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eman模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從發表的年代來看,Trueman(1988)是最早對雜訊交易的來源進行探索的文獻之一。Trueman模型對一種特定類型的投資者即投資基金管理者進行雜訊交易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他的研究結論表明,由於存在基金管理者及其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即使在期望收益並不為正的情況下,基金管理者仍然有興趣從事雜訊交易。
要理解這種雜訊交易的起源,必須註意到基金管理者獲取投資回報率的能力不僅取決於他們獲取私人信息(private information)的準確性,還取決於他們獲取這種私人信息的頻率。一般說來,實際的投資業績總是基金管理者獲利能力的一個帶有雜訊的信號,以信息為基礎的交易就成為基金投資者判斷管理者能力的一個工具,他們將通過這種信息交易的水平來作出投資多少於該基金的決定。總體上,這類交易的規模越大,他們就會越多地投資於該基金。然而,投資者所能直接觀察到的變數是基金管理者的總交易量,他們不能區分哪些交易是基於信息的,哪些交易不是,因此,他們必須在給定的交易量中作出多少是信息交易的推斷。如果投資者相信兩者是正相關的,投資管理者將會有積極性去從事更多的、超出基於私人信息的合理規模的交易,這超出的部分即為雜訊交易。他們從事雜訊交易的激勵來自於雜訊交易向投資者傳達的更高水平的信息交易的信號。
Trueman的研究結論顯示,投資者對投資管理人在第一期的交易行為有一個包含雜訊交易的事前臆測,在均衡情況下,這些臆測都將變成現實,即這些猜測是自我實現的(self-fulfilling)。能夠形成均衡的這些投資者臆測包括:
1.如果管理人在時間0接收到信號表明,在第1期將會發生的現金流為vh(v1),他會選擇買入(賣出)風險資產;
2.如果管理人在時間0接收到的信號表明第1期的現金流為v0,他將選擇不交易。
3.如果管理人在時間0沒有接收到任何信號,即他是信息不知情的,他會以概率x(x)買入(賣出)風險資產,其中0<x<1/2。
由於在均衡情況下,投資者的這些臆測是自我實現的,這意味著市場上確實存在著一個包含雜訊交易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