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中试风险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中试风险(Intermediate Experiment Venture )

目录

什么是中试风险

  中试风险是指由于中试项目、中试过程和中试外部环境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以及中试主体技术与经济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中试被迫停止或者中试不能达到预期的经济与技术目标,因而使中试投入成本不能完全收回或者不能如期收回的可能性。

中试风险的特征[1]

  中试作为一种控制和转移技术创新风险的手段,其自身就不可避免地拥有许多不确定性,具有很大的风险。中试风险除了具有风险的基本特征外,还有其特有的质。

  (1)中试风险基本上是一种纯粹风险。风险包括纯粹风险投机性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的可能而无获利的机会的风险;投机性风险是指既有损失可能,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就整个过程来看,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投机性风险,但孤立地看技术创新中的一环———中间试验,它的风险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纯粹风险。这主要是由中试的收益特点决定的。

  中间试验阶段要进行一系列技术的、生产的和市场的试验,这些试验都是创新性、探索性的活动,因而有失败的可能性;即使成功了,在中试阶段获得的也不是直接的经济收入,而是一套成熟的技术和有关生产、市场的知识,这些技术和知识能否给中试生产主体带来利益,依然是完全不确定的。中试风险本身不创造利润,它的价值重要在于为新技术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铺平道路。

  (2)相对于实验室和生产阶段,中试风险是很高的。实验室阶段,虽然它的不确定性还很大,但毕竟投入小,其风险不大;工厂实施阶段虽然投入非常大,但经过中试阶段技术、生产和市场的广泛试验,项目的不确定性已非常小,所以其风险也不太大;而中试阶段,项目的不确定性还很大,并且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很大,这样就导致了中试阶段的高风险性。

  (3)不同的行业领域,中试风险系数是不同的。例如化工行业,有相当部分实验室条件下能完成的化学反应,在中试阶段由于需要进行诸如配方比例放大,从而导致在中试阶段化学反应无法完成。或者由于在大规模中试阶段,由于无法或难以保持实验室阶段反应原料的纯度而导致反应无法进行。而在诸如机械、电子等行业,则不存在此类问题。

  (4)不同实验阶段的成果,其中试风险系数亦不同。例如在实验室阶段刚取得初步成果的技术项目,其中试风险大于在实验室多次重复取得成功的技术成果。又如,实验室成果已获得权威机构认证,或已获得国家、省部级有关科技成果奖励,其中试风险相应较小。

中试风险的来源[1]

  中试风险主要来自技术、市场、管理、资金、政策等方面。

  1.技术风险

  (1)技术上成功的不确定性。一项技术能否按预期的目标,实现应达到的功能在中试之前和过程中是不确定的。因技术上失败而终止中试的例子是很多的。

  (2)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新技术在诞生之初都是不完善的、粗糙的,对于在现有技术知识条件下能否很快使其完善起来,开发者和中试者都没有把握,因而,新技术的发展前景是不确定的,中试者往往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

  (3)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一项新技术即使在中试过程中证明在技术上是成功的,在生产中是可行的,事先也难以确定其效果。例如,有的技术有副作用,如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则可能受到限制而不能实施。

  (4)技术寿命的不确定性。由于高新技术产品变化迅速,寿命周期短,因此极易被更新的技术替代,但被替代的时间是难以确定的。当更新的技术比预期提前时,原有技术将蒙受提前淘汰的损失。

  (5)技术流失风险。技术的一些构成要素,如技术成果、人才、信息等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些要素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可能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流向中试主体外部。技术要素的流失不仅是中试者的损失,而且它们一旦为竞争对手所掌握,还会对中试者及运用中试成果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巨大威胁。

  (6)技术转移和推广风险。指中试取得技术成功后,却难以向企业推广、转让技术,导致中试者无法收回投资。

  2.生产风险

  中间试验过程要进行一系列试生产活动,检验技术与生产、社会的相容性,包括设备、原材料可行,社会经济效益可行,生产安全可行,生产组织管理和生产员工素质可行等。在这些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中试新技术产品的市场潜在性引起的。主要表现为:

  (1)难以确定市场的接受能力。中试新技术产品是新的产品,顾客在产品推出后不易及时了解其性能而往往持观望态度或作出错误判断,从而对市场能否接受及有多大容量难以作出准确估计。

  (2)难以确定市场接受时间。

  (3)难以预测中试新产品扩散的速度。

  (4)难以确定中试新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4.中试收益风险

  中试阶段本身不赢利,中试失败了,就没有收益;而成功了,收益的大小还主要取决于某企业应用该成果获利的大小。对于一项好的中试成果,应用于企业是否成功、成功的大小还与企业本身的各种能力和实力有关,如果应用没取得成功,中试收益也就很难实现。

  5.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中试主体在中试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它主要包括:

  (1)决策风险。即因中试主体在中试过程中因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

  (2)组织风险。即由于中试机构因组织结构不合理所带来的风险。

  (3)人力资源流失的风险。中试活动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人力资源配置比较合理,会大大提高中试活动的成功率。随着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人才竞争日益加剧,人才吸引和积累越来越难,加之优秀人才总量十分有限,所以存在着因中试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不善而造成人才不足、流失、综合素质不甚理想等问题的风险。

  6.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指因资金不能适时供应而导致中试活动失败的可能性。当中试活动发展到一定规模,对资金的需求迅速增加,而中试机构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少,从而容易出现在中试某一阶段不能及时获得资金而失去时机,导致中试失败的危险性。

  7.信息不畅造成的风险在中试活动中,信息同资金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一些中试项目之所以失败,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信息闭塞。现在我国一些中试机构,只注重知识信息,而不十分注重那些动态的市场信息:只注意储存而不注意加工、调研、使用,还没有与外界形成信息网络。

  8.其它风险

  除上述风险外,企业外部的社会、政治、法律、政策等条件也会给中试活动带来风险。此外,突发性的自然灾难、战争也会给中试活动带来意外风险。

  正是由于以上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导致了包括中试活动在内的技术创新活动高风险性。罗斯格(Gerhard Rosegger)说,在美国大约每年开发的一万项新产品中,有80%夭折于初期,而剩下的二千项新产品,也仅有一百项能真正取得技术和经济的成功。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依赖科技的进步。因此,研究技术创新及中间试验的风险防范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

中试风险的防范策略[1]

  风险防范是指对风险进行预先防止、控制、分摊和转移,从而减少风险损失

  1.认真做好可行性分析以预防风险

  可行性分析包括:

  (1)工程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即分析评估实验室取得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创造性,客观评估该成果相对于工业大规模生产的完善化、配套化、成熟化程度。

  (2)规模经济上的合理性分析。即分析实施该项目是否与现有政策、法规冲突,分析该项目可能的市场规模和效益,分析接受中试成果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生产技术水平技术购买力等。

  (3)中试可能性的分析,即中试费用的估算,中试所需各种资源的筹措,中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生产和市场三方面问题的预测,自身技术、经济、管理的能力和实力的分析等。

  (4)中试的投入产出评估分析。

  2.建立中试风险的多目标综合评估体系,对风险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对策

  由于中试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为了减少风险,提高中试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可靠性,需对中试项目从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所谓“评估”是指按照目标测定对象的属性,把它变为主观效用行为,即明确价值的过程。建立综合评估体系应遵循全面性、适用性、可比性、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设计出以下中试风险评估体系。

Image:中试风险评估系统.jpg

  在进行大规模中试活动前,可以组织有关人员对各种风险的子项分别进行评估,然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中试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对具有不同风险程度的中试项目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策略。

  3.加强风险控制

  控制风险的主要方式有:

  (1)在中试过程中,随时研究和分析中试风险变化的情况,对种种严重影响安全性的因素及时排除。

  (2)对关键设备的研制尽可能在中试前期进行。

  (3)中试规模要适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

  (4)增强中试能力,控制人为风险

  (5)实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就是用最小的费用,把企业经营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限制到最低限度的管理体系。

  4.分摊与转移风险策略

  具体方式有:

  (1)建立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为了促进技术进步,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强化中试环节,就必须加大投资规模。但是投资规模的大小与风险成正比,因而为了降低中试者的风险,就必须充分利用中试外部的风险投资,形成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实现风险分散,让更多的人分担风险,以减少每个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从而在总体水平上增强风险承担能力

  (2)中试与生产一体化。

  如果把中试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看待,中试风险就基本上是纯粹风险。但中试与生产一体化成为一个企业的两个下层单位,则中试风险就融于整个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之中,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投机性风险。而且中试与生产一体化,生产单位就自然地分摊了一部分中试风险。

  (3)中试机构实行股份制。

  股份制是一种有效地使风险社会化的组织形式

  (4)合作中试策略。

  合作中试是指中试者之间、中试者与企业、中试者与研究者之间发挥各自的优势,联合攻关。它是提高中试效率、减少中试风险的有效途径。其特点是合作的各方共担风险、共享成果。

  (5)创办风险投资公司或建立风险投资基金

  中试活动是一种高风险活动,因而需要风险投资公司或基金支持。而风险投资公司或基金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多方联合,分担风险,效益共享”。多样化(多个股东、多种经营渠道、多种投入方式)是化解风险的最基本战略。此外,风险投资公司或基金要取得成功,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 参与事前评估;
  • 参与事后监控;

  如控制单项投资规模,分散投资,采取反担保措施,设立风险储备金等。

  (6)中试保险。

  保险是一种经济补尝手段,它组织和集中分散的社会资金,用以补偿意外的损失。所谓中试保险就是针对要中试的项目,交纳一定的保险费,若中试失败,由保险公司赔偿部分损失。显然中试保险能够起到分摊和转移中试风险的作用。

  5.加强中试机构的管理水平,从而降低中试风险

  世界中试活动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中试机构的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规避降低风险的有效保证。

  (1)加强规范化管理。当中试机构比较小时,谈不上规范化管理,可是当中试机构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就必须建立一套管理规范来规范中试机构的组织结构、各部门的职责、奖惩、每个人的工作说明等,使中试机构实现由“人治”到“法制”的飞跃,避免中试机构因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混乱。

  (2)提高决策的科学化、理智化水平。首先,提倡群体决策,通过共同目标的建立和广泛授权,建立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群体决策模式,这样可以避免仅凭个人的主观愿望及经验进行重大问题的决策,做到决策的科学化、理智化,同时还要善于将先进的决策方法运用到企业日常的决策中。

  6.构建高效、可靠的内外信息网络是降低中试风险的重要一环

  由于我国中试基地一般为某一专业领域或某一行业的科技开发中心,其科技信息十分丰富,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获得大量经济信息,因而可以建设有关的数据库。有条件的可以考虑建立“信息中心”,它集各种信息服务功能于一体,这可以有效地克服基试机构信息缺乏、分散、重复的弊端,从而达到为中试活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减少、规避风险的目的。信息中心要特别注意为中试项目的决策提供下列信息支持(10W):

  • What(即将到来的真正市场是什么);
  • Where(市场的细分与定位);
  • When(推向市场的时间);
  • Why(技术上是否成熟);
  • Who(需要什么样的人参与中试);
  • Which(需要什么样的工程技术装置———设备、仪器、工具等);
  • While(当出现某种情形时);
  • With(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 Whether(作出何种选择的价值导向)。

  此外,作为中试主体,在进行中试活动的同时要做好自我保护工作,如果中途泄密,关键人员流失,都会使中试活动前功尽弃。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匡文涛.中试风险的分析与防范策略[J].科研管理,1999,20(4)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道可特,Yixi,鲈鱼,泡芙小姐,HEHE林,连晓雾,寒曦.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中试风险"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