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時刻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2008年3月,在次貸危機的背景下,為緩解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的流動性短缺問題,美聯儲批准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併為收購提供特別融資援助。不過,美聯儲低估了貝爾斯登事件的影響,認為次貸危機最壞的時刻可能已經過去,導致局勢愈發失控。到了同年9月,美國政府拒絕出手拯救另一家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此舉引發市場信心崩潰,進而次貸危機演變為金融“海嘯”。外界將這兩大事件分別稱為“貝爾斯登時刻”和“雷曼時刻”。[1]
以當年的雷曼兄弟為例,雖然作為危機的受害者,它多少有點令人同情。但當我們瞭解它在危機之前的行為時,就可以知道它很大程度上其實是自作自受。事實上,在2007年,次級貸款的風險就已經在市場上顯露了。按理說,在這個時候,雷曼應當收縮杠桿,對自己的風險進行控制。但是,習慣了在刀口上舔血的雷曼非但沒有這麼做,反而一邊大肆買賣垃圾不動產債券,一邊用高杠桿著手收購美國第二大公寓開發商阿克斯頓。雷曼的算盤打得很精:按照當時的情況,如果次貸暴雷,那麼房價必然下跌。而如果房價下跌,買房人數就會下降,租房的人數就會增加,公寓租房市場就會爆發,阿克斯頓的價值就會一飛衝天。這樣一來,危機的蔓延不但不會對其造成損失,還可能讓它大賺一筆。但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雷曼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次貸危機蔓延的速度遠遠超出了它的想象。隨著貝爾斯登的倒塌,金融市場對商業抵押債權和不動產都陷入了恐慌的情緒,而雷曼設計的那套空手套白狼的游戲,最終也演變成了一場吞噬它自己的大火。[2]
2013年3月20日,塞普勒斯存款稅計劃胎死腹中後,倫敦卡斯商學院高級講師Bruche對新浪財經稱,塞普勒斯僵局將成為歐元區的‘雷曼時刻’。最終市場會對所有接受援助的國家都失去信心。他還認為德國在此事件上太多地考慮本國選民的意思,忽略了國際擔當。
2013年以來最熱的市場之一就是日本,做空日元,買入日股幾乎成為了新的投資趨勢。然而受到美國股市一個交易日出現的三周以來首次大跌帶動,加上中國經濟數據顯示的製造業板塊意外萎縮,日經指數大跌7.3%,出現了兩年之前大地震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法國興業銀行外匯策略師塞巴斯蒂恩-加萊(Sebastien Galy)指出,日本股指的大跌讓人想起了雷曼兄弟在2008年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動蕩的破產。他表示,這就像是日本的雷曼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