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財富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負財富效應(Negative Wealth Effect)
目錄 |
所謂負財富效應,是指由於金融資產價格下跌,導致金融資產持有人財富的減少,進而抑制消費增長,影響短期邊際消費傾向(MPC),抑制經濟增長的效應。
這一概念是哈伯勒(Haberler)提出來的,在研究非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況的可能途徑方面,哈伯勒把註意力集中在貨幣財富上,並指出在價格下降時,這種財富的實際價值會增加;因此貨幣財富的持有者會通過支出過多的貨幣,來減少他們增加的實際貨幣餘額,從而提高趨向於充分就業的總需求水平。這種價格誘致的財富效應在理論上的正確性,已被各種類型的貨幣財富所證實。
學者們重視的一般是證券市場大幅度下跌對消費的負面影響,也即負財富效應。以美國市場為例,股市財富每增長1美元,會使相應的消費支出增長0.04美元,即正財富效應的MPC約為0.04。但是,按照MarkMZndi的驗證,股市攀升帶來的財富增量促使消費增長的幅度,遠小於股市下跌造成的財富萎縮促使消費萎縮的幅度,即負財富效應的MPC為0.07。因為消費者對不確定的收入預期要小於損失的預期。主要表現在:
1、通過減少居民實際收入影響消費。
投資者投資於股市,一方面獲得股票分紅收益,如果投資者屬於長期性的投資行為,且投資對象為績優股,這部分收益將是穩定的,可視為持久收入。另一方面,是溢價收益,即投資者因股價上揚所獲得的資本利得。這部分收益可能是暫時性收入,在大牛市中,也可能轉化為持久收入,當然,在熊市市場,情況相反。根據美EconomicIndicatorFEB99公佈,1995-98年,股票分紅率分別為2.56,2.19,1.77,1.49,且呈下降趨勢。在一個持續下跌的股市之中,這些分紅難以抵消股價下跌導致的財富縮水量。2000年以來,美國股市縮水市值達6萬多億美元,以每個平均3口之家計算,相當於每個家庭損失約7萬美元,以負財富的MPC0.07計算,且由於消費者支出占美國GDP 的70%,“財富效應”對經濟增長的負影響顯而易見。
2、通過弱化居民收入預期,降低市場信心,縮減消費。
股市被認為是經濟的晴雨表,股市的變動影響投資者對未來經濟和未來收入的預期,從而影響到消費者信心。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論(M.Friedmanm,1957)認為,消費者在某一時期的收入等於暫時性收入加持久性收入,在某一時期的消費等於暫時性消費加持久性消費。其中,暫時消費與持久消費之間不存在固定的比率,與暫時收入也不一定存在比率,只有持久收入與持久消費之間存在著固定比率。如果股市達到一定規模,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持續下跌,則投資者得自於股市的損失將由暫時性損失轉化為持久損失,從而與消費支出的減少產生某種固定聯繫。而股市投資者的消費下降所產生的示範效應,又帶動股市中的非投資者,進而降低市場信心。
一個信用體系發達的市場,股市繁榮在加速儲蓄向投資轉化的同時,由於使投資者未來收入預期向好,股票財富的急劇膨脹也促使他們更大膽地進行消費信貸。但股市下降乃至蕭條將產生相反的效果,投資者消費行為將更趨保守,從而減少了消費信貸,其所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將使社會消費支出與企業投資進一步減少。
3、通過惡化企業投、融資狀況間接影響消費支出。
股市持續蕭條帶來負的“財富效應”,因為蕭條的股市使持股者的財富減少,這種不好的示範效應使更多的公眾投資避免進入股市,從而推動股市進一步蕭條,企業也因此得以以更高的成本去籌資,或者難以從證券市場籌資,從而難以進行內涵式或外延式擴大再生產,反過來又降低了企業盈利水平,也減少了員工的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