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是指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财务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制度安排。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1]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主要责任是在特定经济环境下正确处理企业同内外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因而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 1.确定与企业内部经营组织形式相关的财务管理体制类型
企业的生产技术特点和经营规模的大小不尽相同,因而,各企业内部的经营组织形式也就有所不同,不同的企业内部经营组织形式决定不同的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 2.确定与企业内部各财务管理单位的经济责任相适应的财务责任
企业内部各财务单位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不同,其财务责任也应有所区别。因而,对于完全独立生产经营的成员企业,在财务上应该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而相对独立生产经营的内部单位,应根据其是否具有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能力分别确定财务责任,并以指标分解的形式落实。例如,在资金管理方面,要为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层级核定流动资金占用额、利用效果和费用定额指标。车间、仓库对占用的流动资金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并定期进行考核,对超计划占用的流动资金应支付相应的利息。同时,应为各部门核定收入和支出的指标,使收入对比支出,确定经营成果,并将成本或费用指标分解落实到各车间和部门,作为支出的计划指标。各车间生产的产品和半成品以及各部门提供的劳务均应按照内部结算价格结算支付,作为车间和各部门的收入指标。在利润管理方面,应将企业利润分解以确定内部利润,使车间、部门利润与企业利润相挂钩。
- 3.确定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单位财务责任大小相一致的财务权限
由于部分内部成员企业能够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因而,应该给予独立进行筹资、投资、成本费用开支与收益分配的财权;对于相对独立的企业内部各部门则分别给予投资决策权、内部利润取得与分配权以及成本费用的开支与控制权。
- 4.根据内部结算价格计价结算,确认各单位履行职责的好坏
企业内部的材料和半成品的领用、使用劳务、半成品和成品的转移等都要按照实际数量和内部转移价格进行结算,并且采用一定的结算凭证办理相关手续,以划清各自的收支,分清经济责任,便于奖惩。因而,要求企业应制定完善的内部价格以及内部结算办法并建立内部结算中心。
- 5.根据承担的财务责任的大小以及履行情况来确定物质利益的多少
对承担自负盈亏的内部成员企业,其工资总额应由该成员企业控制使用,税后利润除向企业集团交纳一定管理费用外,应由成员企业按国家规定自主分配;而相对独立的内部单位,其工资总额由企业总部控制,与各单位完成责任指标挂钩的工资,可分别交由这些单位掌握使用,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应统一由企业总部进行。
建立企业集团的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2]
- 1. 资本权属清晰
即产权明晰,也就是要明确所有者的权益的归属。国有企业应当取得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明确其占有的国有资本金额及主管部门;公司制企业通过公司章程、出资证明书、股票等方式,明确其股东及出资额。
- 2. 财务关系明确
指企业与财政部门的财务隶属关系应当清楚。企业与主管财政机关存在财务关系,与投资者存在产权关系。企业集团的财务关系原则上随集团企业(母公司)确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出资的企业,其财务关系隶属同级财政机关。其他企业一般按照属地原则确定财务关系。
- 3. 符合法人治理结构要求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是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内容。法人治理结构指明确划分投资者、董事会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及明确相互制衡关系的制度安排。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常见模式[1]
按照企业生产技术特点与经营规模大小来划分,企业内部经营组织形式一般有集中管理、分散管理以及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管理三种类型。因此,相应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也可按照其权限划分为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以及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混合型财务管理体制三种类型。
- 1.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
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体制,它将企业的各种财务权限集中在企业的最高管理层,企业的中层、下层没有任何决策权、支配权以及控制权,只有有限的管理权限。因而有利于企业集中财权,充分利用财力,发挥整体效益。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对品种单一、规模小、生产步骤少的中、小企业比较适用,但是由于它是一种责、权、利不对称的管理体制,因而不利于调动中、下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对下属单位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的效率也不高,大型的企业一般不采用。但是,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缩短了企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这种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也逐渐为众多大中型、多层级的企业所青睐。
- 2.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
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是一种统一领导、分口分级管理的模式。具体来说,是在企业统一领导下,由财务部门负责将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分解为小指标,逐级落实到各部门、各车间,并为各单位规定完成指标的权与利。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由于部门负责人有权对影响经营成果的因素进行控制,加之身在基层,了解情况,有利针对企业问题及时做出有效决策,因地制宜地搞好各项业务,也有利分散经营风险,促进部门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的成长。它的缺点是:各部门大都从本位利益出发安排财务活动,缺乏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从而导致资金管理分散,资金成本增大;费用失控,利润分配无序。
- 3.混合型财务管理体制
混合型财务管理体制是集权与分权各取所长,合二为一的一种财务管理体制,它采用的是资金集权、成本分权的模式。它按照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思想,资金大权统一掌握在企业管理当局手中,以便统一调动、融通和使用资金,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对成本实行分级管理,把成本管理和控制变成全企业共同的事情。这种模式有利于搞好整个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应变能力;避免以放代管的消极作用;下属部门有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权,能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并实现自我约束。因此是一种较理想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模式的选择既要和企业的组织形式相结合,也要充分考虑企业的规模、经营特点等,即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其财务管理体制。对于其经营者即为所有者的独资、合伙企业,管理模式宜选用集权型的财务管理体制;而公司制的企业由于企业规模、经营特点和市场环境各不相同,因而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财务管理体制模式。例如,由于目前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财务组织机构单一化、财务关系非正常化、人为因素过多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问题,在选择财务管理体制时应首先创造一种适合财务管理体制运行的环境——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然后根据企业的特点选择合理的财务管理本制并进行相关的财务制度理性化设计,从而解决财务关系非正常化等问题。又如,由于企业集团是一种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联合体,它拥有很大的规模和多层次的内部组织结构,具有产融一体化的特征,并且以资本为联结纽带,实施多元化、国际化的经营战略,因此,构建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以集权为主实施有控制的分权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是企业集团较理想的选择。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模式的选择[1]
由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是构建企业财务运行机制的基础和前提,因而如何合理选择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就显得很重要。新《通则》第八条要求:“企业实行资本权属清晰、财务关系明确、符合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财务管理体制。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管理级次。企业集团公司自行决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体制选择是否恰当主要根据以下标准来判断。
- 1.是否有利于企业建立稳健高效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反映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目的在于引导企业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财务运行机制,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自我控制、自我适应的系统。由于财务机制是财务管理体制最直接、最灵敏的反映,其有效运行是财务体制构建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构建财务管理体制时,关键是看其是否有利于财务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因此企业能否成功地构建其内部财务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把各级经营者、管理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经营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自觉地把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
- 3.是否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它与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同时,财务管理本质上是处理企业同企业内外各种经济利益的关系,因而,成功地构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能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 4.是否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经济效益是衡量企业管理好坏的标志,是判断一种体制优劣的根本,而且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构建的目的是为企业管理服务并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构建的成功与否,也只能用企业经济效益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