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結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
目錄 |
社會結構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占有一定資源、機會的社會成員的組成方式及其關係格局,包含人口結構、家庭結構、社會組織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就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社會階層結構等若幹重要子結構,其中社會階層結構是核心。社會結構具有複雜性、整體性、層次性、相對穩定性等重要特點。一個理想的現代社會結構,應具有公正性、合理性、開放性的重要特征。
社會結構的內容實際上是社會的主體——人及其生存活動——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存在方式,一般表現為:
- 1、人口結構;
- 2、人群組合結構;
- 3、人的活動位置結構(在社會中所從屬的集團階層);
- 4、人的生存地域空間結構;
- 5、生活方式結構;
1.人口結構
人口結構是社會結構的基礎結構。
2.家庭結構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比如我國家庭結構、結構模式及其社會整合功能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家庭規模小型化;二是家庭類型多樣化;三是家庭結構模式變化。
3.組織結構
社會組織開始發育,併發揮著國家與市場之外的社會整合功能。比如2008年全國登記註冊的社會組織達到約41.4萬個,吸納社會各類人員就業475.8萬餘人,已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整合力量。
4.就業結構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結構發生顯著改變,表現為勞動力在產業、行業、崗位等方面的配置變化。
5.收入結構
收入分配結構問題不僅事關民生,而且關係到社會公平公正,更關係到國家長治久安。
6.消費結構
消費是重要的社會整合機制。
7.城鄉結構
我國城鄉結構變動首先表現為城市化,2008年城市化率達到45.7%,正在接近一般公認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50%的城市化水平。其次,城鄉二元結構有所鬆動。1978年—2008年,全國城鎮常住人口平均每年增加約1453萬人。
8.區域結構
9.階層結構
社會結構的重要性[1]
社會結構概念是分析社會變遷和社會轉型最重要、最基本的工具之一,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社會結構的狀況直接體現了社會關係的狀況,既構成社會穩定、社會和諧與社會發展的基礎,又構成社會矛盾與社會衝突的原因。也就是說,社會穩定與社會發展源於社會結構的穩定、協調和整合,而社會矛盾與社會衝突則源於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矛盾和衝突。人們的利益追求或取向取決於他們的社會結構位置,利益差別和利益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據社會結構位置而劃分的。特別是那些直接推動社會結構變革或劇烈社會衝突的大規模社會運動,人們往往習慣於將這些運動看做是某種有意識的、自己選擇的結果,但實質上這些運動或衝突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一些結構性條件起了根本性作用。如果缺乏相應的結構性基礎,這樣的行動基本上不會發生,即使發生了,也很難持久,更不可能獲得成功。
(2)社會結構狀況是社會的本質特征之一,社會結構的變革是社會轉型和發展最重要的一個過程。今天的結果和未來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歷史狀況的制約,這就是所謂“路徑依賴”的規律。
(3)社會結構以路徑依賴的方式制約著各類社會主體的社會行動,以社會根源的形式決定著社會的穩定、和諧與協調,以中介條件的樣式規定著行動主體活動的範圍和能夠達到的限度。一句話,社會結構總是這樣或那樣地建構著、塑造著社會行動。同時,我們也要強調,按照當代社會學的觀點,包括我們提出的社會互構論的觀點,社會結構和社會行動又是相互建構的。社會行動反過來也以自己具有能動性的實踐活動,如發展理念的形成、發展戰略的制定、社會政策的出台、體制改革的進行等,影響、重組著種種社會結構。換言之,社會行動也總是這樣或那樣地建構、塑造著社會結構。對社會發展來說,社會結構的作用是基本的,也通常起著主要的作用。但是,一個社會在不改變原有的結構就不能發展時,改變原有社會結構的社會行動就起著主要作用。同樣,兩個社會在差不多相同的社會結構下,何者發展得更快,社會行動的作用也可能是主要的。例如,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一個發展中國家要有所收益,取決於兩個條件:初始水平和經濟政策。
根據社會結構和社會行動相互建構的觀點,我們提出建構合理的社會結構,以促進和諧社會的建立;而社會更加和諧的實現,則又進一步促進合理的社會結構的形成進程,二者良性迴圈。
社會結構的核心[1]
社會結構的核心是社會階層結構,社會結構轉型與變遷的最重要表現就是社會階層結構的轉型與變遷。
對於一個社會的結構及其變遷來說,社會階層結構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雖然社會階層結構不是決定社會結構及其變遷的唯一因素和機制,但它構成了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社會內容,社會結構及其變遷最重要的特征和過程也往往發生在社會階層結構領域之中。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不僅是社會變遷的基本內容,而且社會階層結構本身對於社會變遷的發動、過程和變化方向都將產生極大影響。越是處於社會變革時期,社會階層結構變化的問題就越有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社會階層結構的實質,是基於社會權力、社會資源的占有和分配所形成的社會地位之間的不平等關係。這一結構不僅決定了不同社會群體的社會活動範圍和所擁有的各種各樣的社會機會,也對各種社會制度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社會階層結構之所以是決定整個社會結構狀況及其變遷過程的最重要的結構性因素之一,是因為它是構成社會不平等、形成社會認同和社會運動、決定社會利益結構以及社會矛盾與衝突的最重要的社會基礎。階級階層結構的社會意義,在於它是社會關係的基本分界線,是決定社會權力和社會資源分配的核心機制,是社會行動的基本組織原則,因而是決定社會結構其他方面的決定性因素。階級階層關係限制了其他社會關係,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其他社會關係的實質和形式是通過階級階層關係來解釋的。作為社會群體存在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階層結構構成了社會穩定或者社會衝突的基礎。
因此,社會階層結構的視角和分析一直集中在理解社會關係、社會行動和社會衝突問題上,特別是在理解社會轉型和社會發展問題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本質上,社會的利益結構和關係會受到社會階層結構的重要影響,構成其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社會階層結構及相應利益結構的狀況和變遷將對未來的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現代化和體制改革將會在根本上逐漸改變原有社會中不同社會群體的資源占有狀況,改變資源分配的機制。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社會群體社會地位和相互關係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標志著利益的得失。在原有體制中據有特定地位、占有相應資源和權力的社會群體,其相對地位是否發生變化,誰在這個轉型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誰的社會地位獲得了改善或上升,誰受到了損害,誰在未來的變革中會處於主導地位,等等,這些問題不僅是重大的理論問題,而且對社會現實具有重大影響,成為整個社會關註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