是一种“狭窄框架效应”。出租车司机陷入“每天收入”的小账中,而忘记去算算大帐,因此从整体收益来看,他们吃了大亏。
案例二:
“凡客”曾被誉为新时代最有潜力的服装品牌,创始人陈年,依靠互联网红利和品牌塑造,成功让凡客站在风口浪尖。然而,很快凡客便陷入危机,直到现在还一蹶不振。陈年在审查账务时才发现,凡客竟然有14亿的库存,这个隐蔽却又直接的因素导致凡客步步下滑。
原来凡客在一开始的考核中,只有三项指标:销售额、新用户增长、老用户复购。这导致大家只是在追求数字上的美观,而忽略了商业最本质的问题。
2016年,在一次创业者论坛上,陈年语重心长对台下的年轻创业者说:“库存!库存!记住,库存、周转对于一个品牌来说,真的是唯一的生死线。在考虑这个大的风险前提之下再考虑其他的问题。记住,库存是个大问题。”
案例三:
海底捞早期股权分配是投资人特别不中意的5/5分,而且分别是两对夫妇持有。但在后期,海底捞发展越来越大之后,两对夫妇的妻子们退出了公司经营,剩下张勇和施永宏两人,随着公司日渐壮大,股权不合理分配越见明显,同时施永宏也认识到了张勇能够带领公司继续前行,于是转赠一部分股权给张勇,并只保留一部分股份,退出公司主要经营团队。 在很多公司因为股权分配不合理而吵架时,是把股权当做了“钱”,这样的结果是争到了钱,损失了团队合力。而海底捞的例子,股权并非钱,而是公司的“未来”,将未来交给更能实现的人,能帮公司做大蛋糕,这样看,50%的股份肯定没有送出股份之后分到的利益更多。
所以股权设计,其实并不是为了设计股东,而是如何合理分配责任,鼓励公司做大。
避免狭窄框架效应的影响[1]
第一、多元化思考
所谓多元化思考,首先需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比如说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他在分析可口可乐这个企业的时候,除了商业利润、现金流、行业竞争这些基本的商业分析之外,还着重地从生物学的角度考虑了这种饮料对神经的刺激作用,从哲学角度考虑人的神秘主义倾向,从心理学的角度考虑家乡代表品牌的粘度效应。
这样一来,一个多元化的思考模式自然会破除掉你的狭窄框架,让自己的视野在一个更宽的维度和更复杂的情形下进行分析和推理。而缺乏很多相关知识的人就往往会陷入狭窄框架不可自拔。
第二、慢思考
所谓慢思考,就是要抑制住自己瞬间决策的冲动,三思而后行,别一看到涨就认为盛世已至,也别一看到跌就觉得天下大乱。多读点书,在多元化的宽框架下进行慢思考,这是克服我们内心心魔的秘诀,也是投资和生活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