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农业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 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
目录 |
什么是可持续农业[1]
可持续农业的概念,最早是由世界银行于1981年提出来的,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渐被公认。鉴于世界人口不断增加,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全面机械化对资源消耗加剧,水源质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和生态退化问题。为了寻求对策,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提出了可持续农业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
可持续农业的核心是“可持续”,是指不会耗尽资源和损害环境的农业生产体系。开发这种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为了在保持农业生产水平与农民纯收入水平的同时,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在以生态环境可接受的条件下来满足未来对食品和纤维需求的同时,保持自然资源基础。因此,可持续农业与环境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一种综合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长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与改善环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可持续、稳定全面的发展。
1988年,美国农业部和环境保护署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定义:“所谓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应用当地固有的技术,为长期达到以下目标,力求植物和家畜生产构成一个综合的生产体系”,这些目标是:①满足人们食物和衣料的需要;②提高农业生产所依赖的环境和自然资源质量;③对不可再生资源和农场内可利用的物料最有效地利用,同时在适当场合下对生物循环和自然管理方法进行综合调控;④维护农业生产主体的经济活力;⑤提高农民和全社会总体的生活质量。
1990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的食品、农业、保护和贸易法案(简称1990年农业法)对可持续农业下了如下定义:“可持续农业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动植物综合生产系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能满足人类对食品和纤维的需要;提高和保护农业经济赖以维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最充分地利用非再生资源和农场劳动力,在适当的情况下综合利用自然生态周期和控制手段;保护农业生产的经济活力;提高农民和全社会的生活质量。”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91)对可持续发展农业提出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一种旨在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确保获得可持续满足当代及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要,能保护和维护土地、水、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不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而且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
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农业生态效益的持续提高。
可持续农业的目标是使农民与农村的经济、生态、社会状况得到全面改善,留给子孙后代一个不断改善的资源与环境基础。途径是通过制度与技术创新,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基础是资源与环境合理利用与有渊护。
可持续农业的特点[2]
可持续农业的特点“三色农业”,即:以生物工程、工厂化为特点的白色农业;以开发海洋和内陆水域为特点的蓝色农业;以安全生产、营养、无污染、无公害产品为特点的绿色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要求实现瞻前顾后、环顾左右的农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要求实现农业结构的最优化、高度化和效益最大化,实现农业生态效益持续提高和改善。
我国可持续农业面临的问题[2]
①中国未来16亿人口及其消耗量的不断增长,要求更多的食物与物质供应;
②全球气候变化的负面效应,增温与气候热浪的频繁侵袭,以及灌溉水源的严重匮乏;
③荒漠化与土地退化,水土流失、风沙化、盐渍化和土壤肥力丧失导致土壤表层的剥蚀和土地生产力的衰退;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与失调,动植物物种的加速灭绝,森林、草地、湿地的退缩,以及病虫、杂草灾害的猖獗发生。
可持续发展农业要求实现农业结构的最优化。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所要求的最优化农业结构,必须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作为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也要求农业的专业化。从传统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是一个农业创新的过程。在不损害生态环境、不牺牲未来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农业技术创新、结构变革和制度创新等手段,来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