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房不認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隱藏] |
2023年8月25日中午,據新華社消息,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印發了《關於優化個人住房貸款中住房套數認定標準的通知》(下稱《通知》),推動落實購買首套房貸款“認房不用認貸”政策措施。[1]
這也是繼7月住建部召開企業座談會,提出“落實好降低購買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換購稅費減免、個人住房貸款‘認房不用認貸’”等政策措施後,首次以通知形式正式明確“認房不認貸”。[1]
《通知》明確,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請貸款購買商品住房時,家庭成員在當地名下無成套住房的,不論是否已利用貸款購買過住房,銀行業金融機構均按首套住房執行住房信貸政策。[1]
“認房”,是指商業銀行發放個人住房貸款時會參考擬購房人在擬購房地家庭名下實際擁有住房套數確定貸款比例;“認貸”是指銀行會根據擬購房人家庭在全國範圍內是否有住房貸款記錄來確定貸款比例。[2]
“認房不認貸”指的是商業銀行在確定貸款比例時,只按照家庭名下是否有房來認定,不管購房家庭是否有住房貸款記錄。[3]
假設小王已經購買了一套市值200萬的房子,並通過商業銀行辦理了住房貸款。他的家庭目前還欠銀行100萬的貸款。現在小王一家打算購買第二套房子,市值300萬。根據“認房不認貸”的政策,銀行將不再考慮小王家是否有住房貸款記錄,而只關註他們名下是否有房產。由於小王名下已經有一套房產,即使他家之前的住房貸款還沒有還清,銀行會將這次購房視為第二套房,按照第二套房貸款的標準進行審批。如果小王將這套市值200萬的房子賣掉,那麼再購買300萬的這套房子就可以視為首套房。[3]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認房不認貸”對一線城市影響比較大,“此前一線城市在這個領域政策非常緊”。一直以來,“認房認貸”是一線熱門城市和少數強二線城市調控樓市的重要手段,即居民在購買住房時能否享受首套房優惠,會綜合考慮其房產和貸款記錄。[1]
認房不認貸的需求影響[1]
在“認房認貸”政策下,受影響的主要是兩部分需求:第一是改善性換房需求人群,第二是在其他城市有房的剛性住房需求人群——
一方面,對本地居民,只要在本地購買過房產並辦理過貸款,想賣舊房換新房時,即使名下已無房產或貸款已結清,也算作二套房,需要支付比首套房更高比例的首付比例、房貸利率。
另一方面,對外來人口、新市民,需買房定居,雖本地無房但只要在其他城市(如原籍地)有貸款購房情況的,即使貸款還清,也無法享受購買首套房的優惠。
如果“認房不認貸”政策實施,一方面即便在外地有在償的按揭貸款,在本地購房也算首套房,享受首套房標準。進一步,在每一個城市,只要無房,即便有貸款(記錄或在償)也能夠以首套房身份買房。另一方面,此次政策將“以家庭為單位”來認定首套房產,調整到“家庭成員為單位”,意味著可以釋放出更多的需求。
實施“認房不認貸”,能比較明顯地降低改善性住房需求的首付和利率成本。
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就表示,此項政策將使更多購房人能夠享受首套房貸款的首付比例和利率優惠,有助於降低居民購房成本,更好滿足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這一政策下,可以釋放這幾類人群的購房需求:
- 父母為子女(含未成年子女)買房,子女無房但父母可能有房產且有按揭貸款在償還。
- 子女為父母買房,父母無房但子女可能有房產且有按揭貸款在償還。
- 在本地有房,想賣掉舊房換新房,但有貸款記錄。
- 在外地有房,在外地有貸款記錄或正在月供的貸款,但在本地無房。
- 前期購買了非成套住房,比如單位非成套的福利房、單位產權式的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