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工作坊(Workshop)
目录 |
工作坊(workshop)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20世纪初,一个叫普拉特的波士顿医生,把结核病人集中在一起,让他们相互分享适合自己的调节方法和令他们高兴的事。结果病人们不仅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对治疗效果有意想不到的提升,后来就被医学界、心理学界逐渐接受并发展。后来心理工作坊不再被作为"治病"的方式而存在,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在1960年代美国著名风景园林师劳伦斯·哈普林(LawenceHarplin)将“工作坊"的概念引用成为一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找出解决对策的手法,使其成为不同立场、族群的人思考、探讨和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
工作坊是目前越来越流行的一种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也是广大创客组织策划线下交流活动的常见模式。一般而言,工作坊是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10-20名左右的小团体在该名主讲人的指导之下,通过活动、讨论、短讲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较,工作坊具备一些鲜明的特征:
1)探讨的话题往往更有针对性。很多时候,都涉及到相关领域的前沿话题,甚至,很多伟大的思想与理论都是在工作坊这种形式的讨论之中诞生的。
2)组织形式更为灵活。可以在某人的家里,也可以在正规的会议室里面,更可以在旅游景点,工作坊的时间与地点都比较灵活。
3)费用较为低廉。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采用“AA制”的工作坊仅仅只需要参与者支付餐费与场地租用费即可(国内创客空间有采用会员制也有以单次活动作分级收费的模式)。
1.按操作形式可分为
工作坊的操作与进行的方式,随着不同的议题发生,而变更操作上的手法,但是基本上,基本的模式与架构是不变的。
(1)资讯的分享。工作坊第一个实施的步骤,就是必须将原有的基本资共同分享。透过这样分享的过程,可以将参与者所持有的资讯、讨论成果互相分享,让参与者能够在平的立场下共同讨论、交换意见,进而凝聚意识。
(2)小组提桉设计。第二个阶段主要利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参与者可以继续互相讨论。透过小组讨论的过程,让参与者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意见、激汤脑力、共同创造。透过凝聚意识的过程,拉近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以利往后活动的顺利进行。
(3)全体表达意见。最后的阶段就是各小组的发表时间。发表之前共同讨论出来的成果,和其他小组互相交流。随着各个小组的价值观与立场的不同,利用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事情,希望藉此沟通协调的机会,共同思考出一个最适合的方向,延续伸展至之后的活动上。
2.按其连贯性可分为
现在市面上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的工作坊形式五花八门,但是不外乎以下三种:
(1)单场工作坊,即选定一固定主题,有导师和其他参与者进行分享。讨论结束后,一般会安排一些交流活动,但不会特别在单独组织一场同主题工作坊。优点是选择的空间比较到,随报随学,缺点是价格比较贵。
(2)系列工作坊,一般指导师精心选择的一系列对心理咨询师或是参与者成长比较有益处的工作坊主题,进行系统的讨论、学习,数量一般在2场以上,即我们俗称的“连报”。好处是可以享受到很多优惠,坏处是容易遭遇商家的捆绑销售,选课形式不自由。
(3)自主配课型工作坊,以华夏心理智慧卡为例,通过学习储值卡等手段,让学员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工作坊,优点是可以获得和连报相同的价格,也可以有学员自由选择需要的课程、遇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坊再报名,随报随学。缺点是一次性预存的金额较高,通常几千到上万块钱的一次性投入,虽然性价比很好,但还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参与式工作坊”是一个多人数共同参与的场域与过程,且让参与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让这个方案如何推动,甚至可以实际行动,这样“聚会”与“一连串的过程”,就叫做参与式工作坊。换句话说,工作坊就是利用一个比较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将上述这些事情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有系统的过程。
“参与式工作坊”是一种可以将群众聚集起来,针对一项或是多项讨论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相互凝聚共识的一种开会方式。 一般的民众参与方式,例如:“公听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开会方式,大致上来说都是先由台上的主持人以及报告人先行报告,此时台下的民众只能做单方面的聆听,或在会后发问讨论。
“参与式工作坊”和一般民众参与不同的地方在于,“参与式工作坊”可以让每一个参与者互相发表意见,以游戏的方式带动参与者的参与感,用轻松的方式让参与者瞭解其规划的动机、目的,以及规划地点的现况,不仅可以获得多方的意见与想法,更有利于议题的讨论及整体活动推行。
“参与式工作坊”的角色有三种,分别为“参与者”、“专业者”、“促成者”。参加活动的人称之为“参与者”,如:群众。具有专业技能,对于进行讨论之专业主题直接助力者称之为“专业者”,至于主持及协助工作坊进行的人则称之为“促成者”,促使工作坊有效推动的人包括如何让参与的民众彼此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或是协助参与者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但绝对不是强势的为参与者做出决定。
工作坊如何变得有趣[1]
1. 发现
概念设计初期,为了让项目成员都有参与感,也为了收集更多维的思考角度,我们会邀请不同角色的人参与到创意工作坊中来。但工作坊绝不是将参与者集合在一起讨论几个问题这么简单,参与者是需要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完成既定任务,达成预设目标的。
如果刚好你也做过工作坊主持人,你一定也发现了这个现象:在工作坊中,每个小组的表现是存在差异的。有些小组讨论热烈,点子和方案阐述都非常精彩;但也有些小组比较沉闷,任务完成进度慢,方案阐述也不完善。
因此,能否让参与者明晰来意、快速融入、高效产出,并有所收获,是我们在设计工作坊时需要特别考虑的。
2. 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工作坊参与者的痛点是什么。
从上图我们不难发现,参与者的痛点主要集中在「话题讨论」和「成果展示」。
对于组织者来说,这是整个工作坊最值得期待的部分,但如果我们不充分准备,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而对于参与者来说,糟糕体验过程也是场灾难。
3. 解决
通过多次策划项目组创意工作坊,同时也以参与者身份体验了 Frog、IDEO、Thoughtworks 等咨询公司举办的活动,在最近一次工作中,我们实践了一套称之为「创意工作坊 3 步法」的方法,使工作坊的效果大大提升。
Step1 融入
让参与者快速摆脱局促感,融入到新的环境。
适用阶段:背景介绍、破冰
(1)让材料变得有趣
例如:在以 " 翻译 " 为主题的工作坊中,我们在背景介绍的开端,播放了一名老外用翻译机看延禧攻略的视频,一方面让大家感受使用翻译媒介的延时感,另一方面让工作坊在轻松的气氛中展开。
同时,我们还在破冰环节,利用有趣的贴纸和游戏化的方式,让各小组抽签选择了讨论主题。
(2)选一个组长
组长的好处是,当上组长的人会在责任心的驱使下,自然的成为小组讨论的组织者,推动大家完成主持人发放的任务,同时为方案讲解备好了人选。
所以有条件的话,组织者别忘了给每位组长准备一份小礼物以示感谢。
(3)留一个自己人
Thoughtworks 称之为 Coach,主要分担一部分主持人的工作。
Coach 可以参与小组讨论,但不要过分带节奏;当小组讨论陷入僵局或跑偏时,Coach 可以及时调节气氛或给予引导。由于 Coach 见证了整个小组讨论的过程,在后期资料整理和收集阶段,Coach 也会是很好的回溯者,像拍照、记录这样的工作都可以交给 Coach 完成。
Step2 解构
帮助参与者拆解目标,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的思考问题。
适用阶段:话题讨论
(1)列出任务体验的主要环节
例如:上图最终确定的任务体验为 " 打车 ",那么打车的主要体验环节则是叫车、坐车、结算。
主要环节不宜提炼过多,最好控制在 5 个以内。
(2)列出每个环节的痛点
组员可以按环节依次列举痛点,也可以乱序进行;尽可能多的列出痛点,卡壳时快速换下一个环节。
(3)写出可能的机会点
针对每一个痛点发散机会点,发散过程避免评判好坏或可实现性,越多越疯狂越好。
(4)Crazy8
如果时间特别紧张,你可以试试 Crazy 8。
除了提炼主要环节,在列举痛点和机会点时,主持人可以规定组员禁言 8 分钟,每人在这 8 分钟内必须写出一定数量的便签。8 分钟结束后,组员依次叙述自己写的内容,把相同的内容归类,然后再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工作坊的时间。
Step3 收敛
帮助参与者提炼设计亮点,提升分享质量。
适用阶段:方案构想、成果展示
(1)电梯宣言
一句话向大家介绍方案。
通过一种填空题的方式,帮助小组成员快速提炼方案的痛点、使用场景、竞争优势等。即使内心紧张到炸,也能完美的为大家介绍概念方案。
(2)故事版与原型
是电梯宣言的图形化补充。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不作硬性要求,当然如果你有幸和会画画的同学分到一组就开心偷笑吧。
工作坊举办过程中的建议[2]
1、分组建议
建议将不同角色的参与者平均分配到每个组,这样每个组就都能保证角色的多元化。另外,考虑到不是所有人都熟悉设计工作坊(例如产品和运营人员),因此可以在考虑每个组都放置一名很了解设计Workshop方法和流程的人在,这个人可以引导小组一直走在正确的方向上,使Workshop达到更好的效果。
2、提前沟通
为了让Workshop更顺利的进行,可以提前给参与者发送一些和设计思维、工作坊相关的资料,让他们提前了解,有一定的心理预期。
还有就是最好提前和专家沟通,和他们明确本次Workshop的目的,这样专家在点评的时候就更容易有针对性。我们这次Workshop就没有提前和专家沟通,导致专家对大家最后方案的评价太偏向于可实施性和正确性,给方案提了很多负面的意见,而我们Workshop的主要目的其实是让大家体验和学习设计思维。
3、破冰游戏
在分好组之后,花5-10分钟玩简单的破冰游戏,有助于让互相不熟悉的参与者化解尴尬从而更好地合作。
我们这次破冰游戏就非常简单,我们给每组的每个人一个动物的名称例如猴子、老虎等。游戏规则就是主持人叫到什么动物,这个动物就要快速站起来,反应最快的组可以拿到分值。最后,得分高的组可以优先选择一个用户画像(Persona)。我还知道一种破冰游戏是提供每个组意大利面,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组搭得高。
1.Q:工作坊那么好,是不是什么情形下用工作坊都合适呢?
A:当然不是,工作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工作坊对以下情形来说不是最佳的选择:① 想让大家达成事先确定好的结论或答案;② 想作单向的信息传递或作详细的实施任务分配;③ 谈话时间少于一个半小时或人数在5人以下;④ 在一种极端的、可能引起激烈争论的场景下。
2.Q:做一场工作坊需要多长时间?
A:不包括前期准备和后期跟进的时间,只是工作坊讨论实施期间,短的可到半天,长的可到三四天,要视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开展形式来决定。
3.Q:哪些课题特别适合用工作坊而不是传统培训?
A:一类是讲公司战略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这类课程有比较大的特殊性,外部老师讲课只能是教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等,很难跟企业实际情况联系,用工作坊开展,企业高管和骨干员工从上至下一起进行讨论和梳理,才能输出具有企业特色的成果;
另一类是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提升服务水平等课程,外部讲师只能按一般情况讲授,跟企业实际操作有一定差距,学员能把知识转化为绩效的更少,用工作坊开展能让学员根据实际工作,结合知识点提出合理化建议,与绩效提升紧密结合。
4.Q:对于传统培训来说,好的老师是培训的关键,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工作坊课程的领域,如何判断一位引导师的“好”“坏”呢?
A:在培训类工作坊,引导师不单单是一个主持人,不是会按流程背几句台词就可以的,所以我们认为一位好的引导师除了接受过充分的引导训练外,对于课题有深入的了解与领悟也是很重要的。目前市场上参杂着一些自称引导师,但没经过足够引导训练,或凭着粗浅的知识就开始带领别人开展工作坊,这是对学员非常不负责任的。另外,引导师的亲和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位引导师只会摆出一幅高高在上、权威和专家的样子,怎能给学员创设和谐的讨论氛围呢?
5.Q:工作坊是怎样使得一些学员们似乎早已懂得的道理、早已有雏形的想法、早已明白的方法变得切实可行起来了呢?
A:首先,工作坊创设了一个接纳各种想法的平台;其次,老师在引导学员进行讨论时的状态促成了改变的发生;最后,工作坊后的跟进落实是关键。
6.Q:工作坊对参与人数有要求吗?
A:有的。工作坊参与人数的下限是不可少于5人,但一般的培训型工作坊我们建议是20-40人,每组5-8人;会议型工作坊人数上限可增多,如某公司年会用工作坊的形式进行,一百多人也是可以的。
7.Q:现在以工作坊形式开展的培训多不多?大家可以接受吗?
A:“工作坊”是一种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学习模式,由于它主题鲜明、时间紧凑、形式灵活、效果显著,因此成为一种在企业、学校、社会深受各类群体认可的辅导模式。中大咨询是业内较早使用工作坊形式开展培训的公司之一,有丰富的实施经验,详细可查看案例及客户评价。
8.Q:工作坊用以培训的效果是否明显?
A:知识学习是需要不断地运用,并在实践中理解、内化、纯熟的,工作坊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提出的。工作坊模式运用在培训课程,摆脱了枯燥的理论说教与实践操作脱节的现象,使培训模式得到改革与创新,能有效地提高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培训效果。
9.Q:参加工作坊有什么要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