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利益相关者模型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利益相关者理论)

目录

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模型

  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后果具有利害关系的群体或个人。对企业而言,其利益相关者一般可以分为三类: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 (股东公司资本的主要供应者),产品市场利益相关者(公司主要顾客供应商、当地社团和工会),以及组织中的利益相关者(所有公司员工,包括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每个利益相关者群体都希望组织在制订战略决策时能给他们提供优先考虑,以便实现他们的目标,但这些权益主体的相关利益及所关心的焦点问题存在很大的差别,且往往互有矛盾。公司不得不根据对利益相关者的依赖程度作出权衡,优先考虑某类利益相关者。“股东优先”的治理模式正是因此而产生的。

  然而,随着人们对企业行为社会效应的关注,利益相关者理论被提了出来,要求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兼顾各类利益相关者。

  为使社会期望与企业行为达成一致,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政府管制或社会调控。但这种方式的效果是不令人满意的,一方面因为管制成本过高,另一方面也因为管制的可行性或效果有限。出现后一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企业的社会效应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尚未完善。传统的评价方式如利润现值评价,由于无法计算企业导致的社会成本增加,包括对人们健康和财产的损害、对公司的调查研究和起诉费用等,已越来越不可靠。此外,由于股票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的只是反映了经济和市场的短期模式和一般水平,或者受到人为操纵,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公司本身的绩效,因而通过股票市场同样无法作出充分评价。

  鉴于社会管制方法的失效,人们提出将政府管制或社会调控内生于企业治理结构中,以内部调控替代外部调控。其方法是采用一定的组织制度设计方式逐步向企业内部渗透,这种组织制度方式就是重组企业的治理结构。

利益相关者模型与股东中心模型的比较

  Image:相关1.jpg

  与传统的股东中心模型(图2)比较,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型在各方面发生了变化,表现在:

  1.所有者的定位

  股东中心理论认为,无论从收益上还是从对公司的控制上,公司剩余索取权的所有者非股东莫属。利益相关者理论则认为公司的所有者不仅仅是出资人,而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管理层、职工、债权人、供应商、顾客、消费者、政府等。

  2.治理的目标

  从公司治理理论的渊源看,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因此,在股东中心理论看来,公司治理的主要目标是监督和制衡经营者,实现股东的资产收益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理论则认为,在公司营运过程中,不仅会出现经营者败德行为,而且也会出现股东滥用有限责任、从而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道德风险,如过度操纵、出资不足、欺骗等行为,公司治理的目标是满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关注公司经营所造成的社会和政治影响。

  3.决策模式

  在股东中心模型下,公司决策主要由所有者和经理作出,其他人的作用相当被动。而利益相关者模型中,公司决策是由多个利益相关者合力参与、共同形成的。

  4.思维逻辑

  股东中心理论的推导很简单:股东必然争取股东价值最大化,在良好的规制环境下,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满足其他索取权的利益,从而使社会效率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理论则是通过直接考虑相关者的利益,从而达到社会效率的最大化。

  5.对企业绩效评价方式的影响

  与股东中心模型相对应的是基于财务指标的评价方法;而利益相关者模型显然要求从更广泛的角度进行评价,不仅包括财务绩效经济指标(针对股东),还包括社会责任指标(针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与此相配合,评价方法也由静态到动态,由短期到长期,由定量或定性到定性定量结合,由主观或客观到主客观结合,等等。

  以上看来,两种模型之间存在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理论上,利益相关者模型似乎存在更多的优越之处,但如前所述,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从短期来看,并不具备一致性,甚至存在明显的冲突。尽管从长期来看,两者间能够达成一致,但我们生活的世界更直接地受到一系列短期绩效的影响,而财务分析家、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更加强了这种对短期绩效的压力。这就对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和效果提出了质疑。

利益相关者模型的评价

  (一)支持论

  1.理论依据:系统的内在平衡性 该理论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其支持观在一些角度存在不同:

  (1)合法性、权威和责任的平衡。Roberts A.C. Monks和Nell Minow认为,民主社会中公司享有巨大权利,实践中,公司对政府产生的影响已至少同政府对企业的影响一样大。具有政治言论权的公司“市民”,对影响它的法律已产生强有力的影响,比如,它可以说服政府,通过立法设置竞争壁垒或减轻负债,帮助他们应付自由竞争。但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符合社会整体利益,承担社会责任,否则就失去合法性和可信任性。因此,公司在“合法性、权威和责任” 之间必须达成平衡。

  (2)制度系统的内在平衡。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安排的特征和方式要受到制度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公司治理属于一种制度安排,它同样要受到历史文化、法律规章等制度环境的影响。制度因素 (包括法律环境、产业规则等)对利益相关者在董事会中的地位具有重要影响。因为,正如Powell指出,制度模式影响了什么是合法的行为,道德合法性与一套宽泛的、社会的、标准化的判断和价值观紧密联系,这些判断和价值观能增进道德合法性,并推动社会福利。这样,随着社会环境对道德合法性的关注,组织需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以提高其对社会道德标准的认同。

  (3) 组织(企业)系统的互动和开放式网络。以 Russell Ackoff为首的系统理论研究者探讨了利益相关者分析Ackoff是把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放到组织系统内部来加以论述的,他认为将利益相关者置入组织系统内部,来对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安排,可以形成一个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和开放网络,从而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以上几种,虽然在着眼点上存在差别,但其理论实质是相同的,都是将组织置于一个更大、更为开放的系统中来考虑问题,从而对企业行为有了新的要求。

  2.实践依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与变革 传统的股东至上模式是因为股东提供了公司所需的资本,它遵循着这样的观点:由于股东拥有公司的产权,因而有权要求通过运用这个产权使其利益增值。但利益相关者模式的支持者指出,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发展到“知识社会”,经济正在从“规范有型且在生产工具和消费之间有缝隙的东西的生产”转向“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其核心经济活动是提供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更为融合的知识服务”,首要的资本由物质资本转向人力资本,即从“你所拥有的”转向“你所懂得的”(Richard Crawford)。事实上,30年来在人力资本上的总投资已超过物质资本,员工地位和利益必须受到更多的关注。

  在当前的改革浪潮中,俄罗斯等国私有化的失败,从反面提供了证据。简单地将所谓的“私有权”转移给私人所有者,其他利益相关者被抛弃在资源重新配置之外,自然会采取不合作态度,如地方官员的掠夺性行为、雇员的消极怠工行为。在中国,经营者腐败的事件目前屡有发生。实际上,他们的合作是公司在新环境中进行重组所不可或缺的。与此相应,股东只是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收入权,对引导公司重建有效机制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私有化在改革中只起到一部分产权的作用,并不能替代利益相关者模型所起的作用。

  此外,支持观认为,由于转轨时期信誉机制和法规的强制力量都很脆弱,阻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为此,应尽量保留现存的社会资本,并着手建立新的社会资本,建立广泛认同的社会契约,而不是向个别人转移巨额财富。否则,社会资本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对于转轨经济国家,利益相关者模式尤其适用。

  总的来说,利益相关者模式的依据比较充分,其理论思路也与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不谋而合,顺应了经济和市场环境变化的趋势,但经过近几十年的孕育、讨论,总体上进展甚微。看来,该模式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对此,一些反对者对该模式的不足和缺陷作了讨论。

  (二)反对论:模式的不足与缺陷

  利益相关者模式的反对者认为,该模式在理论上存在固有的缺陷,实施条件也尚未具备或完善。

  1.理论缺陷:如前所述,传统的企业理论假设企业生产经营目标是一元的,即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而利益相关者模式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定义为多元的,其中既有社会性的、政治性的,也有经济性的。这样的企业实际上是一个政治经济目标合一的组织,带有很强的公益色彩,其结果必然引起企业经营效率的损失。

  这样便会导致一个两难困境:任由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对社会造成负外部性,从而提高社会成本、造成社会福利损失;采用各类管制手段,包括通过外部调控方式和如上利益相关者的内嵌方式,虽能部分地解决市场失效或降低企业活动的负外部性,但会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尤其是后一种方式,经济效率的损失仍然不可估计。

  2.实践应用中的问题:利益相关者模式的反对者认为,该模式涵盖的权益主体过于宽泛,不便于实际操作。比如产品市场的利益相关者,虽与企业之间利害相关,但因其数目众多,很难组织起来采取有效行动。因此,与其通过这种“内嵌”方式,不如还是通过国家或司法干预方式来维护其合法权益、或是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成本更低一些。利益相关者模式在理论上无疑是富有新意的,但就目前而言,其有效性尚缺乏实践的检验和相应的实证研究的支持。而且,调查表明,企业圆桌会议和经营者阶层对该模式普遍持反对态度。

利益相关者模型的修正与发展

  尽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在多个方面都显示了其合理性,反映了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但目前应用仍然有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或者说,就目前而言,该理论模式尚存在不尽完善和科学的地方。理想的企业治理模型,显然应当定位于股东中心模型和利益相关者模型所界定的均衡区域之内。因此,有必要对该模式作一取舍和修正,基本思路是减少利益相关者在正式治理结构中的纳入程度,采用战略方式提供弥补。事实上,战略管理也应该是公司治理的功能之一。因此,对上述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修正,意味着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包括其功能定位,需要作进一步的修正和发展。这将是另外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

利益相关者模型的案例分析

利益相关者模型的案例一[1]

  “利益相关者模型”是如何指导强生和默克这两家在过去的50年中最成功的公司走向辉煌的。几十年内,强生的成长和成功都是由“Credo”所驱动的,Credo为强生设定了一个明确的使命: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服务。Credo指明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医生、护士、医院和消费者。当芝加哥的商店出售的被人掺入了氢化物的胶囊药品,造成了几起死亡事件后,强生的CEO詹姆斯·伯克面对职业生涯中最严峻的挑战。伯克通过Credo寻求最合适的解决办法。强生不仅解决了危机,而且通过解决这次危机,使伯克声名鹊起。

  乔治·默克,默克创始人的儿子,告诉他的员工,要永远记住:药品是为人而制的,而不是为了利润,利润是随之而来的。如果我们记牢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失败。我们记得越牢,效益就会越好。默克的目标是:保障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正是这个目标,奠定了默克作为世界药品领头羊的地位,同时确定了下一任领导在解决非洲的河流和艾滋病等社会问题时的总方针。

  利益相关者模型可以解决产业中的一系列问题。Target——美国第二大的零售商——CEO鲍勃·乌尔里克和他的经理们提出:顾客就是贵宾,雇员就是伙伴。有着30万员工和更多临时工的Target面临特别的挑战——“低成本,高产出。”

  Target建立了一种融激励和训练于一体的课程——永远的最佳企业。在员工的心目中建立这样一种观念:你们是最好的团队中的一员,你们要以最好的服务去服务顾客,创造最好的社区,最终为股东带来最高的收益。实践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Target一直是沃尔玛竞争者。它定位于时尚、前卫。如果没有这些源自于团队的高要求,公司将永远不可能提出如此成功的战略。Target也是世界上极少几家将其收入的5%用做慈善事业的公司,相当于每年超过1亿美元。所有这些行动,促使公司股市价值增长了500%。

  一些管理者错误地认为,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服务会导致公司股东的利益受损。强生、默克和Target的例子强有力的驳斥了这种论点。只有服务公司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才能使公司持续增长,使股东永恒受益。

参考文献

  1. [美]乔治(George,B.)著 王成 顾澄清.第8章 谁是底线:客户还是股东.《诚信领导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7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3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利益相关者模型"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98.216.68.* 在 2013年3月18日 05:25 发表

我认为这个“利益相关者模型的案例分析”得不正确。 首先stakeholder 指的是利益相关人,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举个例子, 如果这个公司stakeholder只有消费者,雇员和shareholder。当这家公司为了shareholders和消费者的利益而影响到了雇员利益的时候,我们是管它叫stakeholder theory还是shareholder theory? 很显然这不是shareholders theory因为它还考虑了消费者,但是它又从另一方面没有考虑雇员的利益,是否可以称之为stakeholder呢? 我认为由于shareholder theory的绝对化以及stakeholder theory的不绝对化,这两个理论不能比较。 最后那几个例子,明眼人很容易就看出来他们是出书的人故意往stakeholder theory上面套,如果要是说只要考虑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一个方面的利益,就算是stakeholder theory的话,那毫无疑问,stakeholder theory就没啥可争的了,肯定对。可事实是这样吗?恐怕不是。 大家所争论的已经不是shareholders还是stakeholder了,而是借着这所谓高深的术语谋取自身所处角色的利益罢了。

回复评论
137.56.51.* 在 2013年9月17日 20:52 发表

98.216.68.* 在 2013年3月18日 05:25 发表

我认为这个“利益相关者模型的案例分析”得不正确。 首先stakeholder 指的是利益相关人,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举个例子, 如果这个公司stakeholder只有消费者,雇员和shareholder。当这家公司为了shareholders和消费者的利益而影响到了雇员利益的时候,我们是管它叫stakeholder theory还是shareholder theory? 很显然这不是shareholders theory因为它还考虑了消费者,但是它又从另一方面没有考虑雇员的利益,是否可以称之为stakeholder呢? 我认为由于shareholder theory的绝对化以及stakeholder theory的不绝对化,这两个理论不能比较。 最后那几个例子,明眼人很容易就看出来他们是出书的人故意往stakeholder theory上面套,如果要是说只要考虑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一个方面的利益,就算是stakeholder theory的话,那毫无疑问,stakeholder theory就没啥可争的了,肯定对。可事实是这样吗?恐怕不是。 大家所争论的已经不是shareholders还是stakeholder了,而是借着这所谓高深的术语谋取自身所处角色的利益罢了。

最后一句很赞

回复评论
101.184.142.* 在 2015年4月30日 21:48 发表

98.216.68.* 在 2013年3月18日 05:25 发表

我认为这个“利益相关者模型的案例分析”得不正确。 首先stakeholder 指的是利益相关人,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举个例子, 如果这个公司stakeholder只有消费者,雇员和shareholder。当这家公司为了shareholders和消费者的利益而影响到了雇员利益的时候,我们是管它叫stakeholder theory还是shareholder theory? 很显然这不是shareholders theory因为它还考虑了消费者,但是它又从另一方面没有考虑雇员的利益,是否可以称之为stakeholder呢? 我认为由于shareholder theory的绝对化以及stakeholder theory的不绝对化,这两个理论不能比较。 最后那几个例子,明眼人很容易就看出来他们是出书的人故意往stakeholder theory上面套,如果要是说只要考虑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一个方面的利益,就算是stakeholder theory的话,那毫无疑问,stakeholder theory就没啥可争的了,肯定对。可事实是这样吗?恐怕不是。 大家所争论的已经不是shareholders还是stakeholder了,而是借着这所谓高深的术语谋取自身所处角色的利益罢了。

当然stakeholder theory并不是那么绝对的 兄台举的例子是可以定义为stakeholder theory的 因为我们关注的是得利者的角度 如果站在雇员的角度它就不叫stakeholder theory 相关利益者理论并不像shareholder理论那么狭隘 所以这个理论是看讨论者站在哪个角度去说 而且仅仅是讲影响到雇员利益还要分析是否是掌权者有意为之还是自然无意的 有意的话这里还要细分moral problem道德问题等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