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孙冶方奖)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项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官方网站网址:http://sunyefang.cass.cn/

目录

什么是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是为纪念我国卓越的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对经济科学的重大贡献,表彰和奖励对经济科学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推动中国经济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而设立的经济学科类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于1985年开始设立和评选,每两年评选、颁发一次,是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

孙冶方介绍

经济学家孙冶方
放大
经济学家孙冶方

  孙冶方,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经济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原名薛萼果,1908年10月24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玉祁镇。

  孙冶方的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1979)、《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续集)》(1982)、《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续集增订本)》(1983)、《孙冶方选集》(1984)、《社会主义经济论稿》(1985)、《中国社会性质的若干理论问题》(1985)

  孙冶方的经济学观点独到精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坚持的经济观点又有不同的特色。30—40年代,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常识,论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认为:

  • 国际财政资本的统治与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特别是二者相互勾结,是造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根源。
  • ③废除土地私有制是农民解放运动的最高形式。

  50—60年代,潜心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勇敢倡导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他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应该从他在苏联担任讲课翻译算起,但真正形成他独立的思想体系却始于50年代中期。1956年,孙冶方去苏联考察时,同苏联统计局的索波里交换了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看法。尔后,他开始批判自然经济论和唯意志论,探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是“一线四论”:

  70—80年代,结合政治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继续探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的体系。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学观点是:

  • ③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的看法:肃清“左”的思想影响;坚持划分国家和企业权责的“杠杠”;改革统计管理体制;以25%作为积累率的界限是没有根据的;改革计划方法。
  • ④基本采用马克思《资论》的体系,组织撰写《社会主义经济论》(大纲)。“大纲”除导言部分外,共分三篇:生产篇、流通篇和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篇。“生产篇”以经济效果为中心,运用马克思产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学说,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以及组成财富的细胞即产品出发,揭示它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流通篇”首先在流通概论中批判了无流通论观点,论述流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个别企业的资金循环入手,从资金占用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资金运动规律,加速资金周转,以最小的资金占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接着论述了几种交换关系等。“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篇”着重论述综合平衡。在一定的有效需求水平下,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统计和计划自觉安排各种产品之间的比例

  孙冶方的经济观点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是中国经济学界对自然经济论最早进行批判的经济学家;他是中国经济学界对经济体制实行根本改革的最早倡导者;他是中国经济学界创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体系的积极探索者。

  为了纪念中国卓越的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对经济科学的重大贡献,于1983年成立了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奖名录

第一届(1984年)

  著作奖(4本):

  1、罗季荣:《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出版。

  2、梁文森、田江海:《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出版。

  3、尹世杰(主编)、王美涵、罗镇齐、何同甫、郑必清、谢丽卿、杨体仁、胡在知、袁培树、凌宏城、陈汀柯、彭明朗、陈锡龄:《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

  4、孙尚清(主编)、张卓元(副主编)、蔡中杰(副主编)、陈吉元(副主编)、张曙光、薛永应、刘厚成、张泽厚、陈玉光、陈胜昌、汪海波、戴园晨、霍俊超、冒天启、恽希良、任惟忠:《论经济结构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

  论文奖(47篇):

  1、周叔莲:《科学、技术、生产力》,《光明日报》,1977年5月30日。

  2、苏绍智、冯兰瑞:《驳姚文元按劳分配产生资产阶级的谬论》,《人民日报》,1977年8月9日。

  3、蒋学模:《再谈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4、张朝尊、项启源、黄振奇:《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商品生产》,《经济研究》,1979年第4期。

  5、何建章:《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经济研究》,1979年第5期。

  6、邝日安、晓亮:《试论价值规律同企业独立自主权的关系》,《经济研究》,1979年第5期。

  7、谢佑权、胡培兆:《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有计划地利用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问题讨论专辑》,《经济研究》编辑部,1979年6月编。

  8、晓鲁:《“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提法是科学的吗?》,《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

  9、袁文祺、戴伦彰、王林生:《国际分工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10、蒋一苇:《企业本位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11、苏星:《怎样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红旗》,1980年第2期。

  12、杨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改变农业落后面貌》,《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第1期。

  13、王贵宸、魏道南:《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是一种好办法》,《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第1期。

  14、乌家培:《探索社会主义再生产模式的若干问题》,《经济数学方法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2月出版。

  15、陈敏之:《住房还是商品》,《社会科学》(上海),1980年第3期。

  16、杨坚白、李学曾:《论我国农轻重关系的历史经验》,《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17、廖季立:《从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谈体制改革》,《人民日报》,1980年8月26日。

  18、吴象:《阳关道与独木桥—试谈包产到户的由来、利弊、性质和前景》,《人民日报》,1980年11月5日。

  19、王梦奎:《企业领导制度中的一个问题—对于一长制的考察》,《经济研究》,1981年第1期。

  20、李成瑞:《财政、信贷平衡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经济研究》,1981年第3期。

  21、顾宗枨、孙广林:《试论我国工业企业的级差收益及其调节》,《社会科学研究》(四川),1981年第4期。

  22、万欣:《应当从分析商品开始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吉林人出版社,1981年8月出版。

  23、林文益、贾履让:《关于供求规律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经济研究》,1981年第9期。

  24、恭永应:《生产力系统论—关于生产力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的探索》,《经济研究》,1981年第9期。

  25、肖灼基:《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1年第5期。

  26、赵人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机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优越性》,北京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

  27、董辅礽:《经济利益经济杠杆经济组织》,《大转变中的中国经济理论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

  28、滕维藻、郑伟民:《资本国际化与现代国际垄断组织》,《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29、马家驹:《〈资本论〉的方法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学术月刊》,1982年第3期。

  30、吴敬琏:《关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基本结构的若干理论问题》,《经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

  31、方民生:《论劳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经济研究》,1982年第5期。

  32、刘景林:《论基础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1期。

  33、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本论》教学小组:《劳动价值论是揭露现代资本主义剥削的强大思想武器》,《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1期。

  34、张寄涛:《马克思的剩余劳动理论和社会主义剩余劳动的性质及其再现形式》,《〈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

  35、高峰:《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36、孙尚清、吴敬琏、张卓元、林青松、冒天启、霍俊超:《试论孙冶方的社会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37、宋则行:《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合理高速经济结构》,《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3期(经济增刊)。

  38、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重新组合”的历史性要求及其在联产承包制中的实现》,《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5期。

  39、卫兴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40、曾启贤:《孙冶方经济理论体系试评—突破理论困境的贡献和新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术月刊》,1983年第11期。

  41、何炼成:《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特殊含义》,《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42、余广华:《国民收入生产结构的若干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43、杨圣明:《消费基金的性质、形成、动态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44、王向明:《人口与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分配》,《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45、林凌:《关于中心城市改革的几个问题》,《财贸经济》,1984年第1期。

  46、张曙光:《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

  47、黄达:《中国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和通货物价控制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

第二届(1986年)

  著作奖(5本):

  1、黄达:《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

  2、周叔莲(主编)、裴叔平(主编)、洪惠如、杨沐、徐传珍、于丽文、黄觉非、王玉书、陈慧琴、陈栋生、黄江南、陈树勋、丁敬平、孙克亮、钱家骏、黄载尧:《中国工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出版。

  3、雍文远(主编)、李鸿江(副主编)、袁恩桢(副主编)、王志平、王国诚、朱懋庸、杨建文、罗宗、周建明、张继光、钱世明、龚金国、曹麟章、童源轼:《社会必要产品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

  4、陈琦伟:《国际竞争论》,学林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

  5、林子力:《论联产承包责任制—兼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

  论文奖(12篇):

  1、蔡重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探讨》,《经济研究》,1984年第10期。

  2、赵人伟:《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的若干变化趋势》,《经济研究》、1985年第3期。

  3、复旦大学经济系国民经济研究小组:《目前我国消费基金膨胀的原因及对策》,《中青年经济论坛》,1985年4月创刊号。

  4、吴敬琏:《再论保持经济改革的良好经济环境》,《经济研究》,1985年第5期。

  5、薛敬孝:《耐用消费品副类和再生产周期理论》,《南开学报》,1985年第5期。

  6、林凌:《城市经济商品化与城市开放》,《财贸经济》,1985年第9期。

  7、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综合调查组:《改革:我们面临的挑战与选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调查综合报告》,《经济研究》,1985年第11期。

  8、中国社会科学院“六五”经验研究组:《对“六五”时期建设和改革问题的回顾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9、华生、何家成、张学军、罗小朋、边勇壮:《微观经济基础的重新构造》,《经济研究》,1986年第3期。

  10、卫兴化、洪银兴、魏杰:《企业活力企业行为约束机制》,《学术月刊》,1986年第4期。

  11、徐节文:《我国的工资改革》,《中国经济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出版。

  12、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论国民经济结构变革——新成长阶段农村发展的宏观环境》,《经济研究》,1986年第5期。

第三届(1988年)

  著作奖(4本):

  1、熊映梧(主编)、王恺、张艺、吴国华、孟庆琳:《生产力经济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

  2、胡汝银:《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6月出版。

  3、潘振民、罗首切:《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均衡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6月出版。

  4、中国科学院课题组、北京大学课题组、中共中央党校课题组、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吴敬琏课题组、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国家计委课题组、上海课题组:《中国改革大思路》,沈阳出版社,1988年7月出版。

  论文奖(7篇):

  1、丁声俊:《关于我国粮食发展战略问题》,《河南粮食经济》,1985年第11期。

  2、李成瑞:《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若干问题》,《财贸经济》,1986年第11期。

  3、经君健:《试论地主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2期。

  4、丁鹄:《向慢性通货膨胀论者进一言》,《金融研究》1987年第7期。(评审小组推荐)

  5、李京文、郑友敬等:《技术进步产业结构问题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

  6、戴园晨、黎汉明:《工资侵蚀利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潜在危险》,《经济研究》,1988年第6期。

  7、季崇威、杨沐:《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执行外向发展战略》,《人民日报》,1988年7月18日。

第四届(1990年)

  著作奖(4部):

  1、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2、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

  3、李扬:《财政补贴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6月出版。

  4、胡代光、魏埙、宋承先、刘诗白主编:《评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论文奖(8篇):

  1、蔡江南、符钢战、沈晗耀、林绥:《企业劳动力面临的问题及其出路——对上海企业的调查研究报告》,《上海经济研究》,1987年第6期。

  2、樊纲:《灰市场理论》,《经济研究》,1988年第8期。

  3、吴敬琏:《通货膨胀的诊断和治理》,《管理世界》,1989年第4期。

  4、贝多广:《论社会资金流动的综合平衡》,《经济研究》,1989年第7期。

  5、陈吉元、邓英淘、姚钢、徐笑波:《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路》,《经济研究》,1989年第10期。

  6、程秀生:《中国传统的积累模式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性》,《管理世界》,1989年第6期。

  7、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片形势分析小组:《以改革促稳定在稳定中发展》,《经济研究》,1990年第7期。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八五”计划基本思路研究组:《“八五”经济发展:方针、途径与政策》,《经济研究》,1990年第7期。

第五届(1992年)

  著作奖(4部):

  1、李拉亚:《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

  2、杨坚白等:《新中国经济的变迁与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

  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4月出版。

  4、吴敬琏:《通向市场经济之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

第六届(1994年)

  著作奖(6部):

  1、许涤新(主编)、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二、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1990年9月、1993年8月出版。(本书其他作者:汪士信、石奇、方卓芬、方行、简锐、胡铁文、徐雪筠、陈正炎、王水、徐新吾、黄如桐、姜铎(蒋立),唐传泗、贵畹兰、汝仁、刘佛丁、丁长清、吴太昌、朱秀琴、郭太炎)

  2、王慧炯(主编)、陈小洪(副主编):《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9月出版。(本书其他作者:胡汝银、林栋梁、郑易生、张景曾、仝月婷、莫天全、吕朴、夏小林、王卫、杨良、常清、廖英敏、卢文荣、陈海淳、鲁志强、胡欣欣)

  3、王洛林、翁君奕、张小金、李文溥、陈其林、黄建忠、庄宗明、郭俊胜、朱崇实:《外商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理论与方法》,鹭江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

  4、马建堂(主笔):《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本书其他作者:陈小洪、吴仁洪、金尔林、王丽杰、房汉廷、姚广海、丁宏祥)

  5、郭克莎:《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12月出版。

  6、刘方棫(主编)、杨圣明(主编)、张少龙(副主编):《90年代中国市场消费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本书其他作者:陈炳才、于小东、刘伟、张平、贾履让、王刚、刘春旭)

  论文奖(14篇):

  1、郑洪庆:《超越放权强化产权——对部分国有企业“虚脱症”的思考》,《经济日报》,1990年6月29日。

  2、张问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概述》,《经济研究》,1991年第6期。

  3、中国城市土地使用与管理课题组(李扬执笔):《我国城市的土地使用制度及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4、刘世锦:《经济体制组织选择与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经济研究》,1992年第4期。

  5、唐宗焜:《国有企业利润转移和企业再生产能力》,《经济研究》,1992年第7期。

  6、江小涓:《中国推行产业政策中的公共选择问题》,《经济研究》,1993年第6期。

  7、吴晓灵、谢平:《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中国货币政策》,《经济导刊》,1993年第4期。

  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计课题组(李克平执笔):《建立一个规范、有效的财政新体制》,《改革》,1993年第6期。

  9、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计课题组(周小川执笔):《企业与银行关系的重建》,《改革》,1993年第6期。

  10、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2月出版。

  11、陈吉元、胡必亮:《中国的三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研究》,1994年第4期。

  12、国家计委经研中心基础产业资金筹集课题组(郭树华、孙国华、许江萍执笔):《我国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资金筹措》,《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年第6期。

  13、郑玉歆:《正确认识我国工业经济效益的总体趋势》,《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年第6期。

  14、辜胜阻:《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何处去》,《改革》,1994年第4期。

第七届(1996年)

  著作奖(5部):

  1、严瑞珍、王沅:《中国贫困山区发展的道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

  2、袁志刚:《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2月出版。

  3、朱玲、蒋中一:《以工代赈与缓解贫困》,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

  4、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95年11月出版。

  5、刘伟(主笔):《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本书其他作者:蔡志洲、杨去龙)

  论文奖(11篇):

  1、《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2、赵小雷:《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年第3期。

  3、李光远:《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旗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习札记》,《求是》,1994年第9期。

  4、中国社科院经济学科片“1991~2010年经济发展思路”课题组(李京文等执笔):《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与政策选择》,《管理世界》,1994年第4、5期。

  5、“中国社会保障的体制选择与经济分析”课题组(周小川、王林执笔):《社会保障:经济分析与体制建议》,《改革》,1994年第5、6期。

  6、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7、张春霖:《从融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改革》,1995年第3期。

  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设计”课题组(李剑阁执笔):《继续推进流通市场化和市场制度化》,《改革》,1995年第5、6期。

  9、李扬:《国际资本流动与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

  10、黄季焜:《中国粮食供需平衡的分析和对策——也谈中国是否会使世界饥饿》,《改革》,1996年第2、3期。

  11、许小年:《信息、企业监控和流动性——关于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的几个理论问题》,《改革》,1996年第4期。

第八届(1998年)

  著作奖(3部):

  1、陈锡文:《中国农村改革:回顾与展望》,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2、杨承训:《市场经济理论典鉴——列宁商品经济理论系统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3、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

  论文奖(12篇):

  1、朱善利:《论经济总量均衡的条件》,载《效率、公平与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论坛》1992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

  2、赵汇:《怎样理解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2期。

  3、杨瑞龙:《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1995年第2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研究”课题组(郑海航、江小涓、张承耀负责):《严重亏损国有企业的亏损原因剖析》,《管理世界》,1997年第1期。

  5、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杨圣明、温桂芳、边勇壮执笔):《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总体设想》,《财贸经济》,1997年第12期、1998年第1期。

  6、唐宗焜、韩朝华:《国有企业产权交易行为分析》,《改革》,1997年第2、3期。

  7、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金碚、胥和平、谢晓霞执笔):《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管理世界》,1997年第4期。

  8、刘树成:《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管理世界》,1997年第6期。

  9、银温泉、臧跃茹:《目前企业集团发展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经济参考报》,1998年1月6日。

  10、张军扩、吕薇、熊贤良(执笔):《国有经济的职能错位与战略性改组的基本方向》,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11、江小涓:《市场化进程中的低效率竞争实践—以棉纺织行业为例》,《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12、叶坦:《“中国经济学”寻根》,《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第九届(2000年)

  著作奖(1部):

  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论文奖(10篇):

  1、宋晓梧、张小建、陈宇等:《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本书总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2、阎滔:《论从抑制通胀到扩大内需转型期的宏观调控政策》,《改革》,1998年第6期。

  3、胡鞍钢:《就业与发展──中国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序),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3、韩俊:《农村经济结构的变更与国民经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第九章,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5、宋文兵:《中国的资本外逃问题研究》,《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6、许宪春:《世界银行关于中国GDP数据的调整及其存在问题》,《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7、陈清泰等主编:《国企改革攻坚15题》,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8、林毅夫:《价格双轨制与供给反应:理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第四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9、谢平:《新世纪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

  10、杨惠馨:《以汽车制造业和耐用消费品制造业为例的结论和政策含义》,《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第八章,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

第十届(2002年)

  著作奖(3部,每部奖金20000元):

  1、李维安等:《公司治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2、臧旭恒等:《居民资产与消费选择行为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联合出版

  3、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版

  论文奖(8篇,每篇奖金10000元):

  1、陈宗胜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

  ——节选自《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第一章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2、范从来:《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

  3、王燕等:《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转轨成本、改革方式及其影响——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4、夏斌、廖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5、杨瑞龙(主编):《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及其深层次的解释》

  ——节选自《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6、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郭克莎执笔):《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7、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8、张晓山等:《对中国农民中介组织的理论研究》

  ——节选自《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探究》第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

第十一届(2004年)

  著作奖(3部):

  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3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2、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3、纪宝成(主编):《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论文奖(10篇):

  1、黄少安:《关于制度变迁的三个假设及其验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张晓朴:《入世后应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政策选择(上、下篇)》《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2年第4、5期

  3、余永定:《通过加总推出的总供给曲线》《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4、张新、蒋殿春:《中国经济的增长——GDP数据的可信度以及增长的微观基础》《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1期,2002年10月

  5、张车伟:《营养、健康与效率——来自中国贫困农村的证据》《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6、樊纲、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7、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与资本形成》《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8、刘小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

  9、谢平、陆磊:《中国金融腐败研究:从定性到定量》《比较》第八辑,中信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10、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经济参考报》2003年12月24日

第十二届(2006年)

  著作奖(3部,每部奖金30000元):

  1、王元龙:《中国金融安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2、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地主制经济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3、左大培:《内生稳态增长模型的生产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论文奖(10篇,每篇奖金20000元):

  1、林汉川、夏敏仁、何杰、管鸿禧:《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北京、辽宁、江苏、浙江、湖北、广东、云南问卷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2、李雪松、詹姆斯?赫克曼:《选择偏差、比较优势与教育的异质性回报: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3、胡必亮:《村庄信任与标会》,《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4、荆林波:《质疑外包服务降低成本及引起失业的假说——以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为例》,《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5、李扬、殷剑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6、赵志君、金森俊树:《一个中国私营部门发展模型》,《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7、陈佳贵、黄群慧:《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8、刘树成、张晓晶、张平:《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9、平新乔、郝朝艳、毛亮、李化松、张璐、胡向婷:《垂直专门化、产业内贸易与中美贸易关系》,选自《中美贸易顺差结构分析与对策》一书(张燕生、刘旭、平新乔主编)第二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10、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改革》2006年第5期

第十三届(2008年)

  著作奖(2部,每部奖金3万元):

  1、何炼成:《价值学说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7月

  2、出版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共5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3月、2005年8月、2006年7月、2008年5月出版

  论文奖(7篇,每篇奖金2万元):

  1、姚洋、张晔:《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的动态研究——来自全国及江苏省、广东省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2008论文奖(7篇,每篇奖金2万元)

  1、姚洋、张晔:《中国出口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的动态研究——来自全国及江苏省、广东省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2、裴小革:《论财富》(节选自杨圣明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第二章),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3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总报告——对17个省(市、区)2749个村庄的调查》,《改革》2007年第6期

  4、LawrenceJ、Lau(刘遵义)等:《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5、李周主编:《中国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第六章《中国扶贫绩效及其因素分析》,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

  6、白重恩、谢长泰、钱颖一:《中国的资本回报率》,《比较》第二十八辑,中信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7、沈坤荣、付文林:《税收竞争、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第十四届(2010年)

  著作奖空缺。

  论文奖(8篇,每篇奖金3万元人民币):

  1、陈增敬、Larry Epstein的《连续时间下的模糊性、风险性和资产收益》(刊于Econometrica2002年7月第70卷)

  2、曾力生的《产量变动和价格变动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利用非负矩阵谱理论的投入产出分析》(刊于Economic heory2008年3月第34卷)

  3、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总体回归模型设定》(刊于《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4、张晓朴的《外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后评价分析和政策建议》(刊于《比较》2008年9月第38辑)

  5、潘家华、陈迎的《碳预算方案:一个公平、可持续的国际气候制度框架》(刊于《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6、岳希明、李实、史泰丽合着的《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刊于《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7、谢富胜、李安、朱安东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和1975—2008年美国经济的利润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8、蔡昉的《人口转变人口红利刘易斯转折点》(刊于《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第十五届(2012年)

  著作奖(2部):

  侯云春、韩俊、蒋省三主持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成果《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

  刘世锦等著《陷阱还是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和战略选择》

  论文奖(4篇):

  王国刚的《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

  宋铮等合写的“Growing Like China”(中文译名:《中国式增长》)

  楼继伟的《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的六项制度》

  许成钢的“The Fundamental Institutions of China’s Reformsand Development”(中文译名:《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性制度》)

  据悉,颁奖会将于2013年11月在北京举行。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Gaoshan2013,Mis铭,刘维燎,苏青荇,nonameh,Tracy,陈cc.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