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浙江块状经济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浙江块状经济

  浙江块状经济是指在浙江省内形成的一种产业集中、专业化极强的,同时又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群体的经济组织形式。

浙江省块状经济的产业规模[1]

  这里统计的“块状经济”,以工业总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为底线;工业总产值和增长率均以现行价格计算。

  1.“块状经济”的总体增长态势。近年来,全省“块状经济”快速扩张,地理集中度不断提升,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加强。2005年,“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18405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30212.4亿元(其中这一规模以上企业22812.4亿元)的60.9%。与2003年相比,“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23%(2003年“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为10215.6亿元);“块状经济”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了8.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全省工业经济总量中,高达六成的份额以“块状经济”的形态来显现,这在全国首屈一指,区域特色经济优势十分突出。

  “块状经济”的区块规模显著扩大。200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有360个。区块数量少于2003年的430个,这里有统计口径的差异,也反映了一些产业的衰退。其中:工业总产值在50亿元以下的有265个,占区块总数的73.6%,其中1—10亿元的131个、10—50亿元的134个;工业总产值在50亿元以上的有95个,合计占区块总数的26.4%,其中50—100亿元的51个、100—200亿元的23个、200—300亿元的7个、超过300亿元的14个。而2003年的“块状经济”,主要集中在工业总产值50亿元以下的区块,其占区块总数的86.5%;工业总产值在50—300多亿元的只占13.5%,超过300亿元的区块只有3个。

  将提升“块状经济”与建设工业园区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丰硕成果。2003—2005年,全省各类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累计投入高达2962.6亿元,占同期制造业总投资的50.4%。大规模的工业园区建设,特别是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有力促进了“块状经济”“二次创业”,推动了企业集聚发展和技术改造,形成了一大批新的产业基地,较大程度改变了“低小散”的面貌。

  2.“块状经济”的区块规模状况。“块状经济”分布于全省各地,在地理版图上形成块状明显、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2005年11个市中,“块状经济”的总量规模(按工业总产值计)排在前3位的是宁波(5395亿元、占全省的29.3%)、绍兴(2835.9亿元、占全省的15.4%)和温州(2387亿元、占全省的13%);以下依次是台州、嘉兴、杭州、湖州、金华、衢州、丽水和舟山。“块状经济”的具体区块规模分列如下:

  ——14个工业总产值超过300亿元的区块依次是:宁波电气机械、宁波金属制品、宁波塑料制品、宁波通用设备、宁波服装、温州鞋革、绍兴织造、宁波纺织、宁波工艺品、温州服装、温州乐清电器、温州塑料、嘉兴纺织、绍兴印染。其中宁波的电气机械、金属制品、通用设备等,在2003年未作为“块状经济”来统计。2003年曾列“块状经济”产业规模前5名的温州鞋革、温州服装、绍兴印染、绍兴织造和温州乐清电器,两年来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分别为14.1%、8.5%、-11.3%、48.4%和39.4%,在排位上均向后移。

  ——7个工业总产值在200—300亿元的区块依次是:萧山化纤、诸暨五金、宁波有色金属、宁波电子通信、诸暨织布、诸暨织袜、绍兴纺丝。

  ——23个工业总产值在100—200亿元的区块依次是:宁波交通运输设备、温岭泵与电机、温州汽摩配、嘉兴服装、温岭鞋帽服装、嘉兴化纤、温岭汽摩、玉环汽摩配、温州印刷、嘉兴皮革、诸暨铝塑管、湖州长兴化纤、杭州富阳造纸、吴兴印染织造、宁波文体用品、杭州五金机械、宁波专用设备、临海机械电子、宁波化纤、嵊州领带、玉环阀门、宁波农副食品加工、上虞化工。

浙江省块状经济的产业结构[1]

  一般规律,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往往也是产业结构加快变动时期。近两年,伴随着整体经济在新的增长周期较快扩张,“块状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1.“块状经济”的具体产业构成。“块状经济”的产业涵盖面甚广,渗透到绝大部分制造业。在31个统计大类的制造业中,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烟草制品业和武器弹药制造业等3个外,均有“块状经济”存在。2005年,按工业总产值统计分列:

  ——占“块状经济”比重超过10%的有2个产业,依次是:纺织业(占12.4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占11.08%);

  ——比重在5%—10%的有5个产业,依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9.46%),塑料制品业(占9.29%),金属制品业(占7.32%),通用设备制造业(占6.8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5.82%);

  ——比重在2%—5%的有7个产业,依次是: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占4.82%),化学纤维制造业(占3.8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2.65%),专用设备制造业(占2.3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2.0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2.02%);

  ——其他产业比重均在2%以下。比重最小的是饮料制造业(只占0.19%)。

  以上是按制造业大类来划分。具体到中小类,“块状经济”的产业面既广更有特色。如农副食品加工业,包括水产食品、鱼粉、甲壳素衍生物、肉制品、鹅加工、蜂蜜加工、竹笋加工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包括丝绸织品、针织服装、羊毛衫、羊绒衫、绗缝制品、无缝内衣、衬衫、袜业、鞋业、领带、装饰棉、童装、商品织带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包括精细化工、氟化工、涂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磁性材料、有机硅、单晶硅、碳酸钙、有机胺、硝基化合物、化妆品、消防器材等;专用设备制造业,包括纺织机械、矿山风动机械、竹工机械、工业缝纫机、注塑机、电梯、环保设备、水处理设备、竹处理设备、模具制造等。

  总的看,不仅传统产业依然是“块状经济”的主体,就是现代高技术产业,“块状经济”也在稳步成长。目前“块状经济”的最主要部分,则由轻纺和机械两大产业组成。

  2.“块状经济”的产业变动状况。近两年“块状经济”的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在“块状经济”所在的28个制造业中,产业比重上升的有16个,产业比重下降的有12个。

  ——产业比重上升的依次是:金属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塑料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橡胶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家具制造业。

  ——产业比重下降的依次是: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食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总的看,产业比重上升的,多数属装备制造业,此外是区域分工程度较高的特色优势产业(如金属和塑料制品、有色金属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高技术产业(主要是电子通信),以及近年热点产业(主要是以钢铁为主的黑色金属)。产业比重下降的,大多为增长潜力趋小的传统轻纺产业,此外是对环境影响相对大的产业,近年热点产业(主要是化纤和以水泥为主的非金属制品)。换言之,产业比重上升的主要是资金及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产业比重下降的多数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变化,顺应了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效应。

  以上是从制造业大类来看,从制造业内部构成来看,“块状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也比较明显。如作为浙江“块状经济”代表性区块的绍兴化纤,原先以聚酯和涤纶长丝产品为产业主体,目前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地方生产系统进一步深化,在各个加工制造环节均形成相当的竞争优势。不仅聚酯和涤纶长丝产品保持全国最大的产业规模,而且聚酯生产向小批量多品种转变,化纤生产向熔体直接纺和差异化功能型转变,织造向棉纺、针织和产业用纺织品、家纺产品拓展,印染后整理推广应用计算机配色系统,服装服饰增强品牌经营能力;尤其是化纤基础原材料工业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PTA、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BOPET薄膜生产线。与此相衔接,绍兴新昌的纺织机械制造已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年产倍捻机、剑杆织机以及印染、整理等配套机械5万余台,在国内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再如浙江“块状经济”又一典范——乐清电器,从单一的低压电器延伸到高压电器,从元件电器延伸到成套电器,构筑起新的为输、变、配电全方位服务的电器制造系统,被全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电器之都”。还如有名的嘉善木业,在大量生产木夹板的基础上建成以出口家具为主导、产业配套较完善的家具制造基地。

浙江省块状经济的发展特点[1]

  1.“块状经济”是浙江优势产业和区域经济的主要支撑。

  浙江在全国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和区域,多数也是“块状经济”发达的产业和区域。依托“块状经济”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是浙江制造业的显著特点。据统计局数据,2005年浙江30个制造业(不含武器弹药制造业)中,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均占全国同行10%以上的产业共有17个。具体是:化学纤维制造业(分别占37.16%和42.89%),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分别占36.37%和40.9%),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分别占24.58%和25.68%),纺织业(分别占23.08%和25.66%),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分别占20.33%和23.3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分别占19.65%和25.66%),塑料制品业(分别占17.29%和20.83%),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分别占16.11%和21.82%),家具制造业(分别占15.05%和17.26%),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占15%和17.48%),金属制品业(分别占13.77%和14.5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占13.3%和15.67%),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分别占12.7%和17.25%),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分别占11.09%和13.24%),橡胶制品业(分别占10.61%和12.3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分别占10.23%和11.64%),医药制造业(分别占10.01%和10.62%)。

  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均占全国同行10%以上,表明这部分产业的地理集中度和区域分工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可以说,这部分产业是目前浙江在全国最具特色优势的制造业。其中有的产业优势十分突出,如排列居前5位的化学纤维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在此基础上,浙江形成了一批全国性的制造中心和重要的产业基地。

  将特色优势产业与前面所列举的主要“块状经济”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诚然也有不尽一致的方面。这除了橡胶制品业,主要是适宜于搞大工业、建大基地的产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浙江在发展大工业方面不如其他一些省份。

  浙江以“块状经济”为重要依托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成功实践,反映了当今国际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正如美国的国际竞争战略权威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强调指出: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成功的产业,其企业在地理上呈现集中的趋势。一个公司的许多竞争优势不是由公司内部决定的,而是来自公司之外,也即来源于公司所在的地域和产业集群。国家竞争优势产业是由在区域内成组产生的企业促成的。

  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的“块状经济”,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产生了地方经济的繁荣效应。较发达的“块状经济”造就了较发达的县域经济。目前,县域工业企业单位数和工业增加值均占全省的60%以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和2004年全国百强县(市)中,浙江均有30个县(市)入围,所占比重在各省市区中遥遥领先。

  2.“块状经济”集中体现富有浙江特色的工业化新路。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农村工业化起步,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发展新路。“块状经济”即是这一发展新路的亮丽缩影。“块状经济”作为富有浙江特色的区域产业组织形态,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主要依靠地方的内生力量,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历史的或偶然的因素,诱发了“块状经济”在某地萌芽;依托根植于地方社会文化结构的产业组织,“块状经济”不断创新和集聚生产要素,逐步发育壮大。“块状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了城乡之间人口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为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大推力和产业基础。

  浙江的“块状经济”具有独特的动力机制,形成了不易为其他地区所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生产专业化的中小企业、发达的专业市场、独特的人文环境是“块状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中小企业是“块状经济”的主体,具有生生不息的创业精神经济活力。以数十万之众集聚于“块状经济”的中小企业单位,虽然多数没有进入大工业生产体系,但是形成了以特色产品为龙头、以专业化分工为纽带、以中低收入消费群为主要市场的地方生产体系,以及为之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构筑起专业化产业区,呈现“无形大工厂”式的区域规模优势。并且不少中小企业做深专业化,成为“专精特新”的“小型巨人”企业。典型的“块状经济”显示“小资本大集聚、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小产业大规模”的特征,通过产业组织创新赢得竞争优势

  专业市场与特色制造业互为依托、联动发展,是浙江“块状经济”的鲜明特点。浙江专业市场的总体规模在全国最大,其发展过程,有的是产业催发市场,有的是市场诱导产业。专业市场的出现,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特色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初始发展所必需的市场信息、原材料供给和产品销售渠道。如今,专业市场已从省内扩展到省外,从有形延伸到无形(即互联网),并与企业销售终端和在外近300万人的浙籍经商大军相结合,形成遍布国内外的产品销售网络,大大拓展了“块状经济”的发展空间,并促进了产业融合和升级。

  人文环境是“块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人文环境包含地域文化和社会网络两大方面。其一,地域文化。浙江“块状经济”迅速崛起并充满发展活力,其深层原因就是扎根于深厚的地域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依托于地域文化熏陶下的经济主体行为。浙江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人民群众的市场意识创业精神和经商素质,引导到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去,实现对基础条件的某种取代,最终将人文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其二,社会网络。“块状经济”中的中小企业,相当部分采用家庭或家族经营方式,以血缘姻亲、地缘乡谊为维系纽带,以非契约的信任和承诺构成协作精神的基础,以此降低经营风险交易成本和应对外来竞争。

  近年来,“块状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向是,顺应“全球化下的本地化”的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正如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发布的《 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所指出:产业集聚优势已经超越低成本优势,成为吸引外资投向的主导力量,投资流向拥有独特的产业集群的地区。依托“块状经济”招商引资,实行本地民营经济与全球生产体系的对接,这是浙江工业化的新路径。

  3.“块状经济”加快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指的是,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地区的产业成长现象。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大量的产业集群,国内的产业集群也发展得相当快。产业集群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形成基础,发展产业集群是后起国家及地区从比较优势转变为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浙江的“块状经济”,多数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形态。正像德国的工业区位论鼻祖韦伯所说,尚处于通过企业自身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的初始阶段,还没有进入高级阶段,即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但是近年来,“块状经济”向真正意义的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伐更加坚实。部分发展水平较高的“块状经济”,已经从一般的产业集聚转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前景看好。有论者用“发展国际性产业集群”的概念来描述这一趋向,这一提法的准确性尚可商榷,但所反映的趋向是不争的现实。

  “块状经济”加快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展,表现在多方面。突出的是:拓展产业链和价值链,优化特色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加强既竞争又合作的企业联系;培育区域品牌,如温州到去年底就有27个“国字号”区域品牌称号落户;构建专业化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功能;具有创新精神企业家不断成长,发挥领军作用;地方政府强化产业政策引导,积极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健全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机构,永康、嵊州等地建立了行业自律制度。温州拥有100多个行业协会和商会,所牵头打赢的欧盟打火机反倾销案,成为我国民间行业协会组织中小企业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第一范例。

  “块状经济”在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展中,产生了显著效应。一是有效竞争效应。企业在同一产业领域和同一地理空间高度集中,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有效竞争的结果,促进企业建立市场快速反映机制和营销策略,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二是生产专业化效应。企业采用弹性专精(指专业化加灵活性)的生产方式,形成基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地方网络,产生较强的集体效益,比垂直一体化的大企业更具灵活性,明显降低了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和竞争能力。三是外部经济效应。镶嵌于产业集群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地方网络,获得单个企业不易获取的生产经营条件,并可组合成区域产业规模,享受与大企业同样的范围经济。产业集群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和相关机构的集聚,企业可较便捷地从外部获得信息、资源和有经验的员工及专业人才,降低搜寻成本;还可得到关联机构所提供的设计、培训物流融资技术援助等外部支持。四是互动式学习效应。同类企业和相关产业高度集聚,有利于相互学习和激励创新,形成知识溢出技术扩散和整合优势的内在机制,进而形成竞争优势并向增值环节的上端攀升。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Gaoshan2013,方小莉,y桑,Mis铭,Lin,寒曦,苏青荇.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浙江块状经济"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