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网站网址:http://www.whibi.com/
目录 |
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成立于1987年6月,是我国第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中国孵化器事业的发源地。 1988 年,东湖创业中心应邀参与了国家火炬计划中《企业孵化器在中国发展战略纲要》的起草。从此,中国企业孵化器在火炬旗帜的引领下持续发展壮大,今天为世界所瞩目。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创造的运营模式至今为全国大多数企业孵化器所运用。
东湖创业中心一直秉承“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创业孵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宗旨,致力于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孵化器发展之路。十几年来,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凭借其优厚的创业政策、优质的创业环境、完善的孵化服务和高效的管理团对,培育了众多科技企业和科技企业家,使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累计孵化企业600多家,毕业企业400余家,三特索道、楚天激光、凯迪电力、凡谷电子、银泰科技等毕业企业均为国内著名企业,其中凯迪电力2004年纳税额,在东湖开发区排名第一;累计孵化科技项目640余项,累计提供就业机会50000余人/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新,提出孵化器产业化的理念,以创业人社区建设开始了孵化器产业化的实践。为促进中国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培养企业孵化器管理人才,组织编撰了《企业孵化器教程》。面向新世纪,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将高举孵化器产业化的旗帜,以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推动孵化器建设,以专业化的管理格局提升孵化器服务的品质,以市场化的运行格局为孵化器产业的升级奠定基础。
东湖创业中心有一段“创业宣言”:创业中心是培养财富英雄的地方,孵化器是一所培养财富英雄的大学,在这里,创业成功的几率会大大提升。
市科技局法规处处长汪东喜表示:“全市大大小小的孵化器,培育了大量财富英雄,20年来,至少‘孵’出了一二十个亿元富豪,一二百个千万富翁,三千多个百万富翁。”
亿万富翁曾是个技术员
1980年,25岁的孙文从华中工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市工程科技研究院自动化研究所。1985年,他与5个年轻人组建楚天光电子公司,当时并没有所谓的民营科技企业,楚天激光需要戴上“红帽子”,公司负责人由上级指派。
楚天激光公司成立之初,恰遇全国清理整顿公司,原决定由市里拨给的10万元开办费停止了支付,公司只能靠贷款维持。东湖创业中心成立了,楚天激光公司才有了归宿,先后得到近100万元贷款和120平方米的生产场所。东湖创业中心主任龚伟回忆1987年的孙文:“当时他只是一个技术员,整天穿着白大褂,白天接待成批的客人,演示激光设备,晚上通宵达旦地加班。”
1989年前后,在东湖创业中心组织下,楚天激光进行民意选举,孙文被选为总经理,走到聚光灯下,带着楚天激光腾飞。
如今,楚天激光已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激光系统设备制造商,神六也用上了其技术,在激光技术领域创造了20多项“中国第一”,总资产超过10亿元。而孙文的个人身家,也超过亿元。
3万元变成数亿元资产
1989年,38岁的王丽丽与14人共创凡谷电子。
记者找到当年的档案,泛黄的纸张记录着王丽丽创业的艰难,当年15个投资人中,王丽丽是最大的股东,投入4000元,其中有7个人仅投入100元。总共才投入2.7万元。
当时,东湖创业中心出资3000元,凑齐3万元让公司开了张。18年过去了,凡谷电子现已成为资产数亿元的大企业。
纳税“状元”10万元起家
武汉科技企业孵化器最值得骄傲的,是孵出了凯迪电力这颗“钻石蛋”。
1993年,凯迪电力进驻创业中心时,注册资金只有10万元,创业者陈义龙等10余人,自主开发了与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和锅炉在线检测清洁技术相关的产品。
到2005年,凯迪电力光一年利税就达4亿元,是东湖开发区纳税最多的企业。
“孵蛋人”曾到高校贴“牛皮癣”
东湖创业中心主任龚伟,是东湖创业中心的创始人之一。
1987年6月,武昌一些高校的电线杆及宣传栏上出现了一则小广告:“你想创业吗?你想闯出一番天地吗?我们将免费提供办公场所……请与XX联系,电话……”这是龚伟等5人连夜赶制的“招蛋入孵”的小广告。
龚伟笑称,放到现在,这些广告就是“牛皮癣”,别人一看肯定认为是骗人的,但在当年,可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思想激烈碰撞时,“下海”两字在高校引起极大争论,许多人认为,“下海”是不务正业。小广告贴出不到一天就被撕了不少,武汉大学保卫处还将龚伟叫到办公室狠狠地训了一通,并扣了一顶大帽子:“扰乱学校教学秩序!”
尽管如此,一颗小石头仍激起浪花,一些讲师、教授及科研机构的年轻人动了心,毅然扔掉“铁饭碗”下了海,当月,共有7家企业入驻东湖创业中心。
武汉在全国抢先吃“螃蟹”
1987年6月8日,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悄然诞生。其实它是个“早产儿”,等了半年才获得准生证,直到1987年12月24日,才获得国家科委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认可。
到2006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孵化器45家,居全国第二位,在孵企业2311家,毕业企业1154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有36家。2006年在孵企业工贸总收入68亿元,利税9.84亿元。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功能是: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场地和办公方面的设施,提供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服务,降低企业创业风险和成本,提高企业成活率和成功率,为社会培养成功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
东湖创业中心主任龚伟说:“只要有好科技成果或项目,拿到孵化器来,我们帮你变成小企业,再由小企业变成大企业。对有潜力的项目,我们有创业投资基金扶持,就算你失败了,我们一笑了之。”
面向新世纪,“科教兴国”战略渐入人心、创业热潮风起云涌,孵化器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过去的18年,东湖创业中心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关心下取得了长足进步,秉承“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创业孵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宗旨,我们制定了东湖创业中心“十一五”发展规划。
1、以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推动孵化器建设,积极拓展孵化空间
国家科技部在二○○○年颁发的《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科发火字[2000]157号)中指出要“加快创业中心的多样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办企业孵化器,使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和发展起来的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创业服务工作重要的参与力量”。根据科技部上述文件的精神,东湖创业中心将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孵化器的建设,通过新建、改造、合作、并购、托管等方式拓展孵化空间,提升孵化器的服务品质,计划在5年内拓展孵化空间使其总规模达到160万平方米,可同时对2000家孵化企业、5万名科技创业者提供服务。
2、以专业化的管理格局提升孵化服务的品质
强化专业服务
孵化服务涉及企业育成的各个方面,既包括房地产、物业等传统内容又涉及经济、法律、金融、管理、网络信息等各个专业领域,因此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极高。为提升孵化服务的品质,东湖创业中心在广泛借鉴发达国家孵化器管理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情况,以专业化为标准对孵化服务的管理格局作出重大调整。按照物业管理、投融资服务、信息化建设等不同的孵化服务内容,相应成立了三个专业化服务公司,即武汉东湖孵化管理有限公司、武汉众和创业投资咨询管理有限公司和武汉创业互联网络信息有限公司。三个专业公司在东湖创业中心统一的资源平台上独立运作,既各司其职又互相促进。今后各个专业公司将致力于各自的专业领域,广泛整和各种社会资源、培养专业人才,进而建立起孵化服务的行业标准,提升孵化服务的品质,推动孵化器产业的社会化、产业化。
打造服务平台,广泛整合社会资源
从2005年开始,创业中心将重点打造商业服务、投融资服务、培训教育、中介服务等不同业态的服务平台,针对孵化企业需求制定服务标准,为在孵企业引进高品质的服务机构。
推进全国联盟孵化网络的建立
在2004年的国际企业孵化器年会上,全国48家创业服务中心共同发表《东湖宣言》,倡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联盟孵化网络,为孵化企业在全国的发展提供同一标准的孵化服务。
3、以市场化的运行格局为孵化器产业的升级奠定基础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孵化器一直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并负责后期的经营管理。这种模式对孵化器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因政府投资力度问题,孵化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奠定孵化器的市场化运行格局,实现孵化器投资主体多元化、孵化管理专业化是促进孵化器间的良性竞争,改善孵化器经营管理、提升孵化服务品质的关键所在。
响应中央号召、根据科技部的要求,东湖创业中心一直在进行市场化运行方面的积极探索。一方面,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孵化器的建设,实现孵化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目前已与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武汉宏宇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资成立武汉东湖创业股份有限公司,争取三年内,以武汉东湖创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实现东湖创业中心的整体上市。另一方面,通过成立专业公司,建立起较完备的法人治理结构、市场化的人才遴选和利益分配机制,同时通过明确业务内容和发展方向为今后的公众化奠定基础。 目前东湖创业中心已建立起市场化的运行格局,今后将更深入、更积极地进行改革,推动孵化器产业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