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核心终端战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核心终端

  核心终端指对于企业战略而言最重要的终端;按照曾祥文“双终端”理论,主要包括:对于销售业绩至关重要的终端(通常人流量大、行业地位高),对于品牌推广意义重大的终端(目标消费人群集中,有深度沟通的条件);

  以家电业格力空调为例,国美苏宁大卖场是核心的销售终端;自营的连锁店是培育、培训消费者,提供技术服务等的核心推广终端;

  对于高端消费品(洋酒、水井坊、高档烟等),大卖场是核心的销售终端;而广州友谊商场之类的礼品柜,和其他高端人群出没场所,则是核心的推广终端;

  白酒行业风行一时的盘中盘,就是核心终端战术之一。

核心终端概述

  “核心终端”有以下特征:

  1、一致的“顾客战略”

  终端与供应商产品之间,服务对象是同一的。

  2、一致的“形象”追求

  终端想在顾客那儿留下了什么印象(亲善的?快捷的?廉价的?高档的?等等),与制造商的追求是一致的。

  3、“能力”的匹配

  终端的服务能力,能传递制造商商品的价值而不扭曲,如沃尔玛能体现宝洁的“专业”;伊藤整合其众多的日本电器、服装等“核心供应商”,一起塑造“日本精品中心”形象。

  4、延伸空间一致

  供货商对“核心终端”的掌控方法之一,是不断加粗供应链,这就要求“核心终端”的商品采购战略,与供货商的研发战略,达成一致。

怎样建设核心终端

  曾祥文的意见是:

1、怎样把现有终端转化为“核心终端”

  1) 商圈保护承诺

  供应商不以“开发多少终端”为目的,而以“提高终端竞争能力”、“通过扶持核心终端来挤压竞品的终端”的方式提高销售能力,“商圈保护承诺”是应有之义。品牌号召力不强的中小企业,不可能实现“高覆盖”战略,“核心终端”是最切实际的选择。

  2) 共同“吸引眼球”

  制造商不以“产品”的名义,而以终端的名义,开展“主题促销”。由于“核心终端”与目标顾客的心理距离较近,在顾客心目中已有的“记忆积累”可以作为 “促销”的“起点与支点”,所以,以“终端”的名义开展“推广”,收益往往更大。同时,能提升终端对制造商的“依赖”。

  3) 策划

  “终端”成长,依赖于“策划”,依赖于不断创新的吸引消费者眼球、适应消费者“心理周期变化”的活动或其它“战术”。但是,单个的终端不可能有策划人员;即使大卖场,也难有完整的策划功能。只有供货商,能为“核心终端”定期地、适时地推出“策划”。

  4) 培训

  同样,只有制造商能养活“培训班子”,针对核心终端的顾客战略、采购结构等进行培训。

  5) 降低交易成本

  一个集装箱的货物要进入沃尔玛仓库,据说宝洁只需30分钟,其它企业则要90分钟。仅此一项,据说双方节省“交易成本”每年400万USD。原因是宝洁的配送部门与沃尔玛的仓储部门是“无缝对接”的,是按照同一个标准“考核”的。

  通过“信息共享”,宝洁适时地知道沃尔玛即将缺货的品种、品类,进入仓储后的摆放位置与先后次序,并在装车时做“对接”;通过“质保协议”,双方达成“免检”,依据条码判定质量责任人(有至追踪到原料商)。

  交易成本的降低,实际上提高了终端对供货商的“转换成本”。

  2.怎样自己建设核心终端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企业,都“自己建立”了核心终端。

  1) 选址

  依据“商圈”原理,依据“是否有无可整合的终端资源”等状况,精心选址。麦当劳肯德基的选址,精确到“米”,方法有“数灯泡”、 “步量”等,尽量让人们最需要时容易找到它们。

  2) 买店

  商铺的难得性将逐步提高;商铺的升值趋向往往能减少商业风险。

  3) 用人

  选排适合的人去从事这份工作。

  核心终端是战略行为,我们人为,它是中小企业走向“价值链营销”的最佳跳板之一。

经典案例回顾

  1993年,可口可乐以4:1的汽水销售量压倒百事可乐,但百事可乐的总销售额却高出可口可乐的7.5%。

  科特勒咨询集团曾祥文认为,百事通过发展快餐业务(肯德基必胜客等),既提高了百事饮料的销售能力,又提高了百事对零售市场的控制力;虽然,可口可乐通过成功地运作麦当劳,也实现了对“核心终端”掌控。

  这就是现代商业竞争新格局的一个缩影:制造商的工作重心,从“客户开发”转变为“提升客户的竞争能力”;制造商之间的竞争,从“决胜终端”转变为“由各自的核心终端之间决胜”;商战的主角,日益从制造商转变为零售商,或以各自的核心终端为龙头的“企业链”。

  伊藤、普马、王府井等之所以品种、品牌结构如此的不同,也就是因为它们各自拥有不同的“核心供应商”(构成零售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那部分供应商);或者说,不同的供应商在把它们分别视为自己的“核心终端”。

  当然,最著名的例子是“宝洁──沃尔玛”链条。

  为什么会有这一竞争格局的转变?

曾祥文做了以下说明:

  1、品牌品类成倍涌现,消费者已经无力使用“制造商品牌”这一购买决策工具;能使用的, 仅仅是“零售商品牌”,如“好又多”意味着低价、中等或合格质量;仁和春天意味着高档名牌;太平洋能买到时尚、中高档等等。

  2、收入提高,“名牌”的“价差效应”不再具备“身份符号”的意义,“在哪儿吃”日益比“吃什 么”重要,“在哪儿买”日益比“买什么重要”。

  3、所以,对“制造商品牌”的忠诚度日益下降,已有大批专家感叹“品牌将死”。

  4、塑造“制造商品牌”的代价越来越高昂。

  由于“信息噪音”爆炸式增长,制造商塑造品牌的代价正成倍成倍的增加,品牌信息的“千人到达成本”每年都增长20%以上。于是,“制造商品牌”陷入绝境,成了一门“难炼易破”的武功,没有真正的价值

  5、竞争残酷,“价格战”的诱惑,使制造商给出的任何“价格空间”都没有实际意义,“高利率”与“低利率”仅仅是“大家站着”与“大家坐着”看电影的区别。只有建立了“核心终端”,制造商的让利或促销品发放才有意义,才能起到扶持终端而不为终端提供价格战的子弹、从而只伤别人不伤自己的作用。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核心终端战略"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