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0个条目

區域要素流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區域要素流動

  區域要素流動是指可流動的區域經濟發展要素在區內和區域之間的地域空間的位移。從增長的意義上講,是區域要素在區內和跨區域的優化配置;從流通的意義上講,具有比較優勢商品勞務超越本地要素市場,向更廣大的區域市場擴展。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要素的優化配置是通過市場來實現的,區域要素流動也主要是在區域市場和區際貿易中實現的。

區域要素流動的內容

  區域要素流動分為區域內要素流動和區際要素流動。因為區域並非均質,一個完整的區域總是由中心、次中心和腹地等多級分層的有機組合,區域各個層次和部分因區位和發展水平不同,其要素的擁有量差異較大。在區域的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內部各要素的極化、擴散、迴流和滴涓作用始終存在,一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伴隨著要素在區域內部的流動。應該說,區域內各要素為了追求效率而產生了流動,要素流動促進了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種發展又促進了區域內部分工和貿易,進一步加速了要素的流動。所以說區域發展與區域要素流動是相伴而生的。同時,區域是個開放的系統,只要存在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性,就會產生區際要素的流動。區際之間自然和社會差異越大,區際之間勞動分工越發展,區際之間要素流動越頻繁。區際之間要素的流動可。以用對流、傳導和輻射三種作用來表示(義旭東,2005)。

區域要素流動的形式

  區域要素流動必須藉助一定的形式才能實現。按照不同的角度,這些形式可分為兩個層面。其中區域要素流動的組織形式可分為區際貿易、區際協作和區際投資三種形式。區域要素流動的過程形式分為極化、擴散和註入三種形式。同時,要素在區域系統中流動,表現出不同於一般物質或能量流動的空間特點,這些特點有助於我們把握區域要素流動的系統性與開放性。

  一、區域要素流動的組織形式

  區域要素流動的組織形式是指區域之間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或緊密或鬆散)完成區域間要素的流動,從而實現區域間的分工與協作,達到區域利益最大化的結果。當然區域間貿易雖然既包括普通商品流動也包括發展要素的流動,然而正是通過區域間普通消費品交換的這一外在形式而實質上是實現區域間發展要素的內在交換。例如,勞動力豐富的地區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與技術資本密集型地區生產的資本密集型產品相交換,實質上兩區域交換的是勞動力要

  1.區際貿易。就是為了互通有無,調劑餘缺,或為了在區域分工的背景獲取比較利益,而進行發展要素的區際間交換。應該所說的區際貿易包含了區域分工和區域要素流動的內容,是通過區際間商品的流動實現和組織了區際間內在的要素流動,所以我們說區際貿易是區際要素流動的組織形式。並不是所有的區際間貿易都是以區域要素流動的來完成的,區際間直接進行的生活消費品貿易,不宜直接稱作區域要素流動,只能說是通過商品的交易完成了區域要素流動的組織形式。區際貿易是各區域利用自己有利條件(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生產和輸出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避開不利條件輸入區域處於劣勢的產品,從而完成了區域間的分工和區域要素流動組織形式。交換的當事者雙方並不一定是相互約定的分工者,而貿易也無須是生產當事者的直接交往,市場是交換活動的中介在現實貿易中。區域市場通過價格機制的調節作用,引導區域要素在地域空間上合理流動、組合,促進企業產品結構和組織結構優化,引導產業技術的升級,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只有在完善區域市場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全國的統一市場。

  2.區際協作。區域間經濟協作,是不同的區域在商品、勞務、資金技術信息等開發過程中,彼此相互依賴的各經濟單位或組織之間,為了獲得較高的經濟利益,在互利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合同、協議或章程,建立起來的各種經濟聯繫和組織起來的各種聯合體。它是以交換為前提,為實現一定生產目標(共同的或各自的)而建立的分工合作聯繫。這種協作可以遍及所有區域生產要素。在協作過程中,不同的生產力單元可以互為生產環節,共同構成“投入產出鏈”。某一區域可以承擔自己最具有利條件的生產環節或產品,然後轉移產品以銜接區域外的生產環節。區際聯合是協作的發展與深化,是比協作更具有穩定性和方向性的形式。在聯合的形式下,區域要素可根據跨區域的共同目標,更深入、更廣泛地進行“內部化”協作,區際協作因而有更大的結合程度或組織程度。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區域與國際間聯合日益深化,區(國)際協作常採用集團公司(跨國公司)形式,從而有助於生產力在這一組織系統(公司)內部順利流動,而較少受到區域或國別的限制。

  3.區際投資。指投資主體的跨區域投資活動。廣義的投資是指經濟資源的投入與配置活動,狹義的投資則指資金對某一些生產性或非生產性項目的定向投入過程。無論哪一種含義的投資,均伴隨著對區域要素的一系列需求、購買與組合行為。同時,由於任何具體的投資特別是跨區域投資,都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間或某一特定的產業區位為對象的,因此會導致經濟資源或區域要素在這一空間區位的趨集與交流,首先是引發區域要素的集中而形成生產能力,接著出現生產過程的協作(中間產品的相互輸出與輸入),最後是該生產過程的產物(投資性產品或生產資料產品)的輸出、轉移及相應的銷售、貿易活動。區際投資是區域要素流動組織中一個重要的形式,比較區際貿易和區際協作,它的組織性、目的性和約束性更強,是政府調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形式。

  二、區域要素流動的過程形式

  1.區域要素的極化過程

  極化過程就是要素集中向同一區域流動,構成特定的區域生產系統組合的規模經濟效益聚集經濟效益。一般來說,區域發展要素由區域腹地向區域中心或者是欠發達區域要素向發達區域集中、聚合。這種集中、聚合以擴大該區域經濟資源的合理利用為前提,而不是缺少有機的經濟聯繫的“拼湊”。這種集中的過程表現,如科學技術基地因科技開發力量雄厚而引起知識密集型產業的集中;水電高產區因動能資源富集而引起高耗電產業的集中;具有大規模、多礦種資源的原材料產地,會引起專業和綜合開發企業的集中;已有生產基地因能提供協作條件、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外部經濟性”而吸引相關企業的趨集,等等。①極化現象可以發生在各種要素由區域腹地向區域中心集中的過程中,也可以形成於區域某一規模大、創新能力高、增長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進其他部門發展的推進型單元即主導產業部門。要素流動的極化形式既說明瞭區域非均衡發展的現象,又說明瞭產業部門的非均衡發展現象,一個富有創新能力的產業或迴圈累積形成的優勢區位是各發展要素集中流動的方面②。

  2.區域要素的擴散過程

  擴散過程就是將一定區域的發展要素或生產力組合,有目的地向區域中心以外分化、轉移。這種分化、轉移以區域生產系統本體的擴張、更新為前提,而不是簡單地將要素或其組合傳遞出去。比如,在擴散運動過程中,擴散方或者由於新技術的獲得而將原有技術轉移出去(如技術梯度轉移),或者因企圖將自己的生產集中在某些關鍵生產環節或產品上,而將某些非關鍵環節或產品轉移出去(如以“龍頭”為中心的跨區域產品擴散型聯合)。擴散運動在區域要素流動的路徑居於主導地位的時候一般是區域經濟發展處於成熟期時,區域要素集聚所帶來的規模經濟已經日漸被規模不經濟取代,要素流動由向區域中心流動逐漸轉變為向區域腹地擴散,發生區域要素流動的擴散效應。在區域發展初期相對於極化效應而言,向腹地流動的趨勢並不占主導地位。隨著區域經濟的逐漸發展,擴散效應強度逐漸增加,最後在後城市化後工業化時期超過極化效應,成為區域要素流動的主要路徑。擴散效應、滴涓效應都是代表要素流動的趨勢由區域中心一>區域腹地,但是它們作用時間和強度有所區別。

  3.區域要素的註入過程

  註入過程就是根據區域內部或外部需要,在較短時期內向某區域一次性或多次性地輸進、移植生產力要素或其組合。這種“註入”的目的,主要不在於“遷就”或強化原有的區域經濟格局,而在於建立全新的生產體系或產業結構,或為了形成新的經濟生長點,有時則可能出於政府調控等非經濟的原因。因而,這種註入或移植的生產要素,對原區域的生產要素來說,多具有異質等特性,一旦相互組合成功,可產生影響顯著的連鎖反應。例如,我國“一五”期間及以後的大規模技術、設備引進,就是一種與我國當時生產力系統的“註入”式結合,這種“註入”的歷史作用不可低估。又如,出於國防政治因素或對區域外產業平衡的考慮,我國曾在某些區域集中布點“三線”企業和某些基礎原材料產業。這些企業(產業)大多缺乏與區域經濟的有機聯繫,對區域經濟帶動不夠,這似乎可算作“註入”形式選擇上的教訓。但總的來說,由於“註入”具有形成和帶動較大生產力的優點,只要形式運用得當,其積極效果和影響,在某些方面是其他形式所無法比擬和替代的。

區際要素流動的作用

  生產要素的流動在經濟發展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如人口在生產力系統中以勞動力的形式出現,當其大範圍的聚集,巨大數量的聚集時,可以對生產力產生1+1>2的效用。由於人口既是生產力系統中的勞動力要素,又是市場系統中的消費者,因此,人口的集聚對於能夠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影響集聚區域的經濟狀況。從分工、競爭、規模經濟、運營成本、交易頻率、科教事業的發展、經濟社會的開放度以及人的素質八個相關方面來看,人口的“城市化”聚集產生放大的生產力效應。

  肖淼(2005)綜合起來,可以把生產要素的流動和聚集對經濟的影響大致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形成規模經濟。

  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可以加速資本積累、增加投資、擴大經濟規模。在落後地區,還可以通過資本和其他生產要素的集聚,形成增長極

  第二,有利於生產要素優化配置。

  資本的屬性決定了其流向高回報地區或產業的傾向,而勞動力則通過工資信號的引導,流入生產率較高的行業和部門,形成資源的優化配置。

  第三,促進創新技術擴散

  勞動力的流動,擴大了人們對新知識的傳播範圍,開拓了人們的視野,激發社會的創新精神。通過勞動力流動和資本的轉移,促進了生產技術的傳播。

  第四,深化分工、擴大專業化。

  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導致市場範圍的擴大,為深化分工、擴大專業化、提高生產率提供了有利條件。

  第五,促進行業和區域間的均衡。

  勞動力由低工資的落後地區向高收入的地區轉移,一方面分享了經濟增長的成果,另一方面又改善了流出地的生產要素比率,落後地區可望加快發展。為了利用落後地區廉價的勞動力資源,資本也可能流入這些地區,為這些地區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會。

  要素的空間可流動性是取得上述這些效應的先決條件。為實現要素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化,我們有必要分析掌握要素流動的規律性,才能利用此規律進一步獲取要素競爭優勢。

  同樣,政府產業的保護作用減弱。世界貿易組織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根據其非歧視性和最惠國待遇規則,要求所有成員國在經濟政策和相關制度方面與國際接軌,增加透明度,大幅降低關稅稅率,取消出口稅補貼等保護性政策等。這使一些國際化程度較低、產業競爭力較弱的國家很難繼續運用政府作用對其產業進行保護,部分幼稚產業雖然有一定的過渡期,但最終還會遭到嚴重衝擊。在政府對產業直接保護作用逐步削弱的條件下,後進國只有對政府的功能、干預經濟的方式與手段進行調整,間接地扶持和培育產業競爭力,為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有利條件。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in,M id 873fb0097894843c36c95ed99fcb7877.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區域要素流動"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