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7个条目

經濟發展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經濟發展(Economic development)

目錄

什麼是經濟發展[1]

  經濟發展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們,通過不斷的技術經濟組織和社會經濟制度創新,使其經濟總福利在經濟總規模持續擴張的過程中得以不斷改善

經濟發展的內容[2]

  經濟發展有三個方面:

  一是經濟社會結構性的轉變,如城鄉人口結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社會階層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等的深刻變化;

  二是經濟社會質的方面的改善,如生活質量改善,生態環境良好,文化程度提高,人的素質提高,人力資本積累,經濟增長註重效益性等等;

  三是國民經濟量的增長和擴張,幽增長速度、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指標的變化。

經濟發展的內容[3]

  (一)丹尼斯·古里特(Denis Goulot)的三大目標說

  古里特在他其著作《痛苦的選擇:一個新的發展理論觀》中提出了著名的經濟發展三大目標學說,他認為無論任何時代,個人和國家都要追求下列三個經濟發展目標:

  (1)維持生存(Life-sustenance)的目標。

  經濟發展必須提高滿足人們基本需要的能力,這一目標與世界銀行在70年代提出的基本需要發展戰略(basic needs approach)有關。它要求增加諸如食品、住房衣服、衛生保健設施等維持生活所必需的物品量,擴大其分配範圍,使人們擺脫原始的貧困並滿足其基本需要,提高社會的生活質量

  (2)自重(Self-esteem)的目標。

  自重就是國家或個人感到自己有價值、生重自愛,而不是感到被別國或他人當作工具來使用。要實現這一目標,除了要求提供較高的收入,還必須提供較多的工作機會、較好的教育,較大地註意文化和人類的價值,這些條件不僅將會改善物質生活,而且也會使個人和國家產生較深的自重感。

  (3)自由(Freedom)的目標。

  古里特所說的自由不是從政治思想的意義加以理解的,而是指解除了物質條件、無知、體制、宗教信仰等限制而產生的一種自由。自由的目標就是要把個人和國家從他人和別國的奴役、依賴、無知和社會罪惡等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使個人和國家有更多的選擇自由、更廣闊的選擇範圍,能夠決定自身的命運和行動。

  古里特、托達羅和A·P·瑟爾沃爾(A·P·Thirlwall)等人認為,上述三個目標是經濟發展的三個核心內容或三個組成部分,是構成美好生活的三個基本,要素,因而應當成為理解經濟發展含義的基礎,也應當從上述三個目標是否實現的程度來判定一國經濟發展的狀態。

  (二)艾瑪·阿德爾曼的“擺脫貧窮”說

  阿德爾曼認為,“根據道德觀念,每個國家的發展政策的適當的長期目標,必須是不斷地解除體制的障礙,以便完全發揮其國民的潛力。所以,經濟發展的目標是雙重意義的:要提供達到這些目的的物質基礎,還要建立經濟條件以便解除對自我成長(得到受教育的機會、稱心如意的工作、社會地位、安全、自我表現以及才華)的其他種種障礙,”他將這一發展目標“稱之為擺脫貧窮”,擺脫貧窮在經濟意義上著重於消除物質方面的貧困,在非經濟意義上著重消除社會、政治及精神等方面的貧困,而且這兩個方面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阿德爾曼認為,擺脫貧窮這一目標是否能實現,完全取決於全體居民中最貧困階層的福利是否提高,只是貧困階層的收入份額增長了,即使暫時放棄國民收入的增長也不足惜。所以,擺脫貧窮這一目標不僅涉及到公平,而且重重要的是創造收入分配公平得到不斷改善的條件。為了提高公平度,有可能需要國民經濟的增長作出暫時的犧牲,也需要有重大的社會、政治以及制度的變化。擺脫貧窮這個目標意味著,經濟發展的首要目的不僅是幫助窮人達到相當高的生活水平,且還要在經濟及其他方面創造條件,使窮人及其子女繼續得到自我成長的機會。

  阿德爾曼主張,為實現擺脫貧窮這一目標,應該進行制度改革,在政治、社會和經濟等方面採取一些公平的措施,推動經濟增長,但所有這些都不是目標本身,而是使窮人永享福利的手段。他因此批評了某些發展經濟學家往往側重於經濟增長而忽視公平的傾向。

  除了上述兩個目標學說以外,會盛頓大學教授布魯斯·赫里克(Bruce Herrick)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查理斯·P·金德爾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在其合著的《經濟發展》一書中指出,如果不得不將眾多的發展目標歸納成幾個易於表述的目標,那麼它至少包括三個:“產出的快速增長,經濟結構的變化,群眾貧困的減少。”因為經濟發展意味著某些基本經濟結構的變化,即國內需求和生產構成、勞動力產業和職業構成、對外貿易和金融構成等的變化,一個發達的經濟不只是傳統的放射性擴展,而是包涵著質變,要求經濟結構及其功能發生變化。

  如前所述,西方發展經濟學進入第二個階段之後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強調經濟發展要解決貧困、失業收入分配不均這三個問題,有些人主張要從個角度來重新定義經濟發展,主張用這三個問題緩和的程度來測度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

  那麼,如何評價上述的幾種經濟發展目標學說呢?如何確定經濟發展的目標呢?要回答這兩問題應當以下述幾個觀點為基礎:

  其一,經濟發展的目標可以是多元和多得性,如政治目標,經濟目標,社會目標等,大目標中有小目標,如政治目標可以具體劃分為各種小目標。經濟是基礎,經濟發展是社會其他方面得以發展的前提,因而經濟發展事實上總是被人們實現多種的工具。

  其二,經濟發展的目標也具有歷史的特色,即處於不同的歷史階經濟發展論段、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都會各有其適應不同需要的經濟發展目標。客觀的歷史條件發生不了變化,人們應該而且必然會隨之重新確定經濟發展的目標。在階級社會裡,經濟發展的目標總是打上了統治階級意願的烙印,是統治階段願望的具體表現。以此而論,任何經濟發展的目標都有其歷史局限性,不可能存在超越歷史、超越國度而普遍適用的永恆的經濟發展目標。

  其三,各國經濟發展的目標也具有某種程度的同一性。無論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發展經濟的目的之一就是滿足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改善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條件,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各個時代的統治階段為了維持統治,也必須實現這些目標。同時,歷史條件和國際地位相同或相似的國家,也會有共同的經濟發展目標。

  在當前,發展經濟,擺脫貧困,維持生存,實現自重,取得自由(即古里特的三大目標),對發展中國家有著突出的意義,是它們共同的目標。發展中國家儘管在歷史傳統、國土大小、人口多少、所有制結構、政治制度、對外依附程度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它們原有的社會經濟形態相似,都曾有過受人奴役和剝削的歷史,所處的國際環境又無多大差異,特別是都有下列共同的經濟特征:生活水平低,貧困嚴重;人口眾多,失業隊伍龐大;經濟結構不合理,傳統農業的比重大,工業規模小;出口產品單一,以農產品為主,在國際效中處於隊附的、受人支配的地位。此外,許多國家收入分配懸殊的。故加速經濟發展,提高經濟增長率,對內剋服貧困,減少失業量,增加收入分配的平均度,完成經濟結構的改造和現代化;對外爭取獨立自主的發展,擺脫依附.地位,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是發展中國家在今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實現經濟發展所應當追求的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以上所介紹的幾種目標學說都在某些方面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目前的實際需要,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其四,經濟發展的目標既然具有歷史的階段性,因而就有長期的、中期的和短期的目標這分;從其性質而言,經濟發展的目標可分為政治目標、經濟目標、社會目標等;從重要性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的有主、次之分,可分為主要目標、次要目標等。經濟發展的目標是多元和多重性的,這些多元和多重性的目標可以構成一個有機的大系統。這個大系統可由許多了系統、孫子系統組成,這些系統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而且從不同的參照系來看,系統間存在著目標與手段的關係,手段會變成目標,目標又會變成手段。如經濟結構變化、經濟增長、消滅貧困三者之間,經濟結構變化是實現經濟增長這個目標的手段,但從經濟增長與消除貧困這兩目標間的關係來看,經濟增長又是達到消除貧困這個目標的手段。因此,各國在確定經濟發展目標時,要註意安排各種目標的先後順序,使經濟發展的長期目標的確定是以一定和價值判斷

  最後,在此有必要加以強調的,經濟發展目標的確定是以一定的價值判斷(value—Judgement)為基礎的,經濟發展目標的性質和內容主要取決於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價值觀念(尤其是統治階級的意志),面後者又取決於生產關係的性質。生產關係的性質不同,社會價值觀念也就不同,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因而必然會不同(當然,在一些次要目標上又有同一性)。如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社會主義公有制決定兩個社會中的官方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截然不同,因而,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經濟發展的主要和首要目標是榨取更多的剩餘價值,滿足資本家的貪欲,維持資本主義社會的長治久安;而在社會主義國家,發展主要有為了滿足人們日前增多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得出緒論說,各個不同性質的國家都有不同的經濟發展目標,在制度各異的當今世界,不存在適合所有國家的發展目標系統。

  綜上所述,結論是:經濟發展從本質而言是指經濟生活的積極上升運動,主要是指物質產品生產能力的增進,經濟發展的目標則是指經濟發展所要達到的社會效果,它的確立是以價值判斷為基礎的,確定經濟發展的目標主要是規範分析的任務。故儘管經濟發展的目標會規範經濟發展的具體模式和速度等,但經濟發展與其目標是兩種異質的現象,經濟發展是一種客觀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經濟現象,而經濟發展的目標則是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的、對經濟發展所應達到的社會效果的主觀期望。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所以,我不同意西方發展經濟學家關於經濟發展的定義,不贊同從經濟發展目標的角度來規定經濟發展的內在含義,也不同意經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與否和實現程度作為標準來測度經濟發展的水平。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4]

  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經濟增長內涵較窄,經濟發展內涵較廣;經濟增長是一個數量概念,經濟發展既是一個數量概念,又是一個質量概念: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動因和手段,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結果和目的。沒有經濟增長,不可能有經濟發展。如果出現有經濟發展而無經濟增長的現象,那一定是個別的、短暫的、反常的現象,而決不是一般的、長期的、正常的現象。值得註意的是,儘管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必要的、先決的條件,但經濟增長並不必然帶來經濟發展,在下述幾種情況下,就會如此:

  第一,生產增長了,但實際是經濟上的虛耗,產值增加,但產品質量低劣,甚至出現大量的廢品次品,不為消費者接受,或者產品雖具有一定質量,但缺少需求,不能實現其價值。

  第二,生產在某些方面的增長,從微觀、局部、短期看似有一定的,甚至是相當大的經濟效益,但從巨集觀、全局、長期看卻帶來不良的,甚至是很不好的社會效果,如有害人民健康,污染自然環境,破壞生態平衡等等。

  第三,增長雖快,但分配不公,兩極分化,城鄉對立以及其他社會問題日益激化。

  第四,增長雖快,但產業結構並無改進,甚至更加畸輕畸重。

  第五,為了追求高增長速度,不考慮人民的承能力,無視客觀經濟規律,不計社會代價,結果不但不能促進經濟發展,反而造成經濟倒退。

  上述情況的出現,稱為“有增長而無發展”,或“無發展的增長”。

  因此,為了謀求經濟發展,必須啟動經濟增長,並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勢頭,但是,如果政策失誤或機制上存在缺陷,則完全有可能不能實現持續、穩定而又協調發展的理想目標。決不能認為,只要有經濟增長,只要有大規模投資,生產結構就會自然而然地趨於合理,生產模式會自然而然地走向現代化且又適合本國國情,廣大人民的福利自然而然地逐步得到提高,分配狀況自然而然地走向公平,文化教育和衛生健康條件自然而然地日益改進,自然環境會自然而然地得到保護,生態平衡自然而然地得到保持。

參考文獻

  1. 時娟,王恆書.人力資本與經濟發展.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5)
  2. 孫麗艷,黃東艷.淺析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知識經濟,2010(4).
  3. 伍海華,徐鎮綏,唐衍偉編.經濟發展論.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04.
  4. 馬偉馨.淺析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價值工程,2010,29(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y桑,寒曦,苏青荇,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經濟發展"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