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7个条目

要素主義教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要素主義教育(Essentialism Education)

目錄

什麼是要素主義教育[1]

  要素主義教育是20世紀30年代末作為實用主義教育和進步教育的對立面出現的。1938年在美國成立的“要素主義者促進美國教育委員會”,是要素主義教育形成的標誌。其發起者有巴格萊、德米阿什克維奇、莫里森、坎德爾等。其中巴格萊被視為要素主義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

要素主義教育的產生及發展[2]

  要素主義教育思想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反對進步主義教育的過程中產生的。它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38年--1945年,這時期稱為“發生髮展期”。德米亞西克維奇在1935年提出要素主義,巴格萊則是美國要素主義者的首腦人物和主要代言人。1938年,德米亞西克維奇與巴格萊等教育家一起在大西洋城建立了“要素主義者促進美國教育委員會”,併在會上提出了著名的《要素主義者促進美國教育的綱領》。這是這一流派出現的標誌。第二階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六十年代末,這時期被稱為“復興期”。在1956年創立“基礎教育委員會”後,其勢力大大超過實用主義“進步派”。這個時期的要素主義宣稱,應該讓人們精通社會遺產和價值,他們認為美國的教育不懂得民主社會教育的真正性質,因而造成了沒有文化的一代。這一代人不僅在智力方面沒有得到發展,而且不能忠於所謂的民主理想。第三階段主要是指七十年代以後的要素主義的改革與再發展時期。此時的要素主義者們主要是針對美國教育的實際狀況,而提出了“回到基礎學科”的呼聲。

要素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2]

  要素主義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格萊、科南特、貝斯特和里科弗等。巴格萊是美國要素主義教育流派的最主要代表。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過程》(1905年)、《教育中的決定論》(1925年)、《教育與新人》(1934年)等。科南特是後期要素主義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著作有《教育與自由》(1953年)、《知識的堡壘》(1956年)、《今日的美國高中》(1959年)、《陋巷與郊外》(1961年)、《美國教師的教育》(1963年)等。貝斯特是七十年代後美國要素主義思潮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著作有《教育的荒地》(1953年)和《學習的恢復》(1956年)。里科弗的主要著作有《教育與自由》(1959年)、《美國教育——全國性的失敗》(1963年)等。

  要素主義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點:第一,從唯心主義出發,認為人類文化遺產里有所謂永恆不變的、共同的要素,是一切人都應當學習的;第二,強調經過歷史考驗的經驗更有意義;第三,強調學校是傳遞文化的機構,應當把教育作為社會生活再現的過程,通過教育,使社會遺產在每一個新生代中再現出來。因此,它主張把所謂文化的共同要素作為課程的核心,恢復資產階級的傳統課程。同時它強調學習的系統性,提出應嚴格按照邏輯系統編寫教材。強調對學生的學業成績進行嚴格考核,作為升、留級的標準。要素主義者一般很重視天才教育,主張提高所謂智力標準,強調智育的目的,認為一切教育的目標應該是發展人的智慧力量。它還主張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在於教師而不在於學生,提出應該把教師放在教育體系的中心,充分發揮教師的權威作用。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自由不能當作手段,而應該看作過程的目的和結果。

簡而言之,要素主義教育的主要觀點在於:一、教育要把經過世代篩選而提煉和固化的知識傳遞下去;二、文化和技術能夠分門別類以要素的方式傳遞;三、教師的作用在於傳遞這些文化技術要素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素主義教育的影響及評價[2]

  影響:巴格萊所創立的要素主義教育思潮實質上是十八、十九世紀赫爾巴特主義的繼續,同時又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結構主義教育思潮的先兆。在二十世紀五十、六十年代,要素主義教育思想受到美國統治階級中許多人的歡迎和支持,因為它強調傳統文化、權威、紀律和系統知識的傳授,符合這一時期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的需要。1956年,以貝斯特為代表所組織的基礎教育協會,六十年代科南特、里科弗提出的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從理論上都是屬於要素主義教育思想流派的。由於這種教育片面地註重書本知識的灌輸和傳統的教育方法,以致嚴重脫離社會實踐,不僅不能得到預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廣大青年的極大不滿。六十年代末,要素主義教育就失去了占優勢的地位。

  評價:在反思與批判的基礎上,巴格萊提倡重視教師的權威與課程教材的價值,這對改變當時教育軟弱無力的狀況,糾正實用主義教育導致的學校管理鬆散、教育質量下降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巴格萊的教育思想也有其不足之處。比如如何精選課程,哪些是文化遺產中的“要素”,他並沒有提出明確的原則。此外他所提出的“把教師放在教育體系的中心”,雖有糾正實用主義造成的偏差的積極因素。但他片面強調書本知識,輕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註重教師的權威而忽視學生的自主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因而也不利於教育、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在其他新興教育思潮的挑戰面前,要素主義教育黯然失色,退出了教育舞臺。要素主義者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對傳統教育的一種努力,它不可避免地展現了與傳統教育價值觀和評價模式的一致性。但是要素主義的一些觀點對我國現今的教育改革還是具有一定的啟示。因此,只要有利於我們教育改革的思想,我們都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兼容並包。

參考文獻

  1. 聖才考研網主編.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輔導教材.中國石化出版社,2010.09.
  2. 2.0 2.1 2.2 袁華,鄭曉鴻主編.職業教育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0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林巧玲,Mis铭,刘维燎,LuyinT,131****6969.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要素主義教育"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