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捐赠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什么是企业捐赠[1]
企业捐赠是指企业自愿将人、财、物赠送给与企业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受赠者用于慈善公益事业的行为。
企业可以用于捐赠的财产包括现金、库存商品和其他物资。企业生产经营需用的主要固定资产、持有的股权和债权、国家特准储备物资、国家财政拨款、受托代管财产、已设置担保物权的财产、权属关系不清的财产,或者变质、残损、过期报废的商品物资,不得用于捐赠。
企业捐赠的受益人应当为企业外部的单位、社会弱势群体或者个人。对企业内部职工、与企业在经营或者财务方面具有控制与被控制关系的单位,企业不得给予捐赠。
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自办或者与他人共同举办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科学、环境保护等经营实体的,应当作为对外投资管理。
企业为宣传企业形象、推介企业产品发生的赞助性支出,应当按照广告费用进行管理。对于政府有关部门、机构、团体或者某些个人强令的赞助,企业应当依法拒绝。
企业捐赠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组成部门进行。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合法的新闻媒体等进行。
企业一般可以按照以下类型进行捐赠:
(一)公益性捐赠,即向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医疗、体育事业和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的捐赠。
(二)救济性捐赠,即向遭受自然灾害或者国家确认的“老、少、边、穷”等地区以及慈善协会、红十字会、残疾人联合会、青少年基金会等社会团体或者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和个人提供的用于生产、生活救济、救助的捐赠。
(三)其他捐赠,即除上述捐赠以外,企业出于弘扬人道主义目的或者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的捐赠。
企业捐赠一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
(一)自愿无偿。企业捐赠后,不得要求受赠方在融资、市场准入、行政许可、占有其他资源等方面创造便利条件,从而导致市场不公平竞争。
(二)权责清晰。企业经营者或者其他职工不得将企业拥有的财产以个人名义捐赠,企业捐赠有权要求受赠人落实自己正当的捐赠意愿。
(三)量力而行。企业已经发生亏损或者由于捐赠将导致亏损或者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除特殊情况以外,一般不能捐赠。
(四)诚实守信。企业按照内部议事规范审议决定并已经向社会公众或者受赠对象承诺的捐赠,必须诚实履行。
企业捐赠的经济动机[2]
(一)外部性补偿动机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污染空气、水质、破坏植被生态、损害公众健康等。企业对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企业与社区关系的紧张,引发公共危机,使企业面临法律诉讼及政府对其经营行为的严格管制。为了减少可能面对的以上风险,那些高污染性的行业更愿意增加捐赠支出,以缓解企业面临的风险和外部压力。如果企业一旦对外部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企业也倾向于多捐赠,以改善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重拾公众信任。如烟草、冶炼等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相比其他行业的企业而言,捐赠支出更多,弥补企业由于其违规行为所造成的声誉(形象)损失(Brammer和Millington,2005)。这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增加捐赠支出。改善企业与公众的关系,是出于外部补偿性动机的捐赠。
(二)减少政府管制动机
企业权势理论认为,权力与义务必须保持平衡,拥有权力必须同时承担一定的义务,否则会面临政府管制。企业的社会责任来源于企业拥有的权力(Davis,1960)企业的规模越大,占有的资源越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越多。因此,规模大的企业,为了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会主动增加捐赠支出,为政府分担社会责任。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英国都发现这一显著现象,规模大的企业。慈善捐赠的数额越高(Siegfried,1983;Adams和Hardwick,1998);在加拿大还发现,规模大的企业更可能建立管理慈善捐赠的专门机构,以处理慈善捐赠事宜(Dunn,2004)所以,大规模企业会出于减少政府管制动机,主动进行慈善捐赠,履行社会责任。
(三)管理者机会主义动机
企业参与捐赠有时是出于管理者的机会主义动机(Galaskiewicz,1985;Atkinson和Galaskiewicz,1988)。企业管理者利用公司的财产进行捐赠,减少了股东可分配的收入,造成了对股东利益的侵害(Friedman,1970),但通过企业的捐赠,向社会显示了管理层利他主义倾向的高尚品格,赢得了社会公众对管理层自己的尊重和认可(Arulampalam和Stoneman,1995),提高了管理层的社会地位。但当管理层自己持有企业股份比例提高时,增加捐赠会减少管理层自身的可分配利益,研究发现,此时企业捐赠的数额就会减少(Atkinson和Galaskiewicz,1988)这一现象说明,管理层确实存在出于机会主义动机的捐赠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企业捐赠的受益对象各异,使得通过捐赠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提供了可能。在这种视角下,捐赠成为管理层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冲突的一种策略,也可能成为管理层的一种机会主义行径。是管理层为了达到自身目标,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手段(Haley,2007)。
(四)广告宣传动机
企业在参与社会慈善活动时,会把企业的慈善活动与企业战略相结合,从战略的高度来统筹企业的慈善行为。在履行慈善义务的过程中,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增加产品的销售,发挥慈善营销的作用。在汶川地震灾害的捐赠中,产品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公司更倾向于捐款,平均比其他公司多捐赠50%,而且产品直接与消费者接触的公司也偏向于现金捐赠,比其他公司平均多捐赠现金约1.8倍(山立威、甘犁和郑涛,2008),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企业慈善战略营销的结果。而且研究发现,在汶川地震中进行了捐赠的公司,销售费用发挥的广告促销效应明显,提高了企业的销售业绩I陈小林,魏学强,2009)所以,不少企业也可能出于广告宣传动机进行慈善捐赠。
企业捐赠与社会资本的关系[3]
社会资本可以提高社会诚信水平,其途径基于社会道德对人们失信行为的内部约束和社会舆论对人们失信行为的外在惩罚。在内外约束的背景下,企业将更加重视和维护社会声誉,破坏声誉的不良行为将受到严重惩罚。信任是建立在声誉基础上的,捐赠能有效提升企业声誉。社会资本水平影响公众对企业捐赠动机的评价,而动机的评价会影响到捐赠产生的道德资本水平。因此,社会资本较高的地区,企业对声誉的投资更多,企业整体的声誉较高,公众比较信赖企业,企业将更有可能参与捐赠。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一些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资源不同程度地被利益相关者控制,这使企业在配置这些资源的过程中面临不确定性。企业捐赠能吸引客户、员工、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有利于巩固企业资源或减少资源约束。基于社区文化、产业规则上的信任,则鼓励厂商发展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随着社区文化、产业规则的信任水平的上升,考虑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应更多地发展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这将给厂商提供资源并建立更有效率和弹性的关联,以节约成本、提高质量,更有效地处理变革,减少机会主义。可见,厂商所在地区的信任水平的提升,利益相关者控制的资源越有价值,而企业维持、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越有必要,企业捐赠能改善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这样,企业所在地区的信任水平越高,企业捐赠的可能性越大,捐赠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