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馬丁·塞利格曼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Martin E.P. Seligman)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放大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 ):當代美國心理學家,主要從事習得性無助、抑鬱、樂觀主義、悲觀主義等方面的研究。

目錄

塞利格曼的簡介

  馬丁·塞利格曼1942年8月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奧爾巴尼,在家鄉念書時,喜好籃球運動,後因未能入選籃球隊而開始鑽研究學問。13歲那年,他開始專心讀書,尤其是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4年,塞利格曼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隨後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師從R.所羅門學習實驗心理學。塞利格曼先是與B.奧弗米爾,後來又與S.梅爾合作研究了狗在受到預知的不可避免的傷害時所表現出的被動性。他曾獲美國應用與預防心理學會的榮譽獎章,並由於他在精神病理學方面的研究而獲得該學會的終身成就獎。199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塞利格曼檢驗和探討了缺乏常規的學習理論的解釋,並最終提出動物的學習與它們的活動無關,簡單地說,動物是失助的。1967年,塞利格曼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執教於科內爾大學。1970年他回到賓夕法尼亞大學,在該校的精神病學系接受了為期一年的臨床培訓後,於1971年重返心理學系。1976年他晉升為教授,在此期間出版了《消沉、發展和死亡過程中的失助現象》一書。1978年,他與L.艾布拉姆森J.蒂斯代爾一起,重新系統地闡述了失助型式,提出有機體的品質決定了失助的表達方式。其後他發現:當壞事發生時,那些具有將壞事的起因看作是固有的不變的人往往陷入失助的境地。

塞利格曼的學術貢獻

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隨後的很多實驗也證明瞭這種習得性無助在人身上也會發生。

  習得性無助的實驗

  1953年,哈佛大學的所羅門,坎明和維恩把40只狗置於名為“穿梭箱“的東西里;隔體將箱子分開兩部分,一開始,隔體只有狗背高。從格柵箱底上對狗腳發出千百次電擊。狗如果學習到跳過阻隔體到另一邊,就可以逃脫電擊。然後,進行“挫折”狗的跳脫實驗,實驗人員在狗跳入另一邊時,也在格柵通電,並且狗須跳100次才終止電擊。他們說:“當狗從一邊跳入另一邊之際,發出預料可免電擊的松釋聲,但當它到另一邊的格柵而重遭電擊時,則發出慘叫。”接下來,用透明塑膠玻璃阻隔在兩邊之間。狗觸電後向另一邊跳躍,頭撞玻璃。狗開始“大便、小便、慘叫、發抖、畏縮、咬撞器材”等等;但10天至12天之後這些無法逃避電擊的狗,不再反抗。兩邊之間加以透明玻璃並加電擊,“非常有效”的消除了狗的跳脫意圖。

  這一項研究顯示,反覆對動物施以無可逃避的強烈電擊會造成無助和絕望情緒。

  60年代對這種“習得的無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強。賓州大學的馬丁·賽利曼他把籠中的狗從鋼製格柵地板通以強烈而持久的電,以致狗不再企圖逃避,“學會了”處於無助狀態。賽利曼和史蒂芬·麥爾與詹姆士·吉爾在一篇論文中寫道:“當一個正常、未曾受過任何訓練的狗在箱中接受逃避訓練時,以下的行為是常態:初遭電擊,狗就狂奔,屎滾尿流,驚恐哀叫,直到爬過障礙時間較快,如此反覆,直至可以有效地避免電擊。再一步,賽利曼把狗綁住,使它們在遭到電擊時無法逃脫。當這些狗重又放回電擊時可以逃脫的穿梭箱時,賽利曼發現:這樣的狗在穿梭箱最初被電擊時的反應,和未曾受過任何訓練的狗一樣。但它卻不久就停止奔跑,默然不動地一直等到電擊結束,狗沒有越過障礙逃避電擊。

  矯正策略

  1、充分理解習得性無助的成分。

  2、幫助學生髮現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們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覺。

  3、教給學生改變、駁斥歪曲信仰的方法,減少認知情感動機的虧空。

  總之,習得性無助的重要的矯治策略是元認知、問題解決、示範、自我談話、自我控制自我評價

正向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新興的一門心理學,於1998年由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所創,目的在研究如何生活的快樂、成功與有意義。因此正向心理學或許可以簡稱為“快樂的科學”。

  正向心理學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最能讓我們感到快樂?研究結果可能會令人感到驚訝:財富、學歷與青春對快樂的幫助都相當有限;婚姻的影響好壞參半;倒是宗教信仰與親情友誼,才更能讓我們快樂。

  伊利諾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迪納(Edward Diener)的研究發現,只要基本生活無虞,額外的收入並不能帶來多大快樂。良好的教育與高智商對快樂的提升也沒多大幫助。年輕也不保證快樂,美國疾病管制局的一項調查顯示,二十到二十四歲的年輕人情緒低落的時間,比六十五到七十四歲的老先生老太太長。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確實能鼓舞心情,但是卻很難判定究竟是神佛的效應還是宗教團體。親情與友誼也能帶來快樂;迪納與塞利格曼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參與研究的大學生中,最快樂與最不憂郁的10%學生,他們明顯的共同特征就是都有親密的朋友與家人,並花時間與他們共處。迪納結論說:“想要追求快樂,就應該培養社交技巧、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人際支援 (social support)。”

  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一書中指出,快樂是由三項要素構成:享樂(興高采烈的笑臉)、參與(對家庭、工作、愛情與嗜好的投入程度)、意義(發揮個人長處,達到比我們個人更大的目標)。三項要素之中,享樂帶來的快樂最為短暫。塞利格曼說:“這一點值得大家註意,因為有太多人以追求享樂為生活的目的,但是參與和意義卻遠比享樂重要。”

  正向心理學也認為人的快樂基點可以調整:人們可以藉由後天的努力,改變先天人格特質的快樂水平。

主要著作[1]

  塞利格曼的20多本暢銷書已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暢銷全球。其中較為著名的著作包括:

  • 《學會樂觀》( Learned Optimism,1991 )
  • 《你能改變和不能改變的》(WhatYou Can Change & What YouCan't,1993 )
  • 《樂觀的孩子》 ( Theoptimistic Child ,1995 )
  • 《無助感》{ Helplessness,1975,1993 )
  • 《繁茂》( Fiourish,2011年4月 )

  他的作品多次登上《紐約時報》的頭版,也曾發表在《時代》、《新聞周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讀者文摘》等各大雜誌上。塞利格曼作為科學與心理學實踐的發言人,還曾現身各種電視與廣播節目。他的專欄涵蓋的內容極為廣泛,從教育、暴力到心理治療無所不談。他的演講受到教育工作者、父母、心理學專家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行業人的歡迎。

馬丁·塞利格曼的語錄

  • 成功的生活需要大部分時間的樂觀和偶爾的悲觀。輕度的悲觀使我們在做事之前三思,不會做出愚蠢的決定;樂觀使我們的生活有夢想、有計劃,有未來。
  • 我並不認為對所有的事情都應該改變想法,怪罪到他人身上。只有在一個情況下應該這樣做:在抑鬱的時候。抑鬱的人常常把不是他的錯也攬到自己身上,他們常去負不需要負的責任。
  • 男人碰到事情會去做,而不會反覆去想;但女人會鑽牛角尖,把事情翻來覆去地想,去分析它為什麼會這樣。女性看事情的方式造成女性得抑鬱症的比例是男性的兩倍。 研究顯示,悲觀確實是引發抑鬱症的重要原因,認知療法通過將悲觀的解釋風格改變成樂觀的解釋風格,從而減輕抑鬱癥狀,讓抑鬱者徹底、永遠擺脫抑鬱症。
  • 傳統的成功觀點並不完善。要成功,除了具備能力和動機之外,還需要堅持,遇到挫折也絕不放棄的堅持,而樂觀的解釋風格則是堅持的靈魂。
  • 樂觀的人將好運歸因於人格特質、能力等永久性的因素。
  • 抑鬱、哀傷會在短期內降低我們免疫系統的功能,使我們的健康受損。 認知療法可以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改善病人的健康狀況。
  • 喝香檳、開名牌跑車是愉悅的生活,但不是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每一天都用你的優勢去創造真實的幸福和豐富的滿足感,這是在生活的每一個層面上——工作、愛情、教養孩子等,都可以學著做到的。
  • 就像美好的生活會超越愉悅的生活一樣,有意義的生活則會超越美好的生活。
  • 真實的幸福源於發現自己的優勢和美德,併在生活中充分發揮它們。
  • 你無法控制你的經歷,但你可以控制你的解釋。
  • 樂觀可以預測賽場上的贏,悲觀可以預測賽場上的輸。這對於團隊或個人都是適用的。解釋風格在團隊或個人面臨壓力時發揮作用,如,在輸掉一場球後,或在最後幾局時。 樂觀並非你可以憑直覺就知道的事。歸因風格測驗可以測出一些連自已都不知道的東西。
  • 對厄運的解釋習慣和你的解釋風格,不僅僅是你在失敗時嘴裡說出來的話。它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方式,是你在童年期或青少年期養成的。你的解釋風格表明瞭你是樂觀還是悲觀。
  • 要獲得滿足很簡單。做有挑戰性切需要技術的事情;集中註意力;明確的目標;得到即時的反饋;深深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有能夠掌控的感覺;忘我,感覺時間就此停滯。
  • 現在已經有很好的方法來培養樂觀情緒,這個方法就是指認出自己的悲觀想法,並且反駁它。
  • 冷漠、消極的情緒會激發一種挑剔的思維方式:集中註意去挑毛病,然後宣判出局。(做決定,考試)
  • 積極的情緒會使思維進入有創造性、包容性、構建性、非防禦的大道。(結婚,休閑運動)
  • 你可以根據要進行的工作來選擇你的思維方式,設計你的情緒。
  • 對好事有永久性和普遍性解釋的人,如果他對壞事的解釋是暫時的、特定的,那麼當他遇到挫折時,他會很快重新振作起來,當他成功時,他會繼續努力。對成功作暫時的和特定的解釋,對失敗做永久的和普遍的解釋的人,碰到壓力就會垮掉,而且很難東山再起。
  • 永久性維度決定一個人會放棄多久——對壞事永久性的解釋會造成長期的無助,而暫時性的解釋則可以迅速恢復。普遍性維度決定一個人會把無助帶到生活的各個層面,還是只維持在原來的地方。
  • 童年時的大災難可能對成年後的性格有一些影響,但是也僅僅是少數,且不易察覺。簡單來說,童年的不幸不能決定長大後會出現怎麼樣的問題,你沒有任何理由將逐漸的抑鬱、焦慮、婚姻不美滿、吸毒、性問題、失業、攻擊性、酗酒或暴怒,都怪罪到童年的事件上去。
  • 其實我討厭“幸福”這個詞,因為它已經被濫用到幾乎毫無意義。
  • 重新安排你的工作,使你的優勢得到體現.這不但會使你更喜歡你的工作,還會將例行公事、被動執行的枯燥工作變得有生氣。
  • 當你真心愿意去做這件事時,它就能為你帶來很大的滿足,因為你在為這個工作的意義而不是為了它所帶來的物質報酬而工作。你很快就會從工作中體驗到心流,能夠給員工帶來心流體驗的公司定會打垮只以金錢作為報酬的公司。
  • 工作可以是體驗心流的最好場所,它符合心流出現的許多條件。通常工作都有清晰的目標和要求,你會不斷收到表現優或劣的反饋信息。工作通常要求你專心,儘量減少無關刺激,很多時候,工作的要求與你的天賦或優勢旗鼓相當,所以人們通常會覺得在工作中比在家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參考文獻

  1. 王賀. 馬丁·塞利格曼[J]. 大眾心理學, 201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sky,Zfj3000,Cabbage,Dan,Vulture,Zxe,Zhuzai21,Yixi,Mis铭,滴滴,Llyn.

評論(共6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馬丁·塞利格曼"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2.86.225.* 在 2013年10月16日 18:30 發表

回複評論
112.86.225.* 在 2013年10月16日 18:31 發表

112.86.225.* 在 2013年10月16日 18:30 發表

為什麼說嗯??

回複評論
202.175.50.* 在 2016年11月14日 12:02 發表

有沒有華人的朋友對正向心理有興趣,不如一起討論

回複評論
根哥00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6月12日 10:29 發表

202.175.50.* 在 2016年11月14日 12:02 發表

有沒有華人的朋友對正向心理有興趣,不如一起討論

可以看看哈佛的幸福公開課,伯克利的the science of hapiness,在Edx上

回複評論
M id 46ff4cd2200d4b82e0ce12e68acea141 (討論 | 貢獻) 在 2019年9月14日 17:07 發表

這個內容有錯別字

回複評論
滴滴 (討論 | 貢獻) 在 2019年9月16日 09:28 發表

M id 46ff4cd2200d4b82e0ce12e68acea141 (討論 | 貢獻) 在 2019年9月14日 17:07 發表

這個內容有錯別字

MBA智庫百科是可以自由參與的百科,如有發現錯誤和不足,您也可以參與修改編輯,點擊條目上方的編輯進入即可參與。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