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95个条目

信息管理学派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信息管理学派[1]

  信息管理学派是三大流派中内部分歧最大的理论流派,主要有马丁的信息管理理论、克罗宁和达文波特的信息管理理论、斯特洛特曼的信息管理理论和中国的信息管理理论。

信息管理学派的主要特点[2]

  信息管理学派的理论分歧很大,不同研究学者的成果虽各具特色,但理论体系都不强。由于此学派的主要学者都来自图书情报领域,以研究图书馆、情报机构、政府文书机构中的图书、记录、文档管理为主,因此可以将这一学派视为传统图书情报学在电子化环境下中的延伸。

信息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及著作[2]

  信息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英国学者W.J.马丁(w.J.Marin)、美国学者B.克罗宁和T.H.达文波特(ThomasH.Davenport)、德国学者K.A施特勒特曼(K.AStroetmann)等,代表性著作有W.J.马丁的《信息社会》、B.克罗宁(供职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和情报学院)和T.H.达文波特(任教于苏格兰斯特拉斯科大学情报科学系)合著的《信息管理的要素》、德国信息管理专家KIA施特勒特曼的《信息管理:一个概念框架》等。该学派研究者的学科和知识背景多为图书情报领域,尽管他们的理论观点分歧很大,各有特点,理论上的相关性也比较弱,但他们都将信息管理作为学科理论名称,故将他们的思想与理论统称为信息管理学派。

信息管理学派的主要理论[3]

  1.马丁的信息管理理论

  马丁的信息管理理论最接近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其理论主要涉及:信息管理的内涵和意义、信息管理要素、信息管理的原则、信息管理的认知、信息管理的制约凶素、信息管理的实施与信息管理的过程等。

  2.克罗宁和达文波特的信息管理理论

  克罗宁和达文波特的信息管理理论致力于不同信息学科理论的统一,他们试图从直觉入手,运用模型、隐喻及相关分析方法剖析信息管理的深刻内涵,并使之上升到一般理论的层次。他们将信息管理归纳为3种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和分类模型。隐喻模型是根据事物描述目标事物的方法,常见的隐喻包括资源、武器、资产、财产、商品等;转喻模型是以部分代表整体的方法,常用的转喻包括肖像、关键词、文摘、概要、屏幕菜单等;分类模型是基于共同的明显的因素来约束分离的实体,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等级分类、综合分类、语义网、图形理论、结群分类等。克罗宁和达文波特的模型与隐喻方法是从已有概念所蕴涵的丰富的语义内容来推知、建立理论模型的方法,这是一种需要想像和创建的方法。

  3.斯特洛特曼的信息管理理论

  斯特洛特曼的信息管理理论将信息管理理论界定在信息服务内部,并通过“信息的经济转换过程模型”实现了管理过程和信息过程的统。斯特洛特曼的信息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对信息管理背景、信息的转移过程和信息资源的论述。他认为信息管理的背景可分为3个层次,这些层次由内而外呈环状层层相套(如图),其中,信息管理是信息服务的内核,信息服务则构成了信息管理的第一重背景,图书馆和情报服务就是信息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信息服务的外圈,信息商品市场和信息环境依次构成了信息管理的中观背景和宏观背景。斯特洛特曼的信息管理理论理性思辨性很强,试图将新兴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文献情报学统一起来并取得了成功。但与其他理论相比较,该理论缺乏实践案例的支持,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推导或创新

信息的经济转换过程模型

  4.我国的信息管理理论

  我国的信息管理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情报领域内,包括卢泰宏的三维结构理论、胡昌平的信息科学管理导论、符福桓的信息管理学理论、王万宗的信息管理理论及其他一些青年学者的观点。有人认为国内的信息管理理论是一种扩大化的情报学与信息管理概念的一种组合(孟广均等,1998),它与欧洲的信息管理理论相比差别很大。我国的信息管理理论多眷恋情报学传统,以情报交流过程来集约信息,其研究者也多是文献情报学理论的学者。

  (1)卢泰宏的三维结构理论

  卢泰宏在1993年出版的专著《国家信息政策》中纲要性地论述了自己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其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核心是“三维结构论”(如图)。他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3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这3种模式分别是:对应于信息技术的技术管理模式,其研究内容是新的信息系统、新的信息媒介和新的利用方式;对应于新的信息经济的经济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式是信息商品、信息商品市场、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对应于信息文化的人文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向是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

信息资源管理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2)胡昌平的信息科学管理理论

  胡昌平在1995年出版的《信息管理科学导论》一书中,以社会信息为基点构建了宏观的信息管理科学体系。他认为,信息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现象的科学,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信息现象与规律研究、信息组织与管理研究、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信息政策与信息法律研究4个方面。其信息管理科学体系的特点是:①它是以“用户与服务”为中心来组织相关学科知识的。②它是以社会信息流的有序运行为纲,来衔接有关章节内容的,其论述的重点是社会信息流的控制与产业化问题。③它的主导思想是统一科技信息与经济信息,形成一体化的信息管理机制。④其实质是科技信息管理理论的推演与扩展。

  (3)符福桓的信息管理学理论

  符福桓的信息管理学理论体现在其专著《信息管理学》中,它系统地植入了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信息管理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详实的分析。他认为,“信息管理学就是研究科学地组织管理信息工作的理论与技能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是研究与探讨整个信息系统各种要素及其信息活动全过程的规律性,以及信息工作的组织结构、应用技术与一般方法的科学。”即信息管理学体系是以信息管理工作为中心的,其目标是追求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化和科学化。

  (4)王万宗的信息管理理论

  王万宗的信息管理理论体现在他的著作《信息管理概论》中,该书是将信息管理作为一个学科群来构建的,有信息传播系列各学科、信息服务系列各学科和信息整序系列各学科。其内容主要有:信息与信息管理、信息技术、社会信息传播业、信息传递与社会信息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服务、信息服务业与信息商品市场、信息商品及其价值价格、信息管理业的管理

  (5)孟广均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孟广均早在1985年就指出“国外普遍认为没有控制、没有组织的信息不再成为一种资源,因此都加强了对信息的管理”(孟广均,1985)。1991年在给《知识工程》的贺词中认为“信息资源包括所有的记录、文件、设施、设备、人员、供给系统和搜集、存储、处理、传递信息所需的其他机器”。1992年他与卢泰宏合作推出了“信息资源管理专集”,全面介绍国外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他和沈英等著的《信息资源管理导论》从学科集成和综合的角度系统论述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及发展、信息资源管理的学科体系、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信息资源的过程管理、信息资源的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的宏观政策管理以及信息经济与信息社会等内容。

  (6)其他一些青年学者的观点

  1995—2001年出版了许多的信息管理学论著。其中青年学者党跃武的《信息管理导论》、刘磊的《信息管理概论》、岳剑波的《信息管理基础》等著作都对信息管理理论进行了探讨。

  总之,信息管理理论还是一种发展中的理论,不同理论流派的存在乃至不同理论学说的存在都是正常现象。它体现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多样化特征,促进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繁荣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相丽玲主编.信息管理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09月第1版
  2. 2.0 2.1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2010 第14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01
  3. 柯平,高洁主编.信息管理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7.6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ER.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信息管理学派"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