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模式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什么是医学模式[1]
医学模式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医学发展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方式、发展规范的总和。它反映人们用什么观点和方法研究、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决定着人们对人的生命、生理、病理、预防、治疗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指导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
医学模式的演变历程[2]
某一时代的医学模式与该时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状况,科学文化的道德价值取向息息相关。纵观医学发展过程,医学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的经验医学和机械医学模式;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实验医学和生物医学模式;现代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1.古代经验医学和机械医学模式
据历史文献记载:古代人类在自然界的生存斗争中,利用砭石排脓血,中国古代有扁鹊、华佗等名医,并著有相关的医学论著。当时的医学建立在个人的感性经验之上,医疗活动多采取分散的、流动的、个体的方式。医疗技术水平很低,主要以医生的眼、耳、鼻及简单的工具作为技术手段。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繁荣,类似医院的医疗机构逐步开始出现,唐代长安的“悲田坊”,宋代杭州的“安济坊”、“广惠坊”。这个时期并未形成真正具有医学科学意义的医院,医院建筑大多不是专用建筑,有的医院设在简陋、破旧的建筑物中,有的则借用闲置的教堂、寺庙。建筑物潮湿、阴暗、光线不良,生活设施少、环境恶劣。医院多是大房间,病床是几个病人乃至几十个病人共用的大通铺,没有基本的分科、隔离设施。
2.近代实验医学和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建立在群体理性实验分析基础上的,产生于17世纪的欧洲。塞尔维特发现了肺循环,维廉·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乃至后来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这些为医学走上实验科学的道路奠定了基础。随后的300年间,由于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基础医学的发展,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医疗科学体系。再加上科学技术成果在医学上的应用,使诊断学和治疗学产生了根本变化,现代医学从此进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在现代医学演进的近几个世纪内,这种医学模式的巨大扩展,导致了现代医学的分科化,即在医院的组织结构上出现了临床科室及辅助医疗部门。我们今天见到的医院中种类繁多的门诊科室就是在这种模式下产生的。专业分工,集体协作是近代医院的基本特征。
由医学模式变化所引起的医院分科化对于医院建筑形态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医院建筑功能的逐渐明晰,医院建筑布局集中化,机械化、自动化装置在医院中应用,医技科室成为医院建筑设计的重点。
3.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是当代建立在对病人终极关怀基础上的。近几十年来,人们对于疾病和健康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生理学的范畴,而向心理、行为科学和社会学领域扩展。现代人类疾病和死因的统计资料表明:心理、社会因素与人类健康与疾病有极大的关联性。人们认识到,生物医学模式概念已不能确切概括人类疾病与健康的性质以及医疗保健的途径。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指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并达到合理的治疗和预防,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环境及社会......,这就要求一种新的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观念包含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内在相关性。因此,生物一心理-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的产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并成为当代医学发展趋势。此次医学模式的变化,同样引起了医院功能的改变。即由原来单一的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复合型转化,不仅从生物学角度,而且从心里学、社会学及建筑环境、设备等方面为病人创造良好的整体医学环境。将更加重视人的社会、心理及获取信息的需求,医院的艺术化、家庭化、庭园化、数字化趋向将更加明显,医疗环境质量的好坏将成为现代医院的重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