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人口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人口(population)

目錄

什麼是人口

  人口是一定地域和社會範圍內人群的總體。人口本身是一個既複雜又綜合的社會實體,構成方式也比較多樣。既有性別、年齡、種族、地域方面的自然構成,也有不同社會層級的社會構成,此外,還有不同經濟層級的經濟構成。[1]

  人口是一個內容複雜、綜合多種社會關係的社會實體,具有性別和年齡及自然構成,多種社會構成和社會關係、經濟構成經濟關係。人口的出生、死亡、婚配,處於家庭關係、民族關係、經濟關係、政治關係及社會關係之中,一切社會活動、社會關係、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都同人口發展過程相關。人口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是全部社會生產行為的基礎和主體。

人口的主要特征[1]

  第一,人口的總量特征。人口是一定地域和社會範圍內人群的總體。因此,數量和規模是人口的主要特征之一;

  第二,人口的就業特征。勞動力人口由於各種原因並不一定都直接參与社會經濟活動,因此勞動力人口又可以分為就業人口和非就業人口兩部分;

  第三,人力資本。它是指通過教育培訓、就業信息、勞動力遷移等獲得的凝結在勞動者身上的技能、知識能力的總和。人類通過教育、培訓等方式來提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從而提高勞動效率

人口的分類

  (一)按行政建制分類

  市人口:市管轄區域內的全部人口(含市轄鎮,不含市轄區縣);

  鎮人口:縣轄鎮的全部人口(不含市轄鎮);

  縣人口:縣轄鄉人口。

  (二)按常住分類

  市人口:設區的市的區人口和不設區的市所轄的街道人口;

  鎮人口:不設區的市所轄鎮的居民委員會人口和縣轄鎮的居民委員會人口;

  縣人口:除上述兩種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

  1952-1980年數據為第一種口徑的數據,1982年以後的數據為第二種口徑的數據。

  (三)按是否在業分類

  在業人口(又稱就業人口) 指十五周歲及十五周歲以上人口中從事一定的社會勞動並取得勞動報酬經營收入的人口。不在業人口指十五周歲及十五周歲以上人口中未從事社會勞動的人口,包括在校學生、料理家務、待升學、市鎮待業、離退休、退職、喪失勞動能力等非在業人口。

  總負擔繫數 指被撫養人口(0-14歲和65歲以上人口)與15-64歲人口的比例。計算公式為:

  總負擔繫數=被撫養人口/15-64歲人口×100%?

  負擔老年繫數 指老年人口(65歲以上人口)與15-64歲人口的比例。計算公式為:

  負擔老年繫數=老年人口/15-64歲人口×100%?

  負擔少年繫數指少年兒童與15-64歲人口的比例。計算公式為:

  負擔少年繫數=少年兒童人口/15-64歲人口×100%

人口的再生產類型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長率僅見於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個別地區。

  傳統型:高出生率,較高死亡率,較低的自然增長率僅見於少數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地區。

  過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多為發展中國家,如亞洲的巴基斯坦。

  現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長率,如歐洲的德國,目前東亞大部分國家除蒙古及北北韓外為這一類型。

人口的分佈

  (一)四大稠密區

  (1)亞洲東部

  (2)亞洲南部

  (3)(60°N以南)歐洲西部

  (4)北美洲東部(美國東北部五大湖地區)

  (二)四大稀疏區

  (1)高緯度地區

  (2)高山高原地帶

  (3)沙漠地帶

  (4)濕熱未開發的熱帶雨林

  人口分佈是指人口在一定時間內的空間存在形式、分佈狀況,包括各類地區總人口的分佈,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過程和構成(如遷移、性別等)的分佈等。

  它是受自然、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自然環境條件(如緯度、海拔、距海遠近等)對人口分佈起重要作用。20世紀以來,隨世界範圍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因素對人口分佈的影響越來越大。

  世界人口分佈具有以下特點

  ①不平衡性。人口分佈的最大特征是不平衡性。就全世界而言,如今,地球上只占陸地面積7%的地區,卻居住著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陸地上;而大陸上有35%~40%的土地基本上無人居住。就區域而言,各大洲和各國之間的人口分佈也是不平衡的。亞洲陸地面積占全球的29.4%,但人口占60%(1980年)。在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人口1億以上的7個國家的總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55%以上。在各國內部的不同地區之間人口分佈也很不平衡。如中國以愛輝(黑河)—騰衝一線為界,此線以東地區土地占全國的42.9%,人口卻占全國總人口的94.4%(1982年)。

  ②隨緯度、海拔和離海遠近呈有規律的變化。人口分佈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著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緯20°~60°之間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人口分佈還有集中於沿海地區的趨勢。人口分佈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比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對稀少。

  通常,中緯度、地勢低平和沿海位置對人口有明顯的吸引作用。現在世界人口的79.4%集中在北緯20~60°地區;世界海拔200米以下地區人口占全球的56.2%,海拔200~1000米地區人口占全球的35.6%;世界距海岸200公裡以內地區雖只占全球陸地面積不足30%,但擁有世界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③時滯性(或惰性)。人口分佈往往明顯落後於生產力發展和經濟中心的轉移。其原因在於人口分佈的變化依賴於自然增長率和凈移民率的時間積累效應,速度比較遲緩。只有在人口基數很少的新開發地區,移民因素才能立即產生顯著效果。全球、各國和各地區人口(現象)的分佈特點及其形成條件的研究,幾乎構成人口地理學的全部內容。

  在一定時點上,人口在地理空間上的居住狀況。全世界人口分佈極不平衡。90%以上的人口集聚在10%的土地上,不到10%的人口散居在其餘90%的陸地上。中國的人口分佈也極不平衡。如果從東北黑龍江省的愛輝縣到西南雲南省的騰衝縣劃一直線(稱為愛輝—騰衝線),約有94%的人口居住在約占全國土地面積42.9%的東南部地區,約6%的人口居住在約占全國土地面積57.1%的西北部地區。人口分佈的狀況與自然、經濟、社會、政治等多種因素有關。地區的自然環境差異、自然資源的多寡,都會影響各地區經濟發展和生產佈局,從而造成人口分佈的不平衡。一般來說,人口最稠密地區都是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經濟發達、歷史悠久的地區。而人口稀少的地區,主要是自然環境惡劣、資源尚未開發、經濟欠發達的地區。

  大洋州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0.5%,北美洲為6.9%,歐洲為10.5%,南美洲為6.7%,非洲為12.5%,亞洲為63%。

人口的合理容量[2]

  所謂人口的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在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顯然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環境承載力。環境對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這種限度可以用環境承載力來表示。它是指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所以,人口數量是衡量它的重要指標。環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其中資源、科技發展水平以及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對環境人口容量的影響最大。資源是制約環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儘管人口合理容量是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但是它對於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1.0 1.1 姚騰霄.論經濟、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A).社會科學家.2013,11:56
  2. 吳時忠.高中生學習:師者(A).2012,2:5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Frawewdccder,Mis铭,Lin,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人口"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